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整个四月都是你的!

林徽因:整个四月都是你的!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四月,在融融春光普照的低处,

总有那一期一会的美丽与哀愁,

那千里迢迢也想要遇见和触碰的,

是她一人的活泼与沉静,

闪烁与暗淡。

一身清新质朴的校服,

利落的齐耳短发,

那几桢像是从黑白电影里,

细心剪出的优雅画面

从见第一次便久久地,

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

于是,我们无数次走近她,

靠近这个把一角隅的人事,

漫成星河的民国第一才女

——林徽因。

从再别康桥的诗意里,

穿过“太太的客厅”,

拾起民国的旧照片,

透过一扇民国古建筑的窗棂,

注视着人间芳菲四月天。

我们总能记起她眼里的明亮,

让那个时代哪怕隔着烟波,

也能朦朦胧胧地望见。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林徽因的名字出自

《诗经·大雅·思齐》。

父亲林长民是个新派人物,

和裹小脚的母亲并不热络,

很快便新娶一房,

林徽因的童年,

在冷僻的后院与

亲疏关系的周旋中渡过。

她开始沉溺于书海,

父亲常年忙于政务在外,

她也顺势成了家里的通信员。

“春深风候正暖,庭花丁香开过,

牡丹本亦有两三葩向人作态,

惜儿未来耳……”

林徽因7岁时,父亲已和她,

用如此成年人的方式对话。

读书让她宽容地理解了世界的复杂,

她爱她的父母也爱她异母的弟妹,

但她从冷落而封建的家庭生活中,

得到了一个真理,那就是,

毕生要追求人格上的独立。

16岁那年,林徽因跟着

去欧洲考察访问的父亲,

第一次走出了国门。

她考上了伦敦圣玛丽学院,

因为父亲忙碌总不在身边,

少女的心头悄悄萦绕起,

孤独的哀愁。

“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

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

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事情发生,

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

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

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

那一年,康桥下的柔波,

还未缓缓淌进诗人的梦乡,

叹息桥上还未驻足深情的凝望。

但一切准备就绪般地,

迎来才子佳人的邂逅。

徐志摩初见林徽因,

像忽然见得,

过往人生遗落的奇景,

“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

而林徽因也被他的诗情打动,

“他那种痴,那种孩子似的

天真实能令人惊讶。”

于是,

在那河畔的金柳下,

在那夜夜的星河中,

他们对谈文学诗歌,人生理想,

徐志摩着了魔般地爱上了林徽因

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道:

“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

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

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

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

他也是林徽因幻想里的那个,

忽然叩下门走来,

与她灵魂相契的那个人。

水中倒影的幻想,

投一粒石子便会支离破碎。

张幼仪就这样突然

站在了林徽因的面前,

以徐志摩妻子的身份。

林徽因为这突然的消息惊慌失措,

她哭了几日,冷静下来,

给徐志摩写了一封信:

志摩,我理解您对

真正爱情幸福的追求,

这原也无可厚非。

我但恳求您理解我对

幼仪悲苦的理解。

她待您委实是好的,

您说过这不是真正的爱情,

但获得了这种真切的情分,

志摩,您已经大大有福了……”

为了彻底了断这份不该有的情愫,林徽因匆匆回国,在她的心里,九十九分的浪漫也会让渡给一分的理智。

直到多年之后面对这段感情,旁人都在为诗人的“百无一用是深情”而叹息,但林徽因仍愿意这样认为。

“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像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沈从文曾说,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这种智慧也许必须要抽离某种人性的冲动,这样一个看似文弱的女子,在她不到二十岁的年纪里,已经懂了。

“任何东西都可被替代。爱情,往事,记忆,失望,时间……都可以被替代。但是你不能无力自拔。”

1924年,林徽因和青梅竹马的梁思成,

一同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

因为女子之身,

林徽因不能就读,

她心心念念的建筑系。

只能进修美术,

而梁思成选择了建筑系。

他们来自同一种文化,

也有共同的爱好与话题,

俩人虽门当户对,

却遵循着自由恋爱,

在相处中互生情愫。

在双双以优异成绩毕业后,

他们互许终生。

结婚那天,

梁思成问:“为什么选择我?”

林徽因说:“答案很长,

我得用一生去回答。”

林徽因从来没后悔自己的选择,

哪怕在婚礼前徐志摩已经,

昭告天下他已经离婚了,

想借此挽回心中佳人,

林徽因丝毫未改变心意。

她说:“人生总在祈求圆满,

觉得好茶需要配好壶,

好花需要配好瓶,

而佳人也自当配才子。

却不知道,

有时候缺憾是一种美丽。

太过精致,太过完美,

反而要惊心度日。

世间再多磨难,

都是为了走向安宁,

而梁思成确能守护,

这让世人仰望的烛火。

徐志摩坠机后,

梁思成火速赶往现场,

他带回了一块失事飞机的残骸,

交到了哭红了眼的妻子手里。

那块残骸此后被林徽因,

一直挂在了卧室里。

朋友问他:“你就不介意吗?”

梁思成说:“徽因若不重情,

反倒不值得我爱了。”

而林徽因所回应梁思成的,

用一生去告诉他的答案,

便是她从未离开过他。

也许她曾心有搅扰,

也需她曾莫名垂泪,

但她始终坦率自持,

是绝对的信任,

让他们共风雨,同进退。

林徽因和梁思成从美国留学归来,

便一同奔赴东北大学,

创建了建筑系,

日本侵华,

两人便逃往西南任教,

林徽因染上严重的肺结核,

梁思成便侍弄火炉、炖汤做菜,

抗战八年,林徽因生活粗简,

烹调、洗衣、铺床,

事事亲力亲为,

在菜籽油的微光下,

为孩子缝制布鞋,

给孩子们讲解庄子,

教孩子们读诗。

那时,林徽因在西南联大,

一个月的工资是40法币,

她想给自己和孩子们,

添置一些新的衣服,

或给家里换上一些家什,

但她想到在逃难中,

梁思成的皮尺掉了。

她便瞒着他偷偷跑去昆明黑市,

用23元法币买了皮尺送给丈夫。

他说:“我怎能负了她的选择。”

她说“我是女人,

当然立刻变成纯净的糟糠的典型。”

八年抗战,岂是弹指一挥间,

所有的风雨都写在了她瘦削的脸庞,

而她的身子也彻底败下阵来。

医生给她检查,

判定“两肺和一个肾感染,

存活期约为五年。”

1947年,她摘除了被感染的肾脏。

朋友怜惜心疼她遭罪如此,

林徽因却非常淡然:

“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

我们要在安静中,

不慌不忙的坚强。”

在那样烽火连天的年代里,

在动荡不堪的生活中,

她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自由意志,

那就是为了建筑事业,

奉献自己的满腔热诚。

当日本人说中国已经没有唐代的建筑时,

身体虚弱的林徽因,与梁思成舟车劳顿,

找到山西的唐代木建金光寺。

后来,她花了两年时间,

四处寻找古建筑考察测绘,

最终编写了中国古建筑的

开篇之作《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其所有

来源丨艺非凡

微信编辑丨Jocelyn

为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