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美元指数走势的几个误区

判断美元指数走势的几个误区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有道云等方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使用本资料。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

要点

● 目前市场对未来美元指数走势出现分歧。今年以来美元指数一改2017年的弱势转而上行。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美联储加息持续、新兴市场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是市场看好美元强势的主要理由。本文着眼于中短期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辨析当前市场看好美元指数存在的一些误区。

● 误区1:美国经济周期波动决定了美元指数波动。这一观点片面地认为美国经济周期上行和货币紧缩决定了美元指数的强势周期,其存在着两点误导。首先,汇率周期的强弱变化反映了两国经济基本面相对量的预期变化,而非绝对量的预期变化。任何涉及汇率走势的判断都应是关于相对变化量的预测。其次,在判断短期汇率走势的相对变化量中,究竟是货币政策周期还是经济周期的对比更重要?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汇率强弱并不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增长预期强弱的对比,而是货币政策周期相对的变化(引导利差预期变化)。只有当经济增长周期的预期变化作用于货币政策周期的预期变化时,经济增长的预期变化才真正影响到货币汇率强弱的变化。

● 误区2:美联储加息进程推升美元强周期。这一观点同样犯了汇率取决于绝对变化量的错误,忽视了相对货币周期变化对汇率的影响。回顾1930年危机以来美元指数走势,美联储的加息周期并不同步对应美元指数的强势周期。正常情形下,一国利率水平的高低间接反映了该国投资回报率的高低(极端危机情形下利率反映了风险调整后的投资回报率)。资金持续流入投资回报率(利差)相对较高的货币资产,带来该货币汇率升值;反之亦然。数据显示,美欧两国相对利差的变化(无论是2年期国债还是10年期国债利差)与中短期美元兑欧元汇率的走势更加吻合,而相对利差的变化不单取决于美联储加息进程的变化。

● 误区3:避险需求推升美元指数趋势性上涨。这一判断忽视了两点不同。首先,通常参照的美元指数是相对于六种主要货币的加权汇率,而非相对于新兴市场货币。其次,如果局部新兴市场问题不构成系统性风险,则资本流动可能从问题国家转移至相对健康的新兴经济体,而未必全部转向美元资产(需要评判美元资产的相对风险和收益水平)。只有当新兴国家的风波构成系统性风险,才会导致资金无差别全面撤出新兴国家,进而推升美元兑新兴市场货币汇率走高。历史数据显示,避险需求只是阶段性推升美元汇率走高,持续时间在半年-1年左右。美元指数在避险需求回落后重回原来趋势。未来1-2年美国经济和资产价格存在从高位回落的风险,若同样出于避险需求,我们可能更愿意选择黄金而非美元资产。

 结论:美元指数中期处于下行趋势。中短期来看,美元汇率的波动总体上围绕着“风险调整后的利差”这一变量实现。美国与其他国家相对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的变化通过影响未来利率预期的变化而影响到美元汇率的波动。美联储货币紧缩相对欧日紧缩的分化逐步收窄,这决定了美元指数中期(2-3年)将处于下行趋势。从年度经济增速来看,由于特朗普减税政策的提振,美国经济GDP增速2018年将高于2017年,2019年之后边际效用减弱;从年内季度经济增速看,美国GDP增速Q2为年内高点,因此,从基本面去推断货币政策更紧的预期应会在9月份之前。另外,从美联储中期利率预期为接近3%来看,当前2%的基准利率还有四次加息可能;而当前市场预期是年内再加息两次、明年加息三次(一致预期为加息五次)。因此,美联储货币紧缩的最强预期很可能在今年,未来市场预期存在下修可能。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Q4在6.7-6.9区间震荡为主。

今年以来,美元指数一改2017年的弱势(自三年内低点)转而重回升势,最高反弹幅度达10%。这与年初市场的一致预期(弱势美元)相悖而行。目前市场对未来美元指数走势再度出现分歧。部分市场观点认为,当前美国经济 “一枝独秀”,居民部门杠杆率经历了2008年以来明显的去化,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质量远好于其它发达市场,更好于债务杠杆率持续攀升的新兴国家,同时,美联储持续的加息操作也增强了美元资产的利差优势,这些因素支撑美元强周期持续。另一方面,土耳其、阿根廷等新兴市场国家债务危机愈演愈烈,避险需求将被动推升美元指数延续强势。本文着眼于中短期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辨析当前市场看好美元指数存在的一些误区。

误区1:美国经济周期波动决定了美元指数波动

部分市场观点认为,当前美国经济 “一枝独秀”,居民部门杠杆率经历了2008年以来明显的去化,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质量远好于其它发达市场,更好于债务杠杆率持续攀升的新兴国家,同时,美联储持续的加息操作也增强了美元资产的利差优势。因此,其片面地认为美国经济周期上行和货币紧缩周期决定了美元指数的强势周期,美元资产应该是众望所归、更具吸引力的资产配置选择。然而,我们认为,这一判断存在着两点误导:首先,汇率周期的强弱变化反映了两国经济基本面相对量的预期变化,而非绝对量的预期变化;其次,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汇率的强弱并不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增长预期强弱的对比,而是货币政策周期相对的变化(引导利差预期的变化)。只有当经济增长周期的预期变化作用于货币政策周期的预期变化时,经济增长的预期变化才真正影响到货币汇率强弱的变化。

