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高层权斗有多诡谲?朱可夫两度救驾,却换来对方一场戏弄

苏联高层权斗有多诡谲?朱可夫两度救驾,却换来对方一场戏弄

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投降,欧洲战事基本结束,踌躇满志的苏联最高领袖斯大林决定举办一场瞩目的阅兵仪式,这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胜利阅兵”。当阅兵计划大体定下来后,斯大林找到朱可夫并问了他一个问题:你的骑马技术是否还娴熟?原来,斯大林决定让朱可夫代替自己担任阅兵总指挥,正如我们熟悉的那样,朱可夫元帅在阅兵式上骑着白马检阅了苏军部队,十分潇洒。

斯大林主动让位一事也成了历史上争议十分大的一个话题,有人认为,这是他对功绩卓绝的朱可夫表示尊重的一种方式,毕竟在斯大林的一生中,他从不吝惜自己对人才的敬重;有人则认为此时的斯大林年岁已大,即便是找来温顺的马匹,他也无法完全驯服,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也有人提出,此时的斯大林担心朱可夫功高盖主,用这种方式试探,虽然众说纷纭,但毋庸置疑的是,此时朱可夫正站在人生的一个顶点上,作为公认的人类历史上战绩最显赫的军队统帅,一时间风光无两。然而谁能想到,正所谓“人红是非多”,就连位极人臣的朱可夫也没能躲过一劫。

苏联高层的政治氛围一向是复杂而压抑,人们为了争夺权力可以做到不择手段。二战结束后,朱可夫先后被任命为驻德苏军集团军总司令、苏占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和苏联陆军总司令等职务,地位看上去在一步步稳固,然而别有用人的人从没停止对他的诽谤。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终究耐不住“三人成虎”,1946年中,斯大林就差点因此事对朱可夫下手,好在在罗科索夫斯基、科涅夫、华西列夫斯基等一批重要将领的联名担保下,此事才算罢休。朱可夫遭到降级,随后的数年里,他的职位被一贬再贬,直到1953年才重新被召回莫斯科。

斯大林的逝世是朱可夫政治生命的一次拐点,在后斯大林时代苏联高层的政治竞争中,赫鲁晓夫正是借助朱可夫在苏联军队中的影响力,成功地击败了权倾一时的贝利亚。在这个过程中,苏军第一次被认为是一股可以左右苏联政局的势力。得逞后的赫鲁晓夫立刻投桃报李,1955年,在赫鲁晓夫的强烈要求下,时任国防部长的布尔加宁被朱可夫顶替;次年,朱可夫又被选为中央委员、主席团候补委员,政治地位进一步抬升,这是他在斯大林时代没有享受过的待遇。

也许有不少朋友对朱可夫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一位伟大的军事统帅上,实际上,朱可夫曾在赫鲁晓夫时代初期的政坛上十分活跃,甚至左右了苏联的政治局势,我们不妨来看一段历史。1957年,苏联高层内部的权力斗争抵达了一个高峰,越来越多的人对赫鲁晓夫有些独断专行的作风十分不满。当年6月初,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一批实权派人物趁赫鲁晓夫出访芬兰时暗中商定,打算架空他,在回国后逼迫赫鲁晓夫辞去第一书记的职务;6月11日,众人在以“庆祝彼得格勒建城250周年”为主题的会议上联手向赫鲁晓夫发难,批评后者违背了集体领导的原则,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赫鲁晓夫都被批得一无是处。赫鲁晓夫无论做出如何的辩解都被无视,随后,马林科夫终于亮出底牌,要求众人就罢免赫鲁晓夫第一书记这一决议进行表决。赫鲁晓夫急得大喊:“中央主席团无权罢免第一书记,只有中央委员会才有这个权力。”

