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妈妈却将3岁孩子养得不会说话,多少“隐性陪伴”害苦了孩子

全职妈妈却将3岁孩子养得不会说话,多少“隐性陪伴”害苦了孩子

小区的嘟嘟妈妈是一位全职妈妈,自从生下嘟嘟后就一直细心照料。嘟嘟和我家孩子就差了两个月,这两个孩子都属于说话晚的孩子。我家孩子在两岁的时候,就只会说“妈妈”、“爸爸”、“阿姨”这三个词;嘟嘟两岁的时候比川川好一点,会说三个字。

当时我也很着急,为此专门变换了工作岗位,以便自己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我当时分析过,我家孩子之所以说话晚,和语言混淆有一定的关系。

我家属于多语言家庭,孩子一岁半之前一直由孩子外婆带着,孩子外婆说四川话;一岁半后由孩子奶奶带,孩子奶奶说山东聊城话;我在家和孩子说普通话,和我母亲说四川话;孩子爸爸说聊城普通话。

我猜想,孩子正是在这种多种语言中,不知道该如何训练自己的语言能力了吧?所以,在我变换工作岗位后,增加了和孩子的相处时间,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两岁半的时候,川川已经是一口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会说的话也增多了很多。

反观嘟嘟,好像还是不会说话,仅会的几句词语,也说得含含糊糊。很多次,嘟嘟妈妈也很苦恼,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嘟嘟平时的状态都非常正常,智力也很正常,甚至我感觉川川还多了一些心眼呢。

但为什么嘟嘟就是不会说话呢?后来,从嘟嘟爸爸的口中,我终于得到了答案。原来,嘟嘟妈妈一直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家带孩子,为了挣点外快,就在微信上卖东西。所以,只要忙的时候就让嘟嘟自己玩玩具,自己在一边刷手机。

嘟嘟爸爸的工作属于建筑业,常见在外地工作,自然无法陪孩子;而嘟嘟妈妈又总是因为卖东西而忽视嘟嘟的请求,和嘟嘟说话也非常少。由此,缺乏交流的嘟嘟,自然语言发展较慢,快三岁了,连句子都不会说。

其实,不仅仅是嘟嘟,我小姨家的孩子也是如此。那个妹妹也是全职在家带孩子,结果她家孩子同样说话非常晚。究其原因,就在于妹妹平时和孩子说话少。只有一个人在家带孩子,难免会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孩子不哭不闹,这个妹妹就经常玩手机。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隐性陪伴”。

什么是“隐性陪伴”呢?简单说来就是,表面上家长和孩子一直相处,甚至24小时呆在一起,朝夕相伴,但却和孩子没有沟通、没有交流,这种毫无陪伴质量的陪伴,就是“隐性陪伴”。

长期处于隐性失陪状态的孩子,很容易就出现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碍等问题。哪些陪伴属于“隐性陪伴”呢?

第一种,一边陪孩子,一边玩手机。

在陪孩子的过程中,有的家长觉得孩子自己玩玩具,我看一会手机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家长很容易被手机中的内容所吸引,甚至连孩子跟家长讲话都不知道。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就认为家长敷衍了事,感情也就慢慢疏远起来。

有的家长,会一边陪孩子一边工作,类似这样不一心一意陪伴孩子的,都属于低质量陪伴,自然也归于“隐性陪伴”范畴。

第二种,一动不动,陪伴孩子。

有的家长,虽然在陪孩子的过程中,不会看手机,也不会工作,但却坐着一动不动,或者和孩子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这样的陪伴也会让孩子非常无聊。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但家长却限制了孩子的天性,或者不参与孩子的游戏中,这样的培养也会让孩子生出家长不专心的感觉,让孩子觉得失望。

第三种,摆出长辈的严肃面孔陪孩子。

有的家长觉得,家长就是家长,就是长辈,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严肃的态度来,这样孩子才会懂得尊重长辈,懂得遵守规矩。殊不知,这种长辈的严肃样,孩子根本就不想亲近。这样的陪伴,会让孩子觉得约束,失去自由,还不如不陪伴呢。