汇率反应相对量的变化而非绝对量的变化

汇率是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相对比价,反映的是两国经济基本面或者投资回报率相对强弱的变化。回顾美元指数与美国实际GDP走势可以看出,美国GDP增速上行周期并不一定同步对应着强美元周期,尤其对于中期(2-3年)美元指数的走势变化。比如美国经济在1986-87年和2001-04年期间均处于上行周期,但是美元指数同期则持续下行。美元相对于发达国家和相对于新兴市场汇率走势不尽相同,我们通常使用的美元指数是相对六种主要货币而言(权重分布为欧元57.6%,日元13.6%,英镑11.9%)。任何涉及汇率走势的判断都应该是关于相对变化量的预测。没有相对货币的参照,单纯谈论一国经济基本面的强弱、资产回报率的高低对评判汇率走势意义不大。

相对货币周期的预期变化比经济周期的预期变化更有效

在判断汇率走势的相对变化量中,究竟是货币政策周期还是经济周期的对比更重要?我们认为,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汇率的强弱并不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增长预期强弱的对比,而是货币政策周期相对的变化(引导利差预期的变化)。如果单纯按经济增长预期的强弱排序,则会出现新兴经济增长高于发达经济、美国高于欧日经济的结论,但是汇率走势却不简单是上述排序的结果。中短期来看,风险偏好和利差的预期变化是驱动资金流动的核心变量,而汇率则是资金流动的结果。只有当经济增长周期的预期变化作用于货币政策周期的预期变化时,经济增长的预期变化才真正影响到货币汇率强弱的变化。

如果按经济周期变化,支持美元走强的因素应该早在2013年出现。2013年以来市场多数分析持续看多美元,但为何美元直到2014年6月份才真正开始走牛?我们认为,市场多数并没有在根本方向上误判主导美元走势的重要趋势,但是对时点上的把握存在欠缺。原因在于:首先,2013年虽然QE逐步退出,但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仍扩张。2013年美联储何时退出货币宽松或启动加息的判断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虽然欧美货币政策分化趋势当时已较为清晰,但直到2014年6月份欧央行正式启动负利率后,欧美货币政策的分化才实质性地反映在资产收益率差中。其次,忽视了财政政策对汇率的影响,2013年财政大幅紧缩也是拖累美元走势的重要因素。财政因素本身也是影响货币政策立场的重要变量。由此可见,货币政策(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相对变化是影响美元汇率的重要变量,这比经济周期的相对变化对汇率的指导更有意义。

误区2:美联储加息进程推升美元强周期

另一部分市场观点认为,美联储的货币紧缩周期增强了美元资产的利差优势,未来美联储仍存加息空间,因此美元汇率也将强势不改。这同样犯了汇率取决于绝对变化量的错误,忽视了相对货币周期变化对汇率的影响,实际上,对于相对货币周期的预期变化更具领先意义。

美元指数多在加息周期后期处于弱势

回顾1930年危机以来走势,美联储的加息周期并不同步对应美元指数的强势周期。美元指数大多经历了如下波动走势:1)美国先行步入衰退,货币宽松预期强烈,资本流向欧洲和日本,美元贬值;2)危机传导到欧洲,资金流回美国,美元升值;3)美国相对欧日央行实行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贬值;4)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加快(投资回报率相对欧洲更高)、加息预期实质性出现,美元才出现较大幅度升值,直到加息周期临近结束时;5)随着欧洲等经济复苏和美国经济进入中后期,吸引资金流入美国的相对投资回报率和利率差减弱,美元升值速度放缓或止升。由于美国和欧洲经济衰退和复苏之间的时间差,导致货币周期存在时间差,进而带来资本流动在美元和欧元、日元等资产之间切换。70年代以来美联储的六次加息周期中,美元指数也大多经历了在首次加息启动前走强,而之后转弱的走势。1994年、2004年美联储启动加息周期后,美元指数在其后的1-5年内趋于下行。

正常情形下,一国利率水平的高低间接反映了该国投资回报率的高低(极端危机情形下利率反映了风险调整后的投资回报率)。资金持续流入投资回报率(利差)相对较高的货币资产,带来该货币汇率升值;反之亦然。数据显示,美欧两国相对利差的变化(无论是2年期国债还是10年期国债利差)与中短期美元兑欧元汇率的走势更加吻合,而相对利差的变化不单取决于美联储加息进程的变化。