眼看赫鲁晓夫地位不保,关键时刻,正是朱可夫扭转了局势。他推门而入,指出马林科夫曾试图拉拢他。朱可夫的“证词”令场面一度很尴尬,会议被迫中断。正是趁着这个机会,朱可夫出动军机将中央委员们都接到了莫斯科。在委员会的表决下,赫鲁晓夫最终保住了权力。朱可夫此举为他赢得了丰厚的政治分红:1957年6月22日以后,马林科夫等人沦为“反党集团分子”,朱可夫则被选为主席团成员,正式进入苏联权力核心。这是朱可夫政治生涯的巅峰,然而转折来得很快,而且充满了戏剧性。

在会议上,朱可夫充当了马前卒,他对马林科夫等人的行为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朱可夫抓住马林科夫在20世纪30年代那场大灾难中的一些行径大做文章,声称他们要对此事负责。马林科夫争辩道:“那在种情况下,谁都不得不在逮捕文件上签名,您本人也很清楚,如果翻一翻当时的文件,大概也可以找到由您签字的文件。”谁料朱可夫十分坚决地回答:“不,您找不到,不信您去翻翻看吧,由我签字的这类文件您是绝对找不到的。”

我们常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当时的苏联就出在这种状态下。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朱可夫的话对马林科夫等人来说是个极大的打击,同样也深深地刺痛了赫鲁晓夫。当马林科夫一伙失势后,“干干净净”的朱可夫自然就成了他最大的心头之患。很快,赫鲁晓夫就不动声色地挖好了坑。

1957年10月初,朱可夫按照计划出访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朱可夫前脚刚离开莫斯科,赫鲁晓夫就结束了休假,亲自跑到各个军区给军队统帅们做工作。他暗示自己将会罢免朱可夫,这得到了将领们的默许。随后,赫鲁晓夫召开会议,名义上是要加强苏联三军的思想政治工作,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此举正是为了消除朱可夫在军队中的影响,架空朱可夫。

朱可夫毕竟不是个正儿八经的政客,当他于1957年10月26日回到莫斯科参加主席团会议时,意外地发现自己已经成了众矢之的。他被批评“脱离组织领导,在军队中大搞个人崇拜”。末了,赫鲁晓夫一锤定音地说:“在对待朱可夫的问题上,应当采取坚决的措施。任何人,如果不服从党的利益,党是不会宽恕他的,不管他有多大的功绩,这应当成为党的生活中的一条法则。”

在此之前,苏军和相对独立于政治之外,而赫鲁晓夫尝试让军队服从于政治领导,朱可夫对此表示强烈抗议,拒绝配合。另外,朱可夫曾在没有上报的情况下擅自成立了一所敌后袭击特种部队学院,一次性招收了2000名学员,此举也成了他的罪证。赫鲁晓夫说:“敌后破坏,鬼知道是用来干什么的,鬼知道他们会实施什么样的破坏行动。”朱可夫曾说:“没有我的命令,谁也无权动用军队的一兵一卒。”这句话直接成为了他想要当“军事独裁者”的证明,甚至有人试图用此坐实朱可夫有要搞军事政变的企图。

朱可夫的政治生涯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终结了,卸职之后的朱可夫很不甘心,但也没有办法。他在许多场合下都遭到了监视和窃听,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他的处境并没有改变多少,甚至连回忆录都被封杀。历史是耐人寻味的:赫鲁晓夫被搞下台前夕就已经感到军队难以驯服,他突然后悔自己亲手除掉朱可夫。他曾对朱可夫说:“你被诬告了,我们应当见一个面。”然而,赫鲁晓夫的悔意并不是真诚的。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马林科夫集团倒台后,朱可夫手中的权力令其他人忧心忡忡。赫鲁晓夫坚信朱可夫打算夺权,声称后者甚至在一次军区谈话中不小心流露出了这种意图。

朱可夫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起落,最终看来,真正了解他的只有斯大林。有许多真假难辨的“资料”中这样说:面对朱可夫,在人生最后时刻的斯大林点了点自己的胸口却什么也没说,他想用许多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实际上,斯大林从未抛弃他对朱可夫的信任,要知道,颇受斯大林宠信的贝利亚曾试图把朱可夫列入一个所谓的“军人阴谋集团”,斯大林得知后十分愤怒,直接警告贝利亚:“你不要找朱可夫的麻烦了。我了解他,他不是叛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