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跟邓小平开个玩笑,邓小平没有理解,周总理解释后大笑

毛主席跟邓小平开个玩笑,邓小平没有理解,周总理解释后大笑

来源:北京时间



毛主席喜欢看历史、古典文学作品,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比如他很喜欢看《资治通鉴》、《容斋随笔》等。由于毛主席博览历史群书,学富五车,学问博大精深,所以每当看到地名、人名时,总能引经据典,说出它们的来历。毛主席有时候到地方视察,总能说出地名的来源,这些好多当地人都不知道。


毛主席对地名不仅有研究,而且好多地方确实曾经实地到访过,并且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凭吊古人,抚今追昔。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京去上海,途中游览了天津、泰山、曲阜、南京等地。毛泽东1936年回忆此事时说:“在前往南京的途中,我在曲阜下车,去看了孔子的墓,我看到了孔子的弟子濯足的那条小溪,看到了圣人幼年所住的小镇,在孔庙附近那棵有名的树,相传是孔子栽种的,我也看到了,我还在孔子的一个有名的弟子颜回住过的河边停留了一下,并且看到了孟子的出生地,在这次旅行中,我登了山东的神岳泰山,冯玉祥将军曾在这里隐居,并且写了些爱国的对联。”(《西行漫记》)


1955年,毛主席到上海视察,当来到黄浦江时,毛主席突然向上海当地的陪同人员提一个问题:“你们知道除了上海,还有个下海吗?”在场的上海人面面相觑,被毛主席的问题问住了,谁也回答不出来。他们生于上海,在上海长大,还真没想过“上海”的名字由来呢。毛主席看他们回答不上来,就说:“应该有。”陪同人员后来经过查看典籍,原来宋朝时吴淞江两岸共开凿有18个浦(支流),其中吴淞江南岸有一个浦,称作上海浦,与上海浦相对北岸有个浦,叫下海浦,“上海”名字由此而来,还真有个对应的“下海”呢。


毛主席在生活中是个很幽默的人,有时候也拿身边的人名打趣幽默一下。对于一些人名,虽然可能没有具体的意义,但毛主席也能根据历史上的一些典故,加以解读,如果毛主席引用的典故简单,大家都知道,则当场就会引得众人刮目相看,如果毛主席引用的典故隐晦,则只有少数人能听懂。1973年底,有一次开会的时候,毛主席在会上开玩笑说:“邓小平啊,你有没有个弟弟,叫邓小闲呀?”此言一出,哄堂大笑,但邓小平不知道主席什么意思,还以为怎么着了,一脸严肃的回答说:“没有!”。


后来,邓小平专门向周总理请教,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也禁不住笑了起来。原来“邓小闲”出自古代非常著名的一本小说,据说毛主席还劝领导们抛弃对这本书的成见去阅读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