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守护者》———国产游戏的划时代之作

《隐形守护者》———国产游戏的划时代之作

接触这款游戏前,我对“抗日游戏”的理解还停留在4岁时在长辈电脑上玩过的SPG(射击游戏):《抗日之血战上海滩》。虽然是人生接触的第一款电子游戏,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唯一记住就是在虚拟世界中体验“杀鬼子”的乐趣和快感。时隔16年,同样是抗日题材,这次的游戏体验却不再是简单的打打杀杀,一周目下来,只有无限的惆怅徘徊在心头。


想象一下,故事中的你借由大学老师推荐,成为了一名隶属于中共地下党的潜伏者,负责获取日军的情报。为了获得敌方的信任,你要在众人面前表现出对日本人的忠诚;为了不暴露身份,你要学会负重前行,哪怕是被国人扣上“汉奸”的帽子。除了选中你的上司和陪在身边的几名战友,没有人知晓你的真实背景,也没有人会理解你的身不由己,可能到死你都无法得到组织的正名。这就是潜伏者,一名孤独的战士,也是身在暗处守护光明的人。


(以下涉及剧透)

一周目的通关共花了6小时,凭着自己的摸索,我在游戏里的最终结局对应“美丽世界线”———和曾经重用过“我”的人同归于尽。这条线很特别,因为游戏中的“我”躲过了和日本侵略者的正面交锋,但代价是要面对国军的威逼利诱:“投奔国民政府”还是“不忘初心(被杀人灭口)”。选择后者会带来什么样的结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前者所引发的剧情是这个样子:“我”不再是潜伏者,而是真的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就放弃了中共地下党的工作!在“伯乐”的提拔下,“我”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国民党干部。为了保住乌纱帽,也是为了彻底告别过去,“我”买通了一名组织学生抗议的老同学为国民政府站台,然后间接葬送了过去的恋人。除掉所有心头之患,“我”感到前途无量,在自以为将要步入美好未来的时候,却遭到了别人的算计,而那人正是“我”的“伯乐”。

“腐烂的土壤,只会绽放罪恶之花。误入歧途的灵魂,注定会错过美好的人间。”这句话生动概括了“美丽世界线”里主人公的命运,可能会有人问:“为什么要做成游戏?”、“为什么要把作为中共抗日英雄的主角写成这样?这种表现不是前后矛盾的吗?”……我想,这要缘于游戏的独特性,也是这种对载体的新尝试将故事的格局提高到了其它同类型剧本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隐形守护者》是一款“交互式电影游戏”,该类别往往会被归类到剧情向AVG(冒险游戏)当中,但与传统电子游戏的区别是,交互式电影游戏(Interact Movie Game)弱化了游戏地图的可探索性,互动环节相对简单,比其它游戏更加强调“看”的意义;从戏剧的角度来看,IMG作为一种“互动剧场”弥补了“代入感差”的短板,实现了“多结局叙事”。IMG的制作方式和游戏机制不止一种,本作则属于“真人扮演”,按照传统电影的拍摄方式先将影片制作完成,再进行剪辑和重组,玩家和游戏的互动仅限于到“故事关键点”的时候选择出自认为合适的选项,从而影响后续剧情发展,其余的时间都是在看视频或幻灯片。基于这种特殊的游戏机制,《隐形守护者》不仅仅是让玩家扮演“潜伏者”,更重要的是向我们呈现出现实中的“潜伏者”可能会面对何种命运,迎来何种结局。这正所谓“因人而异”,同时也引出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人性是不可揣测的。

“美丽世界线”结局并不美好,主人公熬过了抗日战争,在国共内战前夕加入了国军阵营,压抑多年的欲望和野心终于得到释放,他开始变得我行我素、执迷不悟,最终抱恨黄泉。虽然让人唏嘘,但细想下来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这样的人物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也许他们在年轻时有着足够坚定的信仰并闯出了一番事业,明明可以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却因为某些变故而陷入自我怀疑,于是在后半生做出了另外一种选择。那他们最终是名留青史还是遗臭万年,恐怕只有时间才能鉴定了。




《隐形守护者》的最终结局还有其他主题,每一条线每一种可能,最后都是以制作人的告诫作为收场,这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回归到了那段动荡的历史,也让这部作品发挥出了优于文字小说和传统影视剧的地方,是一部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