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还要我死多少次?

妈妈,你还要我死多少次?

“你现在恨我没关系,”多少中国家长说过类似的话。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父母密不透风的监控,让孩子经常处在高压状态下。

这样的主题,在台湾版《黑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戏剧性的呈现。

普通家庭、亲子话题被包裹上科技和恐怖的外衣。

剧集海报上,一个连接着脐带的婴儿手中拿着锁,脑袋被人咬掉一块,细看是母亲的剪影。

这个婴儿是不同孩子的统一象征,他们被“锁”在扭曲的亲子关系中,被极端的母爱所吞噬。而本剧最让人觉得可怕的地方就在于——虽然它设定离奇,故事夸张,但却并非完全虚构,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从中看到似曾相识的成长经历。

本剧分为《茉莉的最后一天》、《妈妈的遥控器》、《必须过动》、《孔雀》与《猫的孩子》五个单元(目前播出了三个单元),每单元皆有2集,全剧共10集,并以台湾少见的诗选剧形式制作。

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

故事开场,妈妈被迫离婚,面对出轨丈夫在谈判桌上开出的各种条件,她一脸冷漠,沉默半晌之后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话——

我只要我的儿子”。

就这样,即将初中毕业的纪培伟,成为被丈夫背叛的母亲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伟不怎么喜欢学习,他和所有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样,叛逆、热血,谈恋爱,不服管教......

就在小伟即将初中毕业时,母子间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毕业旅行”——妈妈一直不满意小伟的成绩,因此不愿让他和小伙伴们一块毕业旅行,但小伟特别想参加,于是他决定伪造成绩单,去骗妈妈签字。

结果还是被妈妈发现了,她勃然大怒,不仅直接否决了小伟的旅行计划,还劈头盖脸地抛出了直击灵魂的三连质问:

“你为什么不替妈妈着想一点呢?

为什么不争气一点呢?

你觉得你可以考上大学么?”

当晚,母子俩的关系彻底闹僵,小伟觉得妈妈不通人情,妈妈则觉得儿子太不听话,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妈妈是为你好!”

就在母子俩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发生了。这天明明该是星期四,但小伟到了学校之后大家都说是星期三。

一开始小伟以为是自己记错了,但慢慢地他发现事情实在邪门——今天发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样,撞见同一个人,坐同一辆出租车,说同样的话、给妈妈上交同一张修改过分数的成绩单……

他一直在重复地过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礼拜三。

直到第四个“星期三”的晚上,妈妈终于发话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绩,如果你再不修正这个错误,你的人生,就会被卡在同一天。”

原来,吵架当晚,妈妈得到一个神奇的遥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时间。于是我们看到,手握遥控器的妈妈开始不断地“督促”儿子上进:一次上课听不懂没关系,重复听个十次总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没关系,不断倒带直到做到妈妈满意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来。

没错,这种生活,光想想就让人崩溃,片中的小伟也从此陷入痛苦的深渊。当他试图反抗妈妈扼杀他的天性时,换来的是更强势的镇压:“再说,就变成二十次。”

被妈妈疯狂控制的纪培伟,在初恋小岚身上寻到了安慰。

同样喜欢艺术的小岚,有着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开明,家风开放。

可小岚恰巧是纪妈妈最讨厌的那类女孩,纪妈妈又拿出遥控器逼儿子与小岚一刀两断。

哪怕纪培伟说“如果你按下那个键我会恨你”,纪妈妈还是将儿子这段感情“一键还原”。

纪培伟绝望地跑到小岚家门口,发现小岚已经不认识他了。

承受不了这样折磨的他,开始尝试自杀。却崩溃地发现他连自杀都不行,因为每一次死后妈妈都会按下“倒带键”,让他回到自杀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没有沟通,没有安慰,只有无感情地按键。重新复活继续努力。可以说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纪培伟累了,他问妈妈:“你到底还要我再死几次?”