第四种,陪伴孩子的时候情绪不好。

有的家长认为陪伴孩子就是呆在孩子身边,至于心里想什么,情绪怎么样,就无所谓了。但其实,孩子都是很敏感的,他们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家长是否一心一意,是否心情愉悦,是否轻松自在。那种心里想着各种事情,情绪低落的陪伴,不但没有效果,更容易让孩子感到不安。

我记得网上有一个新闻,讲的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因为玩手机太专注,孩子在浴室玩水,结果头栽进水桶,直接窒息的事件。失去孩子的妈妈肯定非常难过,但却无法挽回。所以陪伴孩子一定是全心全意的事情。

那么,该如何正确陪伴孩子呢?周洲老师在《提高陪伴孩子质量的4条锦囊》中,提出了恰当而正确的方法。

首先,放下一切,全身心的陪伴孩子。

现在很多家长白天都要工作,晚上回到家已经累得不行了,却还要承担家务、忙着看剧、忙着刷朋友圈,陪孩子这种事情,难免就变得敷衍。

就算是全职妈妈,也有数不清的活等着做。如果家里有两个孩子,那就更忙碌了。所以,一定要学会在有限的时间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健康成长。

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暂时放下一切,全身心陪伴孩子。有研究表明,每天只要全身心陪伴孩子20分钟,效果比24小时陪孩子却三心二意好得多。

嘟嘟在三岁的时候,开始上幼儿园。幼儿园老师建议嘟嘟妈妈多和嘟嘟说话,一心一意地陪伴,不看手机,不做其他工作,再加上幼儿园老师的帮助,嘟嘟的语言能力飞速发展。如今,已经和正常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了。

其次,和孩子互动,一起做游戏。

陪伴孩子的时候,一定不要一动不动的,要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很多老人带的孩子,说话晚、性格孤僻,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老人喜静,不好动,让孩子自己玩。

所以年轻的父母回到家后,一定要利用有限的时间陪孩子一起做游戏。可以是玩球,可以黏土,可以画画,可以拼积木,可以阅读绘本……总之,就是要加入孩子的游戏中。

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孩子能够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自我表达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等等。

有一段时间,我工作比较忙,回家之后就喜欢一动不动。但孩子奶奶已经看了一天的孩子,也不能一直累着老人。所以,我就从网上寻找了一些如何偷懒陪孩子的游戏。

例如,扮演医生看病人的游戏。我假装病人,往沙发一趟,就等医生打针喂药休息了。一晚上,除了动动嘴巴,基本不用起身,就躺沙发。

第三,和孩子有亲密的接触。

我父亲本身是一位比较严肃的人,所以我家孩子非常不喜欢他。每次让他看一会孩子,他总是非常严肃地坐在那里,然后指挥孩子,这不能做,那不能做。后来,父亲和母亲回四川了,孩子打电话的时候,也总是和外婆说话,不喜欢外公。

所以,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亲切温柔,语言柔和,动作温和,态度温顺,而且要注意和孩子有肢体上的亲密接触。

例如,让孩子偎依在家长的怀里,一起看绘本,一起说一说发生的有趣事情,哪怕一起天马行空胡乱想象一番,都是可以的。

最后,重视孩子的态度和情绪。

据说,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就算是整天和孩子在一起,结果却心不在焉,长时间敷衍孩子,孩子也不会得到什么益处。

例如,上面例子中的嘟嘟妈妈,尽管她非常爱孩子,却因为微商的工作,整天抱着手机,表面看24小时在陪伴孩子,实际上和孩子说话的次数非常少。

孩子的诉求不能得到快速的反应,孩子的渴望也无法得到回应。结果,孩子语言能力发展迟缓,性格也变得孤僻起来。

所以,陪伴孩子,千万不要是“隐性陪伴”,一定要全心全意、一心一意地陪伴孩子。哪怕时间只有二十分钟,都要胜过24小时的“隐性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