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这些“余额宝”们可能会遭遇清盘

注意!这些“余额宝”们可能会遭遇清盘

今年理财不容易。

股票和基金跌多涨少、债券违约、P2P踩雷、汇率下降,黄金不过最近才涨回来......

也就是在这个节骨眼,很多人意识到“余额宝”们3%左右的收益稳稳的才是最安心的。

但即便追求稳健,买货币基金的朋友仍需注意的是:今年来已有8只货币基金清盘,还有不少货基规模处于清盘红线以下!

Part.1

统计显示,年内已经有8只货币基金宣告进入清盘程序。

事实上,基金清盘并不代表大家的钱会没了。

首先,要明白清盘的概念——

清盘是一种法律程序,公司停止运营,所有资产(包括办公室及物业)在短期内出售,变回现金,按先后次序偿还(分派给)未付的债项,之后按法律程序,宣布公司解散的一连串过程。


其次,要问一下为什么基金会清盘?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基金公司在这些基金上赚不到钱:

一般被清盘的基金规模都比较小/买的人太少,那么管理费收入就低。而维护基金的人力物力成本高,结果投入多、收入少,不得已只好忍痛割爱。

具体什么样的规模会被清盘?

发起式基金成立3年后,基金资产净值低于2亿的;开放式基金成立后,连续2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不满200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也有可能基金不再适合市场需求了,基金公司主动提议清盘;或监管勒令清盘,如之前的保本型基金。


基金清盘意味着这只基金以后就不会存在了,但大家可以放心的是,钱还在:

清盘前基金公司会公告提示清盘风险、确定清算期。清算期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好资产变现和费用结算,在基金清盘时,会根据投资者持有的份额,按最后一天的净值把钱退给投资者,相当于强制赎回,该得的一分钱都不会少你的。

所以,当你收到清盘通知,不用犹豫,直接申请赎回即可。

要是错过了赎回时间,只得等清盘程序结束(6个月以内)资金才会自动强制赎回到投资人的账户里,这期间就享有银行活期利息。

所以,为了不让资金白白站岗,在挑选基金的时候,要尽量远离那些有清盘风险的,选择规模适中的产品(规模过大不利于基金经理操作),最基础的不要低于5000万。

PS.基金清盘其实就相当于投资者被强制赎回,货币基金由于波动性比较小,影响很微,但如果买的是波动性大的混合基金、股票基金就麻烦了,清盘时处于亏损状态,你就只能被迫割肉了。

Part.2


基金清盘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货币基金也不例外,但今年来这么密集的清盘就不多见了。

要知道2015年是货币基金的第一波清盘高潮,有14只,此后2016年有3只,2017年4只,今年来10个月有8只,超过了前两年的总和。

为什么会这样?多方面的原因(之前有讲过):

1、货币基金收益下降,市场吸引力也下降

今年来央行实施四次降准,市场资金面相对宽松,金融机构就不再缺钱了,也没必要利用高息产品吸引大家投资了,存款、票据等产品利率则下降,而货币基金的投向就是这些产品,紧跟着收益率也降下来了。

一直以来大家都喜欢把货币基金当零钱包,特别是前两个月P2P行业动荡,普通人只能把钱放在稳健型产品上,但现在货基的收益下降,吸引力变小了,基金公司只好把注意力放在了中短债上,风险稍高一点,而收益比货币基金高,吸引力可以更大。

2、监管层要求淡化货币基金规模

去年市场资金面非常紧张,货基的收益增长势头很猛,此外各基金公司竞争势头也很猛,各种手段宣传自家货基的优势:“比银行理财好”、“跟银行理财一样安全”等存在误导性的概念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

为了规范行业的竞争,监管层频频出手给货基降温,如下发流动性新规、要求淡化货币基金规模,基金管理机构也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宣传扩大货币基金规模等,监管不让推广货基,基金公司那只好推广风险同样偏低的中短债产品。

3、业务成本上升

监管要求,

货币基金“T+0赎回提现业务”提现金额不高于1万元;

“T+0赎回提现”垫支服务,只能由获取基金销售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来做,

没有基金销售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基金公司、基金销售机构、支付机构都不能做;垫资来源也不能是基金销售资金。

这就一来,基金公司就要通过银行渠道进行垫支,本来可以自己完成的事,现在要请别人来帮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业务成本。

成本高了,那么投资者的利润就少了,继而吸引力下降。

不过这也是监管需要,通过银行渠道进行垫支,可以避免市场出现流动性风险,如果在短时间内货币基金遭遇大额赎回,而过去的垫支机构流动资金不足、存在非系统性风险,那么遭殃的只会是投资者。

说到底就是监管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结果,使得货币基金的优势减弱、整体规模增速放缓,如此一来,没有渠道流量助力的货基和刚成立的新货基压力会更大,规模不达标只得无奈清盘。

Part.3

从规模上看,今年来多只货币基金清盘时规模不足3000万元,比如10月12日发布清算报告的民生加银现金添利,成立两年来,清盘时规模只得0.02亿,也就是200万。

其实投资永远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不管是股票、基金、P2P,还是货币基金,买入后不定时要复盘检查。比如刚刚说的民生加银现金添利,当初的规模在50亿以上,2017年年底来了个三级跳,跌到0.03亿,基金规模缩水在99%以上,几个月后就宣布清盘,这一切都是有预兆的。


而这只货基规模变化如此诡异,主要的问题就集中在持有人结构上,2017年以前,99.98%的份额集中在基金机构手里,个人投资者十分被动,机构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个人占有的份额根本没办法扭转局面。


从上面两张图我们可以看出,机构为了降低规模在设局,比如大额赎回,赎回的那一刻收益会上升,往往投资者看到收益上升就会加仓,但这样的收益是维持不久的,随后便是大跌。如果不是货币基金(至少是正收益),换作其他以净值计算的债基、股基,这就踩大坑了!




所以在基金课上,我多次提醒大家,千万要注意不要买持有人结构过于悬殊的基金,很容易中了大额赎回的局,规模波动也大。

综上,为了避免遭遇货基清盘的情况,建议大家选择规模最低不能少于5000万的、持有人结构不能集中在机构手上的货基。

去自查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