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那么“成功”的创业故事,但这就是现状……

一个不那么“成功”的创业故事,但这就是现状……

初次见到杜森是在第一期的创客夏令营。参加夏令营的五十余人中,杜森有点显眼,他头发微卷,带着眼镜,很活泼,很......壮实。

创客夏令营有和大咖们交流沟通的环节,无论是产业线工程师,还是创新创业导师,杜森永远是第一个起身,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这也许和他在校园辩论队担任辩手有关。这一趟为期3天的旅程,很难不注意到他。

杜森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现在的他刚刚结束大二的学习,他的创业在“老司机”眼里,也许有点普通,但他才刚刚开始,还在试错,还在摸索。

经济管理属于专业大类,用杜森自己的话来说:“总觉得学的东西不精,停留于书本,我想更多地实践,来证明自己大学的确是学到东西了,其实也是想让‘实践’教我一些书本没有的知识。”

杜森不太“安分”,他不想禁锢在“普通大学生”的身份里,无论专业是否是经济管理,“创业”似乎都是他自己选定的未来。

“大不了自己组队”

初次接触“创业”是在2017年九月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那时候的杜森刚刚步入大二,在自己参赛之前,他其实是别人的组员,但是这一次的初体验并不愉快,“最初没有自己参赛,因为那时书本的知识对我而言是没有足够支撑力的,我想跟着别人先学习一下。”他兴致勃勃地参赛,却因为团队队员和负责人的理念不一而导致队伍解散,杜森什么也没有学到,只是明白了“创业”并不容易,也不是说说而已,这一次的“下马威”也让他失去了创业方向。

但是“创业”已经是他心里埋下的种子,性格使然,杜森有一种“要么不做,开始了就要做到底”的倔强。所以低落了几分钟后,“大不了自己组队”的想法跃然于胸。那做什么呢,当时的他,可以说只拥有激情和决心,但是不久之后,一位学姐给了他灵感……

偶然间,杜森在和一位文学系考研的学姐吃饭的时候,学姐谈到考研背文学题的种种辛酸。“考研的时候背英语单词可以直接用一些APP,但是如果想背文学相关的,比如古诗词,文言文……就只能拿着书本,”杜森说,“所以我想,这个领域是可以深挖的。我就去找我的主创讨论,也跟老师交流了一下,觉得可以做出来一款国学文化推广的APP,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还适用于多个年龄层次。”

杜森的执行力在这时候体现出来,想到就去做,没有那么多犹犹豫豫,他认为自己可以出错,因为“我觉得自己还小”,杜森甚至不用“年轻”来形容自己——他认为自己是稚嫩的。在他身上,看不到太多的“商业”的气息,他保留着当下大学生身上应有的活泼和激情,他一直是乐观的,包括后来项目出现种种问题,他的消沉也就是短短几分钟,他努力培养自己专注解决问题的态度,而不是惧怕问题的心理。

“国学文化APP”的项目就在杜森两个人的队伍下开始筹备了。没错,只有两个人,连比赛的标准人数都没达到,显然,还在大二的杜森并没有获得足够的信任。

大家都希望拿奖,当然,杜森也不例外,但是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想法、项目和参赛的过程。尽管没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杜森的项目,但还是有朋友同意了杜森使用他们的名字——用来“充数”,以达到最低参赛人数,好让“国学文化APP”的项目顺利参赛。

“我有找别的同学加入,但因为我们对比赛来讲都是新人,所以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和高年级的、有经验和项目的学长合作,有的同学将精力更多的付诸于学习而不是比赛,所以我的团队就只有两个人,”杜森笑了笑,说,“我认为,没有那么优异漂亮的学习成绩不代表大学就虚度光阴了,实践过程中,我依然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的知识很重要’这个想法其实也是我在实践中明白的。对于理论知识态度上的转变,我的实践经历起到很大的作用。”

创业让杜森明白了理论知识并不像大家说的那样——大学学的东西在社会上一点用都没有。经济管理专业的学习包括:财会、工商管理、国际贸易、信息管理四个大方向,项目计划书成型的过程中,杜森明显感觉到专业知识带给他的一些“好处”和便利,计划书怎么写,流程是什么等都是专业知识带来的利好思维。

十一国庆七天的假期,杜森憋了七天,从无到有,憋出了一份计划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还有心血,但是现在的杜森看曾经的计划书,还是用了“草稿”两个字来形容,“第一份计划书,其实很烂,层次不够。公司筹建、市场营销等都非常不足,我们也没有详尽的客户画像,用的软件也非常的低级,”他轻笑出声,“尽管写的真的很幼稚,我当时还是有看孩子的那份自豪感。”

