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已逝:空政、海政等各军兵种文工团正式退役

芳华已逝:空政、海政等各军兵种文工团正式退役

空政文工团创作排演的民族题材原唱音乐剧《茉莉花》。(新华社 李青山/图)

“不再保留各军兵种文工团。” 2018年9月27日,随着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的正式确认,空政、海政文工团等军兵种文工团带着数代人的芳华离去,而文工团这个历史韵味十足的组织,也再一次面临重大改变,在文化活动缺乏的年代,凭借大量佳作,文工团丰富战士文艺生活,也走出军营,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

再见了,各军兵种文工团

9月27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在例行记者会上称,中央军委决定不再保留军兵种和武警部队文工团。国防部的声明,让大半个月来关于军队文工团的疑团尘埃落地:

9月9日,网络流传出撤销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的文件照片,据照片上的文件显示,撤销空政文工团的时间为9月7日。

9月11日,火箭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团长、相声演员周炜向媒体透露,就在10日下午,海军、火箭军等军种,编制体制改革调整正式落地。“也就是说,军队‘文工团’这三个字正式退出了现役。2018年9月10日下午海政文工团撤销。”

9月14日,八一电视播放题为《再见了,火箭军文工团!》的短片,再一次引起众人唏嘘。短片中一位配着火箭军肩章的中年文职军官,走进怀旧风格的舞蹈室,看到年轻的自己与其他战友,在教员的指令下翩翩起舞——前身是二炮政治部文工团的火箭军文工团,在经历52个春秋后正式光荣退役。

总的来说,目前的部队文工团可以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文工团;第二梯队是空军、海军等军兵种的文工团;第三梯队则是五大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

文工团,是“文艺工作团”的简称,是以歌舞、歌剧、话剧等文艺表演形式丰富部队文娱生活,同时进行政策宣传的艺术团队。诞生于革命年代的文工团,除了组织文娱活动外,还身兼对人民乃至敌军的宣传队工作。

文工团的意义,曾任空军总司令的开国上将刘亚楼阐述得再精彩不过:“我有两支部队,一支是几十万的作战部队,一支是五百人的文工团。”

尽管作为保留军籍没有军衔的文工团成员,其文职干部等级仅仅是与军衔挂钩,并不直接等同于军衔,但有观点认为,军队作为专职从事作战的部队,不应该过于臃肿地包含其他团队,削弱其根本职能。也有观点认为,文工团作为革命时期,向民众宣传革命理念的团队,在新时期已经完成其历史任务,其职能应该交由其他宣传口担任。部队如需要文艺活动,也可以与地方剧团、歌舞团合作,无需在部队内保留文工团。

9月以来,裁撤大部分部队文工团的决定,某种程度上也为一直以来的纷争划上了休止符。

然而,与外界一直以来的揣测不同,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指出,并不是所有文工团都会被取消。“根据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部署安排,着眼进一步强化军队文艺力量战斗队、轻骑兵的根本定位,中央军委决定重建解放军文工团,保留新疆军区文工团和西藏军区文工团,重点加强部队文艺服务指导力量,构建形成以基层文艺力量为主体的军事文化队伍。”

“战斗队”、“轻骑兵”、“基层”,这三个关键词框定了新时代解放军文工团的基色。

由此看来,这个曾经在解放军军史占据重要地位的组成单位,仍远远未到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

文工团的90年芳华

文工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红军时期的宣传队。早在1929年12月,古田会议中就指出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等项重大的任务”。

会议纠正了之前忽视宣传工作的问题,同时也明确界定了文艺宣传工作在解放军建设中所特有的地位和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红军各级政治部成立了艺术部门。1930年前后,红军各级政治部成立了艺术股。1931年,中央苏区第一个剧团“八一剧团”成立。

1933年春节期间,话剧《庐山之雪》是红军历史上第一部有据可查的原创红色戏剧,反映的是中央红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打进了南昌城,并即将杀上庐山去,活捉蒋介石的故事。在话剧中,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扮演红军司令员,军团政委聂荣臻扮演红军政委,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扮演红军政治部主任——这三人都是本色出演。

抗战开始后,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成立了专门的文工团,成为较早以艺术活动为主的军中专业性团体。有回忆者称,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是第一支自称“文工团”的文艺团体。

与今天大众印象中的载歌载舞的文工团不同,在战争时期,宣传工作也是文工团任务的重要一环。据前线歌舞团原团长王庆华回忆,那时剧团的成员,除了会演戏唱歌,还要刷标语、写传单。每行军到一地,剧团就先到老百姓家里去铲锅灰,然后用水调和,用麻刷在村里的墙上写标语。

“在打仗的时候,剧团的成员还化整为零,分散到部队,做战勤工作,组织民兵抬担架,抢救伤员,战场喊话瓦解敌军,运送弹药,有的还同部队一起冲锋杀敌。”王庆华称,这些工作反过来又为文艺兵的创作积累了生活素材。

除了对老百姓进行宣传以外,文工团的宣传工作还包括对敌人进行“攻心战”。据老文艺兵陈大荧记载,在淮海战役上,文工团员应八纵六十九团官兵要求,插到前沿阵地上去瓦解敌军。

文工团员找了一幅大红布,因为找不到铅笔,用剪刀剪了“投降是生路,顽抗是死路,欢迎蒋军兄弟投诚”十八个大白字,用两根竹竿撑起来,还在竿子上捆了一些香烟、花生、馒头和一叠通行证。天一亮,半连敌军就举着白旗来投降。

建国以后,随着部队文艺工作逐渐正规化、专业化,这才正式出现了文工团这个名称,解放军各文艺团队都统称为文艺工作团,简称文工团。据统计,这时全军共有专业文艺单位300多个,文工团(队)员6.4万多人。

1969年,军队文工团精简方案通过,除各大军区、军兵种文工团外,其他文工团、队,一律撤销,文工团逐渐呈现现在的局面。然而全军上下依然有着不少编制外的文工团,像电影《芳华》中西南某地的省军区文工团,便应该是编制之外的文工团。

在建国之后,由于民众文娱生活缺乏,因此文工团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大众民文艺作品的演出和创作。而此次被裁撤的各军兵种文工团,也在这个时代大放异彩。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莫过于由空政文工团改编小说《红岩》而创作的歌剧《江姐》,其强烈的戏剧性与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了一代人的时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