妈妈淡定的说:死到你选择活下去为止。

很明显,故事所描绘的是一种极端、畸形的亲子关系:

那个神奇的“遥控器”就象征父母对于子女的过度控制、对子女人生的干涉。现实中类似的的现象也并不少见。

“为你好”这三个字,在每个人的家庭中都不曾缺席。

但在这背后承载的母爱,却足以令人窒息。

“生命是我们自己的,它长什么样子,都应该是我们自己负责。”

第二个故事:《猫的孩子》

也许在现实中,很多母亲,将自己的人生悲剧与孩子的命运捆绑在了一起,最终呈现出一种让人触目惊心的恐怖母爱。

剧中的小圆妈一直处于家族的底层,被丈夫家暴出轨,被嫂子占尽便宜——她把所有的原因,归结到儿子身上。

亲戚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主人公钟国衍却是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

母亲都希望孩子能像别人家的小孩一样,考出好成绩。“别人家的小孩”,成了很多人童年时代的最大反派,一个永远无法超越的假想敌。

比起亲戚家的光鲜亮丽,钟国衍的家庭像一部90年代的老旧片子,窄小又破旧的屋子、不断掉屑的天花板、不回家的爸爸和地位低下的妈妈。

他的妈妈奉行“不打不成材”。请了新的家教老师后,钟妈妈的第一句话就是:

老师,请尽管打!”

穷苦的家庭,把学习好当做唯一出路,他的父母已然陷入偏执之中。

钟爸爸从不管教儿子,甚至不知道儿子上几年级,仍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成绩才是重点,他上几年级又有什么意义?”

在妈妈被爸爸家暴以后,钟国衍关切地问妈妈:“我陪你去申请家暴令好不好?”

上一秒还笑眯眯的妈妈立马变脸:“有空管那么多,不如去学习啊。”

因为,钟妈妈知道自己活得很卑微,所以她渴望依靠儿子翻身。毕竟,儿子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

也因此,上一秒还和蔼可亲的妈妈,一听到家教老师提到国衍可能有学习障碍,所以成绩才难以提高时,立马就翻了脸:“他书不好好读找一大堆借口,就是欠打。”

她认为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儿子的成绩”,似乎只要儿子考了满级分,亲戚们会尊重她,丈夫就会回家。

无意之中,钟国衍发现了一个“平行世界”——只要在“平行世界”里杀死一只猫,他就能考取满级分,成为第一名。

“只不过,平行世界里的猫死了,现实世界(家里)里的它们也会消失。”(善良的钟国衍,曾经和妈妈一起救助过一窝小猫,养在家中)

他挣扎过,最后还是选择了杀死猫。

离不开现世的煎熬,只能在平行世界里继续崩坏。那个疼惜地把猫抱在怀里的善良少年,开始为了分数,杀害了一只又一只的猫。

看着曾经自己被救助的猫一只只变少,觉察到儿子蓄意杀猫的钟妈妈只是说:“你功课有进步就好,我管不了那么多。”

终于,他们一家人如愿以偿。

国衍考到了满级分,在爷爷的葬礼上,作为家族孝孙代表发言;爸爸也回来了,笑逐颜开;妈妈终于可以扬眉吐气,给丈夫做了一桌丰盛的菜;一家人其乐融融。

其实,哪有什么平行世界,不过是钟国衍为了逃离现实,逐渐觉醒的第二人格罢了。

不断杀猫让他自己备受煎熬。自然而然地,接下来的考试他考砸了。家庭的温暖随着他分数的下滑,消失了。

他虐猫的行为也被校方发现,在去往警察局的路上,他遇见了妈妈。他终于忍不住呐喊:“你爱我吗?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

他看见妈妈的辛苦,心疼妈妈,也瞧不起不争气的自己。

他拼尽全力,得不到丝毫理解。

他弄伤自己,只希望妈妈能给他一个拥抱;他的眼泪一颗颗往下掉,可妈妈却冷漠地告诉他:“我的一生都被你毁了,你拿什么回报我?”

他说出了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遇到的困惑:

你既然不爱我,你既然觉得我是累赘,那你干嘛要生我?

他只明白,当他需要爱的时候,只有分数和棍棒;

当他需要理解的时候,只有指责和怪罪;

当他需要一个拥抱的时候,只有疏离和冷漠。

明明没有做错什么,却什么都错了。

第三个故事:《茉莉的最后一天》

第三个故事里的家庭,看上去幸福美满:爸爸是大学系主任,妈妈是留美硕士,大女儿是国考第一名,小女儿也精灵可爱。

为了孩子,放弃工作做全职主妇,一直是她内心的痛。

因此,林妈妈越发在意女儿。他们的家里,布满了摄像头,林妈妈通过这些摄像头,监视着女儿们的一举一动。

品学兼优的大女儿林茉莉的自杀,打破了这个家庭表面的平静。

茉莉死后,林妈妈千方百计想找到茉莉自杀的原因。

恰巧朋友的儿子正在做一项通过行为分析心理的研究,在林妈妈的要求下,他们开始了大胆的尝试。

激活已经往生的林茉莉的脑细胞,从她的脑部提取出她残存的记忆。

茉莉残存的意识在拼命反抗,林妈妈不以为然:“我想了解我的女儿,有什么不对吗?”于是她进入了茉莉的记忆里。

她发现这个孩子让她觉得这么陌生,平日里的乖乖女竟然撒谎、偷盗,看嗑药、自虐、同性恋的书籍。

她看到茉莉每考砸一次,就在自己的手腕上划一道伤痕。

看到茉莉伤心地一次次找心理医生,茉莉说:“我想要报复,但不知道是谁。”

