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复活!科迪乳业并购玩对赌,速冻食品能否助其寒冬续命?

再次复活!科迪乳业并购玩对赌,速冻食品能否助其寒冬续命?

​区域型乳企的突围战正变得越来越难。

近日,河南乳企科迪乳业宣布,将重启对科迪速冻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迪速冻”)的收购案。这一表态意味着,在11月下旬,因被质疑向上市公司股东利益输送终止;也曾“停摆”半年的15亿并购案,又一次“起死回生”。

对赌并购 或难换业绩突围

“其实就是想帮速冻业务的股东变现。” 乳业分析师宋亮针对此次并购直言不讳地说道。但他同时也表示,把速冻业务装进乳业的主业中,却也能发挥一定的协同效应。

据财经网方面了解,根据科迪乳业的资产购买协议,科迪速冻的股东中,有约15个自然人,要么是科迪乳业的实际控制人张清海、许秀云夫妇及其直系、旁系亲属,要么正在科迪乳业或科迪集团内部担任董事高管职务。

图片来源自河南科迪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摘要

而本次收购的股权交易价格,大多按照原始出资额5倍溢价评定。其中,光是张清海、许秀云、张少华一家直接持有的7040万元股份,在15亿收购案中将价值3.52亿。若是加上张清海、许秀云夫妇通过持有科迪集团99.83% 股份所间接持有的股权,后者飙升至7.4675亿元的股份,合计前述对价,将为张清海一家带来包括3亿现金在内的近10亿收益。

图片来源自河南科迪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摘要

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科迪集团目前仍然是上市主体科迪乳业的第一大股东,其持有后者44.27%的受限流通股。与其余持有个位数普通流通A股的股东相比,占有绝对优势。也是在这种大股东“左手倒右手”的质疑之下,这项收购在一年之内历经了难产+终止+再度重启的“过山车”。

虽然控股股东的收购决心有增无减,但从交易预案看,科迪乳业借力速冻食品的突围之路,依旧困难重重。

公开资料显示,科迪速冻拥有超过600家经销商构成的冷链销售网络,同时以速冻面米产品以及速冻肉制品生产为主,包括如汤圆、水饺、馄饨、粽子、火锅料理、烤肠等。2017年营收5.947亿元,达到科迪乳业同年12.39亿营收的48.01%。若是能顺利重组,科迪乳业的业绩将显而易见的获得新动力。

而为了完成此项收购,双方都“耗尽心血”。

一方面是科迪乳业专门发布了8亿元的募资方案,其中3亿元用于现金收购,5亿元用于年产20万吨的烤肠建设项目。另一方面,科迪速冻作出了长达4年的业绩对赌承诺,保证其在2018-2021年的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1.02亿、1.16亿、1.23亿和1.27亿元。

不过,不少业内人士都对这份业绩承诺持保留态度。宋亮透露,“中国的速冻和低温冷藏业务,从渠道流通角度来说,还是比较薄弱。未来能否有好的发展前景,要看企业冷链体系的规模效应。如果没有,那基本上也是个坑。”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则对财经网表示,“业绩对赌是否合理,取决于企业如何分解业绩目标,如果是在原有成长的基础上、在增长曲线合理范围内设定目标,那么对赌兑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更重要的是,速冻食品行业的高饱和度让这起交易显得不容乐观。根据东方财富的一份研报,中国速冻食品销售在2012年之后就已放缓,其中,以水饺、汤圆为主的速冻面米市场已趋于成熟,消费者渗透率较高,品牌格局也相对稳定。

例如,在去年营收超50亿的三全和在2014年销售额就达到55亿的思念,以及年营收超60亿的湾仔码头,牢牢占据着66%的市场份额,如此高的市场集中度,对尚未形成全国知名度、营收也只是头部梯队十分之一的科迪而言,无异于“以卵击石”。

强敌环伺 产品出路依旧难寻

不过,科迪乳业试图借助通过并购充实企业实力的套路,并非首次。

2015年年底,科迪乳业宣布以1.76亿元现金收购洛阳巨尔乳业。其中,巨尔乳业承诺2016年扣非归母净利不少于1200万元,2017和2018年也分别较前一年增长20%。但遗憾的是,洛阳巨尔在2016/2017/2018年上半年分别亏损266.96万、350.45万、290万元,几乎连续三年亏损的业绩,与收购前35个月共实现千万以上盈利的数字相差甚远。

