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棍棒教育更好的,或许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比棍棒教育更好的,或许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小时候,其实我不算太皮。

倒是很多邻居眼里的乖孩子。

会洗衣服会扫地,会做家务会读书。

但或许男孩子的教育就得严格些?

所以经常是我每天要帮着家里干活,我妹妹可以啥事儿都不做。

久了,心里总会有怨言。

为什么妹妹可以吃着零食看电视,我却要整天做那些我不喜欢做的家务活呢?

许是情绪激动了,奶奶便开始动手打我。

打到我也情绪激动了,就骂了句脏话。

骂娘的那种,很粗俗。

这话惹得奶奶更是生气,说她娘都走那么久了,我还这么大逆不道骂出这种话。于是两指粗的棍子操起来就往我身上打,一直到打断了才停歇。

你以为这就完事儿了?

晚上还罚跪,在门口跪着不让进去睡觉。

左右邻居各种来敲门劝说,奶奶无动于衷。

倒也不说谁对谁错的问题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骂过那句脏话。

似乎也是一场成功的教育?

初中时候,班上有一从外地来读书的同学,我对他印象挺好。

外地同学暂住亲戚家,离我家不远。

于是每天晚上放学,只要我不出去鬼混,一般都会同他一路回家。

到岔路口分别时,他总会跟我说一句再见。

普通话的那种。

这对于我们习惯了讲方言的人来说,听着很是尴尬。

平常你就算传个作业本给他,他也会回你一句普通话的谢谢。

一度让我很难受。

为什么他这么有礼貌?相对比之下显得我很没有礼貌。

于是做了个决定,离他远一点儿。

这样就不会显得自己没礼貌了。

但离开了那同学几天,感觉始终不是个事儿,为什么自己不能向他学习呢?成为更好的自己,总是容易让年轻人热血沸腾的。

给自己定了个计划,每天坚持跟外地同学同行。

见面说你好,离开说再见,平常要习惯去说谢谢。

刚开始,鸡皮疙瘩一地。

觉得好不习惯啊。

一个学期以后,慢慢变得文明了许多。

这才发现,原来不用棍棒教育,人也是可以学会这些的。

现在我家里依然有这习惯,互相之间给人感觉很客气。

叫我弟弟帮忙盛碗饭,或者拿一样东西,总会给他道一声谢。

农村人是没这观念的。

总觉得叫那些比你小辈的人帮忙做事儿,是应该的,哪需要道谢?

所以刚开始,我妈挺不习惯这样。

多年下来,倒也逐渐适应了。

客气不是因为生疏,而是出于彼此尊重。

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或许胜过棍棒打骂,这也便是成长环境的重要性。当代中国式父母,太过于强调表面教育理念了,想让孩子变得更好,首先你得要尽可能做到最好。

这才是家庭式教育本质。

那你说,我现在就很文明,很儒雅吗?

不然。

很多时候我也挺没有素质的。

最近一次爆粗口骂人,大概是在去年六月份。

当时工作上有点儿小问题,本来那一阵就情绪不佳,一时没忍住就爆发了。

导致很多人对我印象不是很好。

事实情况就是这样。

如果一个人脾气暴躁、经常骂人,周边人会敬畏着他,甚至高捧对方。但如果一个人平常给他人印象,是脾气非常好的那种,哪天一旦情绪崩溃爆了粗口,周边人多少都会产生点儿成见。

觉得你不应该这样,这样是不对的。

如何如何。

正常情况来讲,每个普通人都有情绪。

所谓文明,所谓修养,只是区分不同人群的容忍程度而已。

一旦达到临界点,突破之后的无礼行为,其实也都是类似的。

可能你觉得我性格好,觉得我是个好人。

但实际上是你没见过我性格不好的时候,没见过我扮演坏人的时候。

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

尽管我一直在努力修炼内心,让自己尽可能看起来绅士。

能成功吗?

或许这辈子都不会成,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人。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小李子扮演的男主,给人感觉够绅士、够成功了。可在影片末段,一次争吵过程中不小心情绪激动了,最后失去女主芳心。

成为了那一瞬间的失败者。

常人很难理解。

毕竟贵族与绅士,都有一种悠久基因其中。

靠你一人,想要从底层逆袭,那是不可能的。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培养一代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

这也正是我这一代人的目标,穷尽一生,充其量只能给下一代打个基础罢了。

那么是不是就要放弃了?

非也。

每个人都有义务,让自己变得更好。

你无法选择自己的成长环境,但可以为你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需要用棍棒教会他文明,不需要用辱骂来让他学会懂事。

只需要让他看到,老子都能这样做,你也可以。

而且你肯定会比我更优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做好前两点足够。

这是需要我们一辈子为之奋斗的。

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自己。

加油。

四爷杂谈 | 一个严肃的头条号

更多原创好文,请关注公众号(四爷杂谈 siyeza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