心理医生一语中的:“你想报复的其实是自己。

在妈妈的压迫下,茉莉只能压抑住内心所有的悸动,她成功变成妈妈的乖乖女,可内心,早就千疮百孔。

林妈妈在等着茉莉对她说谢谢,茉莉一直期待妈妈能发现她身上的伤,能对她说声“对不起”。

在这样可悲的教育下,双方都在孕育着矛盾和不安,“别人家的孩子”林茉莉总是处于极度的自卑中。

不断窥探茉莉的记忆,让林妈妈深陷其中。

在同“妈妈”有关的记忆中,她看到了自己在茉莉眼中的样子。

为了面子强迫女儿学习。

否定女儿对文学的爱好,一定要她去当医生。

对于女儿取得的好成绩冷嘲热讽。

她才明白,原来,害死茉莉的凶手,是她自己。

看着茉莉临死前的那一幕,她声嘶力竭地喊出:“妈妈爱你啊。”

可茉莉,已经听不见了。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原著作者吴晓乐在采访里提到,她的朋友曾对她说:

你知道有多少小孩在苦苦等待父母的一个道歉吗?只要有那个道歉,小孩就有办法被释放了,可以走出童年的痛苦了。

不少父母,却并不懂得这点,兀自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人物品。

剧里这些生活上遭遇挫折的母亲,找不到其他宣泄渠道,只好将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控制不了我自己的人生,但我总能控制我的孩子。”孩子是她们生活中的最后一点光芒,她们竭尽全力,也想要托起他们。只是最后不仅无功而返,还得不偿失。

如果你可以为你的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选择按下那个按钮吗?

哪怕按下这个按钮会有伤害,可能大多数父母也会选择按下。他们究其一生,想给孩子一个完美的未来。可是,父母认为的完美,能等同于孩子眼中的完美吗?

毕竟,完美是个人的主观感受,而定制必定出自他人之手,你视若珍宝的东西,也许我弃若敝履。

就像《追风筝的人》中写的,“孩子又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所以,很多时候,你能做的,是体面地退场,无声地祝福,把他交给他的宿命,无论前方是鲜花满地,还是乌云压城。

父母与子女间,要做的,是厘清自我,明确界限,彼此尊重,自然亲密。

就像一片水与一朵云,一颗树与一株花,归属于不同的命运,归属于不同的路途,但阴差阳错,在时间的荒野里,彼此遇见了,于是,点点头,微笑说:嗨,那就一起走一段路吧。

这一路上,你们彼此看见,却又深知彼此的不同。

水不会改变云,树不会改变花,你不会改变我。我站在你面前,感受着你的爱,也感受着你的自由,自然满心欣悦,丰盈慈悲。

昨天,一个读者留言:

除夕的时候,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聊了很多。他们和其他父母一样,也希望我结婚,我温和地说:“我不要求你们变成理想的父母,也请你们尊重我的生活和选择。因为,我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

我觉得很棒,虽然这会在一开始,带来冲击和不适。

但传递观念如同走路,走得多了,路就有了。

我们常常需要与至亲相处。

这种相处里,可能有矛盾,也有不快。

在这些时候,别忘记:你是你,他是他,也许他一直在尊重你的“暴躁腐朽莫名其妙”,但也请你尊重他的“古怪叛逆不懂事”,因为,你们即将踏上不同的路途。

因为,孩子最终,是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

让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父母总想让孩子符合自己的期待,他们自己却很少努力去符合孩子的期待。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生来就必须要成为自己,否则会深陷在焦虑与痛苦之中,失去生而为人的意义。

只是多少父母不明白,孩子最终,是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

• END •

精选团品

德国米乔人体工程学腰垫

双背垫减轻65%腰椎压力

《骑鹅旅行记》精装典藏版

唯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儿童小说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