误区3:避险需求推升美元指数趋势性上涨

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同样具有避险需求。当前新兴市场债务危机四伏,部分市场观点认为新兴国家债务危机会被动推升美元指数。我们认为这一判断忽视了两点不同。首先,通常参照的美元指数是相对于六种主要货币的加权汇率,而非相对于新兴市场货币。其次,个别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危机是否意味着整体新兴国家的系统性风险,导致资金大面积撤出新兴市场回流美国。如果局部新兴市场问题不构成系统性风险(不大幅扭转风险偏好),则资本流动可能从问题国家转移至相对健康的新兴经济体,而未必全部转向美元资产(需要评判美元资产的相对风险和收益水平)。只有当新兴国家的风波构成系统性风险,才会导致资金无差别全面撤出新兴国家,进而推升美元兑新兴市场货币汇率走高。

美元指数在避险需求回落后重回原趋势

历史数据显示,避险需求只是阶段性推升美元汇率走高,持续时间在半年-1年左右。美元指数在避险需求回落后重回原来趋势。2011年欧债危机最艰难的时期,全球资本市场大幅下挫,避险需求大幅推升黄金价格,但作为避险资产的美元却震荡走弱。究其原因是2011-2012年美联储再次加码量化宽松政策,利率的下行压力导致资金选择黄金资产避险而非美元资产。展望未来1-2年,美国经济和资产价格存在从高位回落的风险,若同样出于避险需求,我们可能更愿意会选择黄金而非美元资产。

结论:美元指数中期处于下行趋势

汇率预测的理论依据有购买力平价和均衡汇率模型,但其在现实中的应用时效性较差。实证研究证明影响美元指数走势的因素很多,并且不同阶段影响美元走势的主导因素也有所不同。不过,中短期来看,美元汇率的波动总体上围绕着“风险调整后的利差”这一变量实现。美国与其他国家相对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的变化通过影响未来利率预期的变化而影响到短期美元汇率的波动。历史上极端避险情绪推升的美元不具有持续性,而成长性(利差)需求推升的美元汇率持续性更强,上升趋势更加平稳。

美联储相对欧日央行货币政策的预期变化是影响美元指数未来2-3年走势的核心因素。鉴于欧日央行货币政策收紧的趋势不变(尽管收缩的节奏可能会有调整)、各国货币政策已经不再可能重回此前大放水的时期,美联储货币紧缩相对欧日紧缩的分化逐步收窄,这决定了美元指数中期(2017年后2-3年)将处于下行趋势。今年美国经济的强劲很大程度来自于减税等财政刺激政策,我们在年初就提到美元指数在今年Q2-Q3有阶段性反弹的可能。从年度经济增速来看,由于特朗普减税政策的提振,美国经济GDP增速2018年将高于2017年,2019年之后边际效用减弱;从年内季度经济增速看,预计美国GDP增速Q2为年内高点,因此,从基本面去推断货币政策更紧的预期应会在9月份之前。另外,从美联储中期利率预期为接近3%来看,当前2%的基准利率还有四次加息可能;而当前市场预期是年内再加息两次、明年加息三次(一致预期为加息五次)。因此,美联储货币紧缩的最强预期很可能在今年,未来市场预期存在下修可能(紧缩后期可能由依赖加息和缩表转为仅依赖缩表)。

具体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预计Q4美元指数走弱会减弱人民币的被动贬值压力,但国内经济结构性问题难以短期消除,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6.7-6.9区间震荡为主。未来一年汇率的走势依然更多取决于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即利差)。中美贸易战对经济基本面的扰动不可忽视。若贸易战持续恶化,国内经济将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中美利差下行),不排除未来一年人民币兑美元缓慢向上突破7的可能;若贸易战出现转机、美国经济以及美联储加息预期明年下半年出现下修,届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小幅升值至6.6附近。虽然美联储紧缩周期未完会趋势上制约国内货币政策大规模放水,但是美元指数转弱可以边际上改善国内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

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特别声明

本资料所提供的服务主要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其他类型的投资者在分类结果和评级结果与卖方研究服务风险等级相匹配的前提下,在接受卖方研究服务前,还应当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对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进行充分的了解,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

关于本资料的性质。本资料的性质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该项服务通常是根据专业机构投资者的需求或特点,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和研究方法所提供的中长期价值判断,或者依据“相对指数表现”给出投资建议,而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因此不能够等同于带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投资操作性意见:(1)该项服务所提供的分析意见仅代表中信证券研究部在相关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因此,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2)该项服务是一项“标准化服务”,侧重于提供中长期的投资价值判断和相对指数表现。其所包含的观点及建议并未考虑每一位使用者的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目标、需求等个性化情况,也不涉及每一项具体投资决策的“选股”和“择时”判断,因此,不能够将其视为针对特定投资者的、关于特定证券或金融工具的投资操作建议,也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

关于使用本资料的注意事项以及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在关键假设条件下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如:给予个股“买入”投资评级,并不等同于建议在当前时点/当前价位执行买入的投资操作)。(2)以往的表现不能够作为日后表现的佐证或担保。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情况并配合其他分析手段。投资者在使用该项服务辅助进行具体投资决策时,还需要结合自身的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4)为避免对本资料及其对应的证券研究报告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逻辑及其关键假设、投资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

需要明确的是,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使用相关服务。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版权所有,未经事先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者复制本资料中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