劳春燕:读书不只是为了求知,更是为了快乐的体验

劳春燕:读书不只是为了求知,更是为了快乐的体验

亲爱的: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也是威廉·莎士比亚的生日和忌日(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记得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听到我提这句话,你心里是否有些不以为然:莎士比亚这么说,那是因为400年前的生活里没有手机、电脑、互联网,没有各种公众号、APP,没有报纸电视,没有TED、可汗学院······所以他要汲取知识的“营养”只能靠书籍。而今天,我们的资讯如此发达,信息如此爆炸,获取知识的渠道如此多样,即便不读书——我们忙得几乎没时间读书——我们也活得好好的,为什么我们还要读书呢?

我想和你讲讲我的感受:读书不只为了求知,更是为了一种体验,快乐的体验。

你有没有读到一本好看的长篇小说,恨不得一口气把它看完的经历?我有过。上中学时通宵达旦地读金庸古龙。上了大学,宿舍要熄灯,于是打着手电读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睡着以后便继续在梦里当侦探。工作以后,看丹·布朗,也一直看到深更半夜·····如果你没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一定得尝试一回。没有为一本小说痴狂,就好比没有爱过一个人。

并且,看小说很像追剧,有时候你内心竟会有一种矛盾的心情,又急着想知道大结局,又不舍得它马上结束,因为看完就没得看了,而你不知道下一季何时才能出来。所以读阿加莎·克里斯蒂相对比较轻松,因为她一生写了几十本侦探小说。好看的书并不总是那么多,也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想看就看。所以,小时候,武侠书还扮演胡萝卜的角色——这是支撑一只小兔子奋力奔跑最大的动力。想想马上就可以考完试,痛痛快快地看个够,复习迎考的日子才没那么苦。

你有没有遇到一本好书,又惊又喜的经历?我有过。几年前在美国的核桃溪小镇上度假,闲来无事就泡在小镇图书馆里。正巧赶上年度送书活动,各种书籍一箱一箱,一摞一摞,摊在院子里。想想看,买一本英文书多贵呀,现在面前这么多书统统不要钱,随便拿!我戴上遮阳帽,在加州大中午的太阳底下尽情挑书。你可以想象一只书虫掉到书堆里的感觉!我拿了《伊丽莎白女王传》、《杰斐逊传》两本传记,还拿了几本图册,不一会儿,手上已经拿不下了。只见有人拖着拉杆箱来,便好生羡慕。这时,目光扫去,突然在书堆里见到了一本封面已经脱落的大型图册。一本被人翻破的书,肯定是好书。我捧起来翻阅,那本书,便是我曾经在信中提过的《古罗马兴亡史》。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图文并茂的历史书,清晰的线索、生动的文字,辅以各种雕像、遗址的图片,从罗马的法律、军队讲到罗马的帝王、将军,甚至罗马的敌人·····我毫不犹豫将这本有点儿破的大书纳入囊中。这成了那次旅行最让人乐颠颠的收获,并且,这种快乐还是一种持续的快乐,因为,回家,我可以慢慢看,一年又一年,经典永不败······

你有没有在书店里翻到一本书,看了几行,就津津有味手不释卷读下去,却忘了你原本只是去买本参考书的?我有过。有一天我去单位图书室借书,看见书架上有一套沈从文的书,里面有一本讲文物,便好奇地拿下来看。

翻开书,第一篇,收录的竟是沈从文的一份检讨,细细地叙述为什么他不再写小说,而选择去当一名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员,叙述他为什么乐于去给参观者讲解,而不是在办公室里谈天看书,叙述他看过十万绸缎、在午门楼上转了十年后的研究心得,也叙述他“吃了几十年剥削饭,写了许多坏文章”……再往后翻,最后一篇,却讲的是颐和园。我从不知颐和园是如此的美。读完竟有种冲动,想在初秋时,去寻找曾经让大师流连驻足的那种小莲花,如果,再有一只细腰窄翅的黑蜻蜓飞来,该是何等美好的光景····

我不确定书中是否真有黄金屋和颜如玉,但是书中,确实有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你的笑和哭,留下的都是快乐的体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