计划书之后就是底层代码的开发,没有实体产品和成果,所以当杜森把计划书拿给老师时,再次碰了壁。作为经济管理的学生,他并不知道如何开发代码,怎么编写程序,“我做不到,老师说没有产品项目就不能继续,所以当时我很绝望,甚至跟主创说可能拿不到奖了,”他说,“但是其实我们学校工程技术类的项目很多,文化创意类的很少,所以老师还是给了我一些精神支撑,我就去线上发布了消息,说要找技术人员,朋友之间互相帮我打听,很快,技术人员就找到了我,我们的团队变成了三个人。”

杜森从“光杆司令”到逐渐招兵买马成为团队的负责人,“国学文化APP”从一瞬间的灵感迸发到逐渐拥有完整的商业计划书,这个过程,都让这个对大学而言都是新面貌的“孩子”感到了新奇和欣喜。尽管整个项目都很匆忙,尽管技术人员是在决赛前才找到,“国学文化APP”依旧获得了山东省银奖的荣誉,也是对杜森和他年轻团队的一个小小的肯定。

现在,项目已经停止运作,在比赛中,杜森发现了项目运行的诸多问题,既然不乐观,那就停下来,做好调整再出发。“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失败的话,就不会发现问题,社会上创业的失败率都会很高,更何况大学生群体,失败率会更高。所以我面对失败,会很坦然的接受,去学习。我们这个项目最大的问题是内容填充,需要大量人力,还有技术,都是跨不过的难题,”杜森说,“我会在九月份参加一个山东省创新成果转化会,会议之后,我会决定这个项目的具体方向。”

并驾齐驱的一个公司

杜森在运作“国学文化APP”的同时,还开了一个公司:威海拉格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这次的创业灵感来源于生活,大学校园周边水果贵、宿舍和服务区距离远等都是杜森周边的同学常常吐槽的现实问题,2017年12月份,在大学校园内很有市场的“平安果”也在疯卖,杜森的几个学弟也在这群队伍中,于是杜森就找他们合计“卖水果”的问题。

大概是因为这个项目相对容易,杜森的几位学弟也是热衷于实践的大学生,所以这一次的组队,相较于“国学文化APP”容易了不少。

几个人最初申请的是个人微信公众号,用微信公众号的平台来达到线上订购的目的,不需要成立公司,也不需要细化的去想究竟采用什么方式运作——有人订水果,送过去就是了。但随着客户增多,个人微信公众号不能交易过多的资金,配送也成为了问题,几个人焦头烂额了一阵,决定用商业公众号,翻阅资料,查看案例,定下了O2O鲜果配送的方式,探索校园最后一百米的电商模式。今年四月份威海拉格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注册成功。

“我们没有在学校开一个水果店,我们想做成一个平台的形式,不止容纳校园,或者不止我们一个学校,还可以扩展出更多的客户,”杜森说,“不过目前还是专注于我们本校和周边小区。”

拉格朗公司最初并没有巨大的资金支持,基本资金只有5000块钱,没有政府投入,没有父母资助。因为杜森从大学开始,就在网络上做家教到现在,这位年轻的高中数学家教一上大学就实现了资金独立,生活费自己挣,他甚至可以负担自己的部分学费,所以做家教的“工资”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他的创业梦。

当然,像大部分的学生一样,父母会常常问他“还有钱吗?”杜森的回答也总是肯定的。从小,他就不太受到管束,任何事自己拿主意,这也是他热衷于挑战的重要原因,“我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决定,而且创业的钱也是自己挣的,花起来比较得心应手,对我而言,不管做什么,只要是正面的,我都不会有太多的束缚。”

杜森在校内申办了场地,今年五月已经开业。杜森和合伙人一开始就与各校内组织达成合作,举办校内服装节赞助抽奖、支教组织义卖、运动会统一订购西瓜等推广活动,第一个月就实现了盈利。杜森提到,九月的新生季,他们还准备了一系列的推广宣传方式,以扩大用户基数,逐步解决目前发展的问题。

“我觉得我格局还不足”

前两天杜森在上海,参加完创客夏令营之后,他马不停蹄的去上海参观一些比较成功的初创企业,“把自己的经历拿去对比现在现有的企业,就会发现很多不同。即便有很大的差异,我也不会急于求成,急于可耐,我认为创业路上,不论成功失败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必经之路,”杜森说,“我觉得创业要学到的更多是对于大环境的把控,随着时代或者说技术的变迁,自身要有一个变革。在变革中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也许我们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就可以应对环境的变化。”

在这两次创业实践中,杜森也明白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所以杜森在考研与实践中选择了考研,“我觉得本科的知识,与当今时下的要求是不符合的,对于管理,需要的更多的是战略思维,个人思想,那么本科毕业的话,我觉得格局、眼光不足。除此之外,去实践,尤其是涉足互联网行业,也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在我看来,我还需要专注于某个领域的深化,进一步提升自己。其实无论实践还是深造都是学习,更新知识,因为这是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一个知识更新技术革新的速度带来的必然结果。”

创业者寄语

人生的荣光无关成就,而在于屡仆屡起间,你要保有希望,你将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