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不愿意相信马蓉?因为她语文差

为什么人们不愿意相信马蓉?因为她语文差

古往今来,从来没有一次娱乐圈爆料,像马蓉的“八点见”这么枯燥无聊,以至于这里想放点什么总结,都不知道从何说起,信息量几乎为零。

接连发出的8条微博在很多网友看来并不算对其有利的“实锤”,反倒尴尬得让人怀疑,她是不是就想发几条带图的原创微博,好参加王思聪的抽奖。

甚至觉得马蓉这个人吧,只是看着精明,实际上语文不好,数学也很差

前一点表现在微博配文乱七八糟的,发出来的内容像小学生刚学会用排比句,又碎又啰嗦,不会组织语言,让围观群众没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

后一点是她逻辑有硬伤,一边说王宝强骗大家自己没钱、实际账上几百万;一边晒出来的银行流水恰恰证明,在第一笔工作室款项汇入前,王宝强的账上真没什么钱,确实需要借钱请律师;还不小心给陈思成打了个软广——

第一时间借给宝宝300万,并留言“兄弟加油”。

陈思成做梦都想不到,他上热搜的原因居然不是被骂。

王宝强恐怕也没反应过来,自己怎么突然被捧成了“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都没钱打官司离婚了,还不忘按时缴税↓↓

总之,这一波操作让围观群众都替她着急,说她还不如直接发条微博:大家好,我要爆料,你们都觉得王宝强曾经被我逼得借钱打官司,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证据1234,以上,谢谢大家。

多省事儿,多优秀,大伙儿也喜闻乐见,哪像现在,疯狂自锤+给对家圈粉,王宝强陈思成估计都恨不得给她发个微信红包表示感谢。

就本吃瓜小编而言,下次再看到马蓉的“八点见”,估计就是这个表情了↓↓

没办法,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需要交流,而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的人,不管是微博撕比、还是日常社交都很吃亏,这是经过多次实践得出的真理。

很少有人会对一个话都说不清楚的成年人产生好感,并且想要继续接触。

美妆博主大概是唯一的例外,虽然大多数在视频里只会说“这个很好用,这个炒鸡好用,那个非常非常好用”,但长得好看的人是有特权的,看到那些如花似玉的脸就知道,这个东西应该是真的好用。

回想一下,娱乐圈里因为会吵(si)架(bi)而拉好感的优秀案例并不少。比如一对一开撕的李雨桐,在微博上的发言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让前男友的粉丝求锤得锤,被网友亲切地封为“锤神”;

比如为了凑齐火箭少女101不惜打官司的腾讯,二话不说直接走法律程序维护自身权益,办事干脆利落,网友们看着也开心,甚至编起了段子——过去的鹅已经死了,是x华亲手杀死了它,现在站在你面前的是钮钴禄·鹅。

只要不违法乱纪,这些懂得如何表达自己所思所想、不委屈自己的行为,在网友们眼里都是会做人的表现,干得漂亮,活得优秀。

但要说娱乐圈的反面教材,也不是没有。

明星上节目应该是最容易暴露自己表达能力的时候,特别是《奇葩说》《吐槽大会》这类看嘴炮力和反应力的综艺,会不会一句话冷场、让主持人都接不上话,就看这人嘴皮子利不利索。

所以跟这些节目属性契合的,要么是大张伟这种自带笑点的,要么是陈学冬这种会聊天的,又或是春夏那种说话真诚有思考的。

除了毫无逻辑像醉酒的咆哮帝、防守过度没话聊的魏璎珞,能以一己之力让整个节目都尴尬起来的明星,多了去了,就连以嘴上功夫出名的papi酱,在节目里都是一副很拘谨、放不开的样子。

“上节目”不是唯一展示自己语文成绩的渠道。

对于明星来说,遇到口碑危机需要紧急公关的时候,更需要通过得体的言辞、清晰的表达来请求公众的谅解与支持。

就像前段时间某明星的致歉信,不到千字错误百出,被杭州一中学老师当作改错例题带进了语文课堂,详细分析其中出现的标点错误、语法错误,可谓贻笑大方,还怎么让大伙儿看到她的诚恳和悔过呢?

