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会说话:为什么营养不良的日本武士,却个个杀气腾腾?

照片会说话:为什么营养不良的日本武士,却个个杀气腾腾?

文/快哉风

日文中,武士一词写作“侍”,意思就是侍奉主君的人。

不要被这个中文意思是“陪伴侍候”的词所误导,日本的“侍”要求很严苛:勇猛善战、忠于职守、不畏生死。

日本的武士道,第一要义就是“为了主君,随时做到毫不犹豫、毫无顾忌的死”,即尽忠献身。这种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人生观和行为准则,让我们无数次见识到战争中日本人的勇悍和暴戾。

对于这个远隔大海的邻国,中国人喜欢多情的形容为“一衣带水”,但严格来说,日本和中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民族,尤其是国民气质隔着一个巨大的分水岭,这个分水岭的名字叫做:尚武。

中国古代是极具尚武精神的。先秦的“士”,都是精通“六艺”的武士,连孔子都是魁梧的大力士。汉唐盛世,则延续着先秦的武勇,对北方游牧民族一直取攻势,逐匈奴、破突厥、诛楼兰、灭高句丽,留下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语。

但是,宋朝以来首开重文轻武国策,军事积弱,民风文弱;元朝则被欺压得几户人合用一把菜刀,毫无尚武的余地;明清时期,三纲五常的程朱理学一统国人的行为准则,尚武之风彻底丢失,以至于到了近代国民身体羸弱,精神萎靡,被列强欺侮,尤其是甲午战争一战,被一个资源、人口、国力远远不及的蕞尔岛国掀翻在地。

反观日本,三千年来从没放下过手中的战刀。

日本自古就是天性好战、崇尚武力的民族,对朝鲜半岛等大陆民族虎视眈眈,长达600年的武士幕府统治时期,更是强化了“重武轻文”的国民风气。对于中国文明,他们只选择性保留了儒家文化中的“忠君、信义、廉耻、朴素”等道德规范,而延续了他们好战尚武的武士之风。

明治维新之后,虽然腰佩双刀的武士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但强调忠君、尚武、牺牲的武士道精神并没有消亡,相反被视为国民道德,并在近代进一步加强,成为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

老照片中这些人物,都是日本明治初期的“最后的武士”。日本人个头矮小是出了名的,由于长达一千年不吃肉的历史,国民绝大多数营养不良,明治维新之前,国人的平均身高男性为155cm,女性为143cm,名符其实的“小日本”。但是,从老照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精气神和清末老照片的人物天壤之别。从他们凶狠的眼神桀骜的气质中,你或许能找到“为什么小日本能打败大清”的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