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无奈的十句话,每一句令人心酸不已,读完不觉潸然泪下

三国最无奈的十句话,每一句令人心酸不已,读完不觉潸然泪下

(图说三国·谈天说地·第378期 文/无常奉天玉 插图/东方夜未眠)

熟读《三国演义》,我们不得不承认,那是一个充满豪气与热血的世界,也是一个快意恩仇的世界,虽然作者努力传达着“拥刘反曹”的思想,但是在书中的世界中,谁都代表不了正义,谁也不代表邪恶。所谓诸侯争霸,说白了就是不爽就打,不服就干,眼红就抢。但是,在这样一个看似不受约束的事情中,却也有无奈之时——不管是一世枭雄,还是智计超群的谋士,亦或是骁勇无敌的悍将,都有诸多无奈。不过,他们的无奈,带给世人不仅是唏嘘,还有万千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演义中最无奈的十句话。

一、若奉孝在,绝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这句话是赤壁之战后,曹操所言。赤壁之战,相当于曹操的滑铁卢,毕竟在开战之前,他以为自己势在必得,可是开战之后,先有周瑜正面将其击败,又有诸葛亮草船借箭,还有周瑜施反间计,让他斩杀蔡瑁、张允,吃了个哑巴亏;庞统献连环计,让他连接战船;黄盖施苦肉计,火烧连船,等等。这些计谋一个连一个,他的谋士之中,却没有一人提前识破。这个时候,他想起了逝于赤壁之战前的郭嘉。那个智计超群的鬼才。可是他再感慨,再怀念,赤壁之败也已成定局,郭嘉也回不来了。

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这句话出自诸葛亮之口,在整部小说中,他曾数度谈及天命,但唯有一这次最无奈,也最令人惋惜。这句话是他在第五次北伐的时候所说,当时司马懿一直避战,他好不容易用计,将其引进了上方谷,在谷中埋了地雷,又从上方往下扔火把,打算将其置于死地。这个时候,司马懿都认命,抱着两个儿子哭道:“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若此时,司马懿死,则诸葛亮有望北伐成功,完成兴复汉室的志向。可是就在最关键的时刻,天降大雨,司马懿得以逃生,于是诸葛亮发出了如此无奈的叹惋。

三、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矣

这句话出自刘备之口,夷陵之战的时候——关兴和张苞二人,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他不由的发出了这样一句感慨。他二十八岁时,意气风发的起兵,年过花甲却依旧偏安一隅,未能打进中原,这个时候,最初追随他的关羽、张飞已经身首异处,赵云也步入了老年,他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乐观。看着雄姿英发的关兴和张苞,他说出此言,除了勉励对方之外,还有对自己年轻时的怀念与感慨,以及几十年依旧未能完成心中志向的一种无奈。

四、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

此言不是一个人的无奈,而是一群人的悲愤。公元263年,魏军灭蜀,早已自请屯田避祸的姜维,果断出兵,先摆脱邓艾的纠缠,又在剑阁阻住了钟会。可是他和他的士兵,都没有想到,自己还在前线拼杀,邓艾区区两千兵马,偷渡阴平,直逼成都城下之后,刘禅竟然直接投降了。于是听闻这个消息之后,“帐下众所将听知,一齐怨恨,咬牙怒目,须发倒竖,拔刀砍石大呼曰:‘吾等死战,何故先降邪!’”这一刻,他们的悲愤无以言表,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拼死杀敌,为的是什么。

五、吾计不成,此天命也

当然了,姜维虽然最终还是在后主刘禅的命令下,向钟会请降,他却并不甘心蜀汉就此灭亡。于是他策反了钟会,害死了邓艾,想要鼓动钟会杀出关中,借钟会的兵力,重新振兴蜀汉。然而钟会刚刚起事,便引发了兵变,应对又不及时,还没开始与曹魏对抗,便已授首。姜维的计谋也宣告破产,于是他再一次绝望,大呼“吾计不成,此天命也!”他的悲愤,他的绝望,可谓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六、孤天命已尽,安可救乎

曹操是一个非常合格的枭雄,诸侯聚义讨伐董卓的时候,他还是一股相当弱的势力,连一个不知名的徐荣,都可以让他几乎全军覆没。可是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他便凭借着挟天子以令诸侯、屯田、唯才是举等战略,一统了江北,成为了最大的枭雄。之后,他虽未能南下成功,却也曾在濡须大败孙权,也曾平定汉中。他的一生,可谓辉煌。可是作为一个枭雄,他的手并不干净,很多人曾冤死在了他的手上,所以公元220年,他被关羽的头颅吓到之后,经常在睡梦中被那些冤魂索命。于是他意识到了自己时日无多,无奈的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虽然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奸诈的形象,并不讨喜,但是一世枭雄,最后的时光却如此狼狈,实在令人唏嘘。倒是他自己,虽然选择了认命,却并非破罐子破摔,反而还算看得开,有着独特的洒脱。

七、既生瑜,何生亮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给大多数人留下了嫉贤妒能,甚至小肚鸡肠的印象。但是如果我们细读小说,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他之所以一直致力于除掉诸葛亮,仅是因为诸葛亮属于刘备,虽然孙权暂时联合,但终归是两股独立的势力,两人早晚要相互对立,他只不过是想先下手为强而已。只可惜妙计能安天下的周郎,智计总是比诸葛亮差了一点——诸葛亮在刘备与孙权撕破脸之前,总是四两拨千斤,撕破脸后却直接将周瑜生生气死。基于这种无奈,周瑜在临终之前,终于承认了自己不及诸葛亮,却也道也了自己的心酸,一句“既生瑜,何生亮”,至今依旧令人耳熟能详。

八、吴之将亡,贤愚共知;今若君臣皆降,无一人死于国难,不说辱乎?

这句话出自东吴重臣张悌之口,虽然他的知名度,很少有人记得,但是他的气节,却令人叹服。在东吴即将亡国之际,大多数人都想着保命,而且皇帝投降,臣子追随便是,这并不值得诟病,可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忠义,为了让东吴出现义士,不至于被后世嘲讽,他站了出来,这股“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悲壮,让人如何不动容。

九、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此言是诸葛亮的临终遗言,他从208年出山之时,为刘备勾勒了先三分天下,后一举统一的美好蓝图,便开始致力于这一事业,就算中间荆州沦陷,就算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他也没有放弃,可是任他机关算尽,任他呕心沥血,蜀汉还是未能入主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他再也不能继续为这一事业努力了。他的无奈,在四百余年之后,化成了一句七言诗,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千余年后,这句唐诗,依旧能够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

十、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自古以来,壮志未酬的名将,数不胜数,我们最熟悉的,就有宋代的两位著名词人,陆游和辛弃疾。三国时代,也不乏这样的名将,只不过这位名将,并非怀才不遇,相反他历任两代主公,一直颇受重用,这个人就是太史慈。太史慈,字子义,他武艺高强,又百步穿杨,还颇有智计,只可惜,天妒英才,小说中的他,年仅四十一岁,便因身中数箭,不治身亡,在临终之前,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伤势,而是重伤的自己,不能继续驰骋沙场,为国效力,他的情怀,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