另一方面,某些明星被多年吐槽的点里,日常发言也占了很大的比例,比如以“刘言菲语”、“靳言靳语”和“爽言爽语”为代表的几大听不懂语系。

意指刘亦菲早期接受采访时的答非所问、靳东的“恒”古不变和诺贝尔数学奖等常识性错误,以及郑爽在微博上说的那些粉丝都不一定看得懂的话。

说句实话,作为爽妹子的颜粉,看她漂漂亮亮地出现在荧幕上就心满意足了。

但考虑到她今后在演艺界的发展,是真希望她在提升台词功底的同时,好好学习下正确发音,否则没有字幕的情况下真的很难听清她在嘀咕什么。

不止她一个人这样,很多明星都有点“口齿不清”,讲话时给观众的感觉就是“黑人问号脸.jpg”,因为他们的发音习惯跟大多数人不一样,寻常人根本听不清。

混迹娱乐圈、需要应付各路神仙妖魔的明星尚且如此,我们普通“交流障碍者”的日常就更困难、言行就更容易被误解了。

一个表达能力欠佳的人,碰上一个理解能力不达标的人,往往会造成一种奇特却常见的社交现象——我心里想着A,嘴上说着B,别人听成C,最后理解为D。

简单的“1+1”变成了格雷戈里的反正切级数,双方都要被活活气死。

行走江湖,会说话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像诸葛亮为了拉拢孙权一起抵抗曹操,把东吴诸谋士反驳得哑口无言;

像吕秀才用一个哲学问题说死了姬无命,从落魄书生摇身一变成了关中大侠;

像格林德沃满欧洲亲力亲为地跑路演,靠一场ppt演讲就笼络无数人心……

而语言表达能力为负的我们呢,小时候不敢跟班花校草搭讪,上大学做小组作业不愿意上台做presentation,毕业了都害怕跟曾经混过辩论队的人打交道。

这种“交流障碍”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词不达意,嘴巴跟不上脑子、不能完全复刻所有内容,心里可能想到了整个太平洋,但说出来的只有那么一两滴。

不管是出于紧张的心理活动,还是因为泪点极低的生理结构,这都会导致一个惨痛的故事结局——每次说是跟人吵架,其实都是单方面挨骂。

等到夜深人静躺床上才想起来当时该怎么还嘴,到了第二天雄赳赳气昂昂地重启“战争”,发现还是说不过人家,就算腹稿都打过好几遍了,一开口仍要抖上三抖,甚至还没张嘴就忍不住红了眼圈,那叫一个委屈。

第二种情况就是啰嗦絮叨,本质上还是语言组织能力不行。

十句话里必须有30个“嗯……”“那个……”“然后……”才能打句号,本来2分钟就可以说完的剧情梗概硬是让人从盘古开天辟地听起。

跟这类人面对面聊天,会浪费自己很多时间,还要注意别忘了第一句说的啥,要是等ta把说的转换成文字就更蹉跎时间了,你这边看了10分钟的“对方正在输入……”,那边还在抠着脑壳想怎么跟你开头。

说话啰嗦,跟第一种情况下憋出来的那点话也没什么区别,虽然听着有一箩筐,但信息量极少,传递情绪都够呛,更别说给人画面感了。

就像开头马蓉爆的料,不会说话的人就是有这么一种神奇的能力——语言贫瘠、思维混乱,再有意思的内容都能被他们说得很枯燥。

跟会说话的人对比就更显惨烈了。

一个是舌灿莲花、字字珠玑,说出的每个金句都像汪洋大海一样向你袭来;一个是口若悬河、水分却在空中蒸发,让人干巴巴的难受到龟裂。怎么玩儿?

唯一值得庆幸的,大概是跟后者聊什么电影都不怕被剧透。

他们只会重复简单的叙述,不会概括全片、更抓不住重点,明明说了很多,却让听的人一头雾水,“啥啥啥?你说的都是些啥?”懵得可爱。

听朋友讲侏罗纪世界(via.@-布朗云-)

说了这么多,可能会有人觉得,诶,这些表达能力不好的人内心世界这么好玩儿呢;但其实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其中的痛苦经历和血泪教训。

对于他们来说,不管真实的工作能力和学术成绩有多好,从小到大,所有上台演讲、求职面试、推销产品这些要跟人沟通、表达想法的语境都是一场噩梦——自己说不清楚、别人也不能理解,像隔着一堵厚厚的墙。

可学校又很少有教人怎么说话、怎么系统锻炼口才和逻辑思维的课程,他们除了靠厚着脸皮、多加练习来攻克心魔以外,也不知道如何从噩梦中醒来。

但毋庸置疑,适当少说、学会总结错误经验总是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