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过度消费”慢慢毁掉的年轻人

被“过度消费”慢慢毁掉的年轻人


一,

双十二刚过,社交电商平台贝店公布了今年的销售情况,数据显示:贝店双十二仅仅用了48分钟,交易额就突破了去年同期双十二全天的交易额,并且当天交易额全面赶超了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刷新了记录。

但是贝店只能算是众多电商平台中一个没有多大体量的小配角而已,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拼多多、亚马逊、网易考拉等等才是这场购物狂欢节中的主角。

虽然阿里巴巴没有公布今年的销售额,但毫无疑问这肯定是一个天文数字。从一个侧面就可以看出来:根据监测数据显示,双十二当天的快递足足有3.22亿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2.5%。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网购的便利化,大多数人似乎比以前更愿意消费了,急着张开着双臂去拥抱这个消费狂欢的新时代,从春节、情人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到圣诞节、甚至儿童节等等,一年之中除了清明节以外似乎每个节日都成了购物节,“消费升级”的口号也越来越流行,“买买买”成为了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月工资只有五六千,双十一却花了一两万”,虽然有些难以理解,但这却是许多在大城市中打拼生活的年轻人的现实写照。一个月的工资,扣除掉房租、购物、还有日常生活的花销几乎就所剩无几了,在愈演愈烈的消费浪潮之下,似乎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甚至有极少数的大学生被铺天盖地的消费主义冲昏了头脑,为了买一部新手机、一款新上市的名牌包、或者一件新衣服而沾染“校园贷”,从而给自己带来了沉重的代价。

2017年,支付宝旗下的花呗平台发布了《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数据显示,在中国近 1.7 亿 90 后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了 4500 万,占比达到26.4%,也就是说平均4个90后中就有1个在使用花呗。而根据融360发布的消费调查数据,90后在借贷市场上的占比高达49.31%,在亚洲同龄人中名列第一。不仅如此,这其中有28.57%的人使用消费贷款,就是为了偿还其他贷款。

“起初,我只是想买一部刚上市的苹果手机,月还500,完全可以负担得起。但是后来想买的东西越来越多,于是开通了信用卡、花呗、网贷,拆了东墙补西墙,分期不行那就套现。很快,我的工资就跟每月还款额持平了......”可以说,这是许多负债者的缩影。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那就是:现在的年轻人与上一代相比,在消费观念上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异。

二,

我们这个时代,借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那句被用滥了的话来形容就是:“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比起我们的上一代,我们这个时代物质极大的丰富了,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消费更加简单方便了,无论是看电影、缴话费、出门打车,预订酒店、买新款手表、或者买数码产品等等,只需用手机点开APP软件,一键下单就可以完成交易过程,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上,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飞跃。

但是随之而来的则是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大行其道,攀比炫富成了社会的主导思潮。评价一个人的高低不是看他贡献了多少东西、或者他内在的价值,更多的是看他攫取了多少东西,用通俗的说法就是:有钱、并且敢于奢华的消费。

“漂亮的女生,都自带烧钱属性”

“好看的东西买多了,人也会变好看”

别让两千以下的风,吹过她的头发

“去年的衣服,已经配不上今年的你”

在这些吸引眼球的广告口号背后,是对资本力量对物欲消费至高无上的推崇。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所宣传的消费意识,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们的消费观。

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卜玉强在他的《消费的革命》一书中给出了独到的分析。

2009 年“双十一”诞生时,阿里巴巴的交易额只有 5200 万元,而到了2017年这一数据跃升至1682 亿元,八年时间增长了三千多倍,中国千禧一代的消费者正在浮出水面,并且加速了整个市场蜕变和变革。

卜玉强说道:“80 后和 90 后是消费的主力,他们更加注重品质与个性化。80 后和 90 后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批人,他们长时间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脑海中不可避免地具有超前的个性化思维,而这种个性化思维在不自觉中就会催生新的商业模式。”

作为在互联网下成为起来的一代人,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更加多元、更加开放,也更加超前,注重生活质量和个性化,遇到了喜欢的东西,即使暂时负担不起,也愿意借贷去购买,满足自己的需求,奉行及时行乐,活在当下,“今日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但是,年轻就是任性,或者说只有年轻才会任性。等他们走上了职场,摸爬滚打了一些年,责任意识会凸显出来,或许就能慢慢转变消费观念的,而不是做个“月光族”或者“负债族”,观念可能会渐趋保守冷静,回归更理性的消费,而不是继续透支自己的未来。

年轻意味着自由自在,无限的活力和可能,超前消费会让我们享受到更好的现在,但付出的可能是高额的利息和对于人生的长远规划。

每一代人都会有他的迷茫和困惑,也都有他的应对之道,年轻人会被过度消费毁掉吗?现在似乎还不用急于盖棺定论,站在更高的维度上,把时间拉长,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也许才能得出更合理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