而在回复深交所对其2017年报的问询中,科迪乳业也承认,洛阳巨尔管理层未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研发更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产品,故在竞争中处于下风,经营情况恶化。目前公司已经在对其进行了管理层人员的调整,但短期内难见成效。

“一些民营企业上市后的收购,总体上呈现出简单粗暴、不谨慎的特征。”宋亮这样评价这起“事与愿违”的交易。沈萌也认为,“近期国内消费状况发生比较大的变化,科迪对巨尔的收购可能存在对市场变化预期不足的问题。不过,作为一个地方乳品企业,对于市场大环境的抵抗或翻转能力也很有限。”

即便在先前的“抱团取暖”上栽了跟头,科迪乳业“买买买”的战略并没有停止。

根据其2017年年报显示,其表示在今年将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快企业兼并重组的号召,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平台,积极寻找具有“地方知名品牌、成熟区域市场、盈利能力强、持续发展潜力大”的区域型乳品企业作为并购标的。

危机感来源于自身,科迪网红产品“小白奶”一炮而红后,伊利、蒙牛、君乐宝等大型乳企纷纷上马了类似的透明袋包装鲜奶产品,且相较于科迪盘踞于河南、山东等中部市场,以及四五线城市、农村的局限性,早早实现了“北奶南运”的伊利、蒙牛们,借助华东、一二线市场的高渗透率,对科迪这份明星产品造成了显著打击。

“小白奶的门槛太低,而且这个单品的红利期已经基本结束。”宋亮坦言,“即使科迪在四五线农村有一定的信息不对称优势,但未来在主要城市里,它跟国内巨头、外资品牌抗衡难度很大,可以说基本不具备竞争优势。”

此前,科迪曾宣布,将把销售重点专向省会城市,安徽、江苏也成为除传统大区河南、山东以外的核心销售区域。但近日,财经网走访安徽合肥数家大型连锁超市发现,货架上均未出现科迪乳业产品的身影。有营业员向财经网方面透露,其知晓科迪乳业和“小白奶”,但认为其并非“大型企业”,不愿进货。从终端零售看,国内巨头和外资品牌的激烈竞争下,地方中小乳企的“逆袭”似乎越来越难。

“区域型乳企也有发展的好的,比如四川新希望、新疆天润,但从整体看,中小型乳企存活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无论是从品牌建设还是技术、产品升级上,都已经远远跟不上大企业了。”宋亮还特别提到,“连蒙牛伊利在一二线市场都在受到外资品牌的挤压,比如优诺、明治在北京上海的酸奶市场表现就很强势。上海光明的业绩下滑,也与这些有关。”

屡遭指摘 家族管理仍存弊端

据财经网方面查阅,科迪乳业近年来多项指标走低。其中,毛利率在2016/2017年分别为41.87%、41.25%,但在今年上半年却骤降至24.83%。2017年的乳制品生产和销售量虽均大涨7成,但库存量却从1589.49吨飙升195.63%至4698.95吨。且在2018半年报中,短期借款从7.525亿增加至8.995亿。

除此之外,科迪集团的高比例质押一直是一把高悬利剑。今年6月,科迪乳业在回复深交所的质询时,透露大股东科迪集团将自身持有公司股份99.96%进行了质押,其中,有近1980万股将在今年12月26日解除。有意思的是,由于其在6月复牌后股价一路下跌,前脚刚于7月3日安抚投资者,承诺科迪集团不会被动减持,后脚就于7月5日公告称,因质押股票平仓风险,拟被动减持。

正是在资金链处处透露着紧张的气氛之下,科迪乳业在今年6月中旬,向科迪集团支付的并购案1亿元保证金,显得格外刺眼。也正是在多重质疑之下,即使收购得以重启,科迪集团还是宣布会在本月中旬归还“占用”了近半年之久的1亿元保证金及利息,并顺带否认了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的指控。

“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包括经营权与所有权、内部股东与外部股东之间的制衡机制等内容。科迪乳业及科迪速冻都存在家族管理严重的不足,但这也是地方性民企发展壮大过程中必然遭遇的阵痛。企业在做大上市后,需要对公司治理结构、营销定位和品牌策略有所改善,才可能打破桎梏发展的瓶颈。”沈萌对财经网这样表示。

的确,表面看,科迪乳业对科迪速冻的并购,是一出来来回回的母集团资产整体上市的交易,这当中的迂回和妥协,存在着资本市场政策收紧和消费市场表现的“偶然性”。但无可否认的是,区域型中小乳企在品类、地区市场的突围,不仅要冲破巨头们的“铜墙铁壁”,也要走出自身家族管理的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