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为何山西留存这么多古建筑?

匪夷所思!为何山西留存这么多古建筑?

众多周知,山西省是保留中国古建筑最多的省份。据官方统计,山西省各类古建数量达18418处,若统计单体建筑,可能达30多万处,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散落乡野的古建筑没有被登记在册。


始建于元代的浑源县神溪村律吕神祠

山西古建除了数量傲视群雄,建筑年代之久也是冠绝中华。以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大同华严寺、朔州崇福寺等处为代表的唐宋、辽金时期的高古建筑蜚声海内外。

始建于辽金时期的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内景

无可否认,除了老陈醋,古建筑已然是山西的另一张“金”名片,每年来晋访古探幽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人们行走在古老的三晋大地,抚触这些历史的沉淀,赞叹之于,也不禁要问:对比其他中国省份,为什么山西保留如此多的古建筑?

带着这些疑问,侃侃和您一起来探究。

华严寺内的薄伽教藏殿,我国现存的两座最大木结构佛殿之一

原因之一:山西是民族融合、佛教兴盛之地。

山西是通往塞外的交通要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当然也成为了民族大融合的区域。两晋时期匈奴人的汉、赵,南北朝时期鲜卑人的北魏,五代时期沙陀人的后唐、后晋、后汉以及蒙元帝国等各政权,他们或是发迹于此,或是在此建都,于是就免不了大兴土木。

长城山西广武段


长城广武段敌楼遗址

政权建立后,推行佛教就成为了统治者维系统治、教化臣民的绝佳手段。佛教的兴盛使得大量的寺院、造像、石窟被营造起来。云冈石窟以及留存众多的佛寺就是最好的例证。

大同善化寺内辽金时期的彩塑天王像

原因之二:晋商的巨额财富建设了古代山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早在秦汉时期,汾阳、平遥等地就已经是重要的商贸重镇;唐宋时期,徽商与晋商已然崛起;明清时期遍布各地的票号更是给晋商带来了滚滚财富。在传统中国,事业有成之后就要光宗耀祖。于是,源源不断的白银汇入山西各地,深宅大院拔地而起。人们熟知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传统民居就是最好的例证。

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

原因之三:相对于其他地区,山西受到的战争侵扰较少。

三晋地区远离中原,在历史上,受到战争的侵扰较少。由于经济社会的相对安定,明朝时期曾多次将山西人口外迁以补充其他地域缺失的人口。其中,洪洞大槐树就是著名的移民古迹。近代以来,列强欺凌、军阀混战均未在较大程度上波及山西。抗战时期更成立的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这一地区的稳定。

具有北方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

原因之三:新中国成立之初,古建筑再一次服务于社会生产。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建筑物质的匮乏,散落各处并且房屋质量尚好的古建筑往往被利用起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广袤的山西农村,一些庙宇祠堂,在早期曾被用来储存粮食、置办学校、基层办公等。在日常使用中,建筑被不断的修缮加固,使得他们能后留存至今。

始建于金代的永安禅寺,其正殿的匾额立于元代,清代重绘,年代记载清晰可辨。

在文革时期,一些古建也是因为被用于生产活动而免遭破坏。位于大同浑源县的永安禅寺,始建于金代,元代重修。寺内大雄宝殿保留有元代巨幅壁画,十分珍贵。这座大殿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用来储存粮食,正因如此,屋顶漏雨情况得到了村民的改善,也让因漏雨而变得岌岌可危的壁画得已保存。

永安禅寺大雄宝殿,早期曾被用来储存粮食

原因四:山西的气候环境有利于古建筑的留存。国家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视

山西地处中纬度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相对于南方来说,气候相对干燥,更有利于木构建筑的保存。

浑源县律吕神祠遗留的元代斗拱

原因五:新中国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使得这些建筑能够被保护起来。

早在1961年,国务院就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可见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文物保护工作就未曾停歇过。

山西正觉寺的文保碑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从辽金元再到明清,各个朝代各民族的历史痕迹,留在了山西的庙堂、民居之上。岁月向他们妥协,这些古建筑躲过战火、躲过颓圮,历经重重磨难,犹如遗珠散落在广袤的三晋大地,静默安然。来寻访吧,他们会告诉你,那些逝去年月的大事迹。

来源:侃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