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座大桥不许停车不许拍照,战士融进水泥里,常年有官兵驻守

中国这座大桥不许停车不许拍照,战士融进水泥里,常年有官兵驻守

天府美域,高洁圣地,虽有横断天隔,云山高耸,但从古至今,川藏联系从未中断。茶马古道悠悠,商贸通行重地,马蹄声清脆,普洱气清香。继古道精神,开现代公路,通天险,令新风气入藏区,辟西藏社会新局面。

1950年,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军在毛主席的亲自决策下,进入西藏,为后来解放百万农奴铺平了道路。这次进军,被称为“第二次长征”。第十八军的官兵们走了6000到8000华里,从四川腹地向西藏进军,翻越了十几座5000多公尺以上的雪山,跨过了几条河流冰川,穿越了原始森林和沼泽地带。

1951年5月,第十八军奉命修建甘孜至昌都段公路。筑路部队遵照毛泽东主席“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指示,在兄弟部队和各族人民支援下,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架起了成都通往拉萨的“金桥”,全长225公里的康藏公路于1954年12月25日胜利建成通车。

据统计,在当时修路前进的过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以平均每公里牺牲1至2人的巨大代价和惊天地、泣鬼神的坚强意志,用双手劈开了横断山脉,打通了世界屋脊,将公路从原西康省的省会雅安修筑到了拉萨。

为修筑这条路,当年第十八军的3000多名官兵牺牲在这条路上。“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要把那公路修到西藏”的歌曲唱遍了全国,也把修建川藏公路的艰难告诉了世人。随着1955年西康省的撤销,这条公路已更名为川藏公路。

在这条公路的南段,在西藏昌都地区八宿县境内的高山峡谷间, 沿着川藏线拐过整整108道近乎90度的急弯后,一座桥梁出现在眼前。

这座桥,就是318国道怒江大桥,因地势险要被称为川藏公路的咽喉。大桥横贯怒江,搭建在两山之间,公路横穿隧道而来,又在大桥上飞跃汹涌的怒江,而面前,就是高耸又裸露出岩石本来灰黄色的巍峨山体。

大桥全长74米,海拔高达2730米,白色的桥墩上方是褐红色的钢架。有了这座桥,从此怒江两岸纽带拉近,河水的咆哮便无法阻挡两岸通行的脚步,天堑变通途。

1950年的青藏高原不仅没有一公里的现成公路,甚至连一张准确的地图都没有。据《西藏始末记要》记载,一位探险家对西藏的地理描述,“山有千盘之险,路无百步之平。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

当时又有谁谁能想象,在60年前,有一群英雄仅仅凭借着锤子、凿子和铁锹,硬是在崇山峻岭之中开路修桥?

在桥的一侧,有一座显眼的黄色桥墩,来往的游客不会在意,但是当地的居民对这座桥墩充满着敬意。1953年,官兵们在修建怒江大桥时,一名战士不小心掉入刚刚浇筑的桥墩中,混凝土迅速凝固,战友们想尽一切办法也没能将他救起,只好流着泪将他筑进桥墩。这座桥墩一直被完好地保存着,成为耸立在滔滔江水中的一座丰碑。

这座桥是国家战略要道的咽喉,是通向拉萨的关键战略桥梁。因此,在桥上常年有武警官兵驻守。

在这个高山峡谷之间,无数士兵冒着落石和泥石流的危险,保卫着这座伟大的建筑。因为战略原因,这座桥看守严密,不允许行人下车和车辆停车,也不能够近距离拍摄大桥照片。

1953年,怒江大桥建成时,是一个便桥,1972年改建为水泥混凝土拱桥,并一直使用到2013年12月。此后,为确保大桥安全通行,武警交通二支队采取“桥背桥”方式,在原怒江大桥之上架设了一座钢架桥。2016年12月,武警部队又再次维修了桥梁,让大桥重新焕发生机。

这座桥上也发生过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比如,在2010年3月,两名杀人犯罪嫌疑人买通一名货车司机,藏在车上的货物中间,企图通过怒江大桥。驻桥的武警中队在接到公安机关协查任务后,立即按照预案精心部署。哨兵在执勤中,发现一名货车司机神色慌张,意识到这辆车可能有问题,随即向战友使了个眼色。官兵们迅速爬上货车,很快将两名犯罪嫌疑人抓获。

在其他的许多地方,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建设者们继承着怒江大桥建造英雄们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港珠澳大桥、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青岛海湾大桥、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嘉绍大桥等等,无不凝结着建造者们的智慧和辛勤劳动的汗水。前进的英雄们永远不会止步,而作为英雄们的后辈,只有继往开来,不断奋斗,才能够继承先辈们的大无畏精神,创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