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前,小孩子们起的小名都很随意,却又极个性极逗趣

半个多世纪前,小孩子们起的小名都很随意,却又极个性极逗趣

现在的小孩子都很娇贵,起个小名,做父母的都要绞尽脑汁,有的还要兴师动众。可我们小时候却不是这样,取的小名大都简单明了,好像随手捡来似的。

记得街坊中有一家住在大路口,父亲在平马车社拉板车,长子便叫“大路”,一者就地取材,二者拉板车的最喜欢走大路。第二个还是男孩,干脆就叫“二蛋”,哪有男孩不长蛋的?三子生下来就是个大胖小子,又处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形象分外喜人,就叫“三胖子”了。吃饭时,一声“大路二蛋三胖子”,合辙押韵,一呼三应,特别入耳。临街一排住着三户烧茶炉的。那第一家的男孩叫“黑孩”,茶房里整天烟熏火燎,煤灰弥漫,不是“黑孩”才怪呢!第二家的男孩叫“老旱”,天老是旱,茶水自然就好卖啦。第三家的男孩叫“转运”,取“时来运转”之意,做父母的显然不希望子承父业,将来儿子的命运能够转好才是。

鞋匠的三个儿子个个长得都很俊,却“大丑”、“二丑”、“三丑”依次叫来,说这是反着叫,越叫丑就越能长得俊。还有一户卖烟酒的人家,酷爱打牌,三个儿子竟然以“丁勾”、“皮旦”、“老K”为名,实在令人忍俊不禁。那时还不兴计划生育,独生子极其娇贵,因而取小名也就要特殊些。街坊中有三家的孩子是独子,一个叫“根”——命根;一个叫“贵”——宝贵;一个叫“娃”——叫起来挺嗲的。其他小孩还有叫“全家”、“保全”、“互助”、“小房”、“冬生”、“建军”、“小喜”什么的,来历大都在名中明摆着,叫起来也都十分琅琅上口。说起女孩子的小名,那就有些寒碜了。那时的人重男轻女,因而取名也就分外不用心思,什么珍、芹、彩、英、侠、花、兰……,不怕重来复去,只管叫就是了。如果家中女孩儿多,那就大彩、二彩、三彩……地依次“彩”下去,倒也十分省心。有一家生的第五个还是女孩,一气之下,连“五花”都不给了,就叫她“臭盐豆子”,也不管她将来大了提不提意见。你也别说,这一“臭”不打紧,第五个竟是个男孩。那是1969年,造反的红卫兵两派正搞大联合,于是就给他起了个“联合”的小名,既喜庆又有时代感。

我家弟兄三个。二弟出生那年,正值五八年大办工厂,于是取名“工厂”,十分时髦。三弟出生那年,夏天特热,而他出生那天,正是立秋,天气骤凉,于是取名“秋凉”。后来有爱好文学的朋友,说他的小名取自宋词中的名句“却道天凉好个秋”,这实在是过誉了。我是国庆节刚过不久出生的,就取名“华”,意取“中华”,很响亮,也很新潮,是那个年代里叫得最多的一个小名,左邻右舍中,就有同一年生的三个小男孩叫这个名字。后来为了便于区别,一个叫“大华”,一个叫“中华”,那个出生月份最晚的,便叫“小华”,而那个叫“小华”的小男孩,就是今天已逾四十岁的我了。

(作者:徐景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