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谁把克里米亚半岛送给了乌克兰?真的是赫鲁晓夫吗?

究竟是谁把克里米亚半岛送给了乌克兰?真的是赫鲁晓夫吗?

俄罗斯《消息报》曾发表文章,探讨上世纪中期转让克里米亚事件的前因后果。它批驳多年来盛行的一种说法,就是赫鲁晓夫1954年私自做主,批准将俄罗斯加盟共和国的克里米亚州转让给乌克兰。该文认为这种历来最具代表性的传闻并不符合历史真相。从对历史档案文件的分析会得出结论,当时赫鲁晓夫不可能以个人之力首倡并决定克里米亚问题。

文章中说,1954年从1月到4月,在克里姆林宫内,一系列事态扩大并发展着,导致了苏联领土内部划分上出现激烈的争论,其直接相关的后果就是将原俄罗斯加盟共和国辖下的克里米亚州领土移交给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就此问题原委,俄罗斯国内曾有过多个字面上的材料在流传,但其中大多数材料里用的不是正规的文件内容,多半是在心理臆测基础上形成,是在对已公布的材料断章摘句的基础上,得出的这一错误命题:“赫鲁晓夫个人非法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

俄罗斯历代决不放弃的军事战略要地

历史上克里米亚与俄罗斯的命运戚戚相关。从中世纪起,蒙古东征留下的一系列“汗国”中,位于现今克里米亚地区的强悍的穆斯林鞑靼人国家曾攻占莫斯科,屠杀了那里的15万居民,以至于俄罗斯在几十年时间里不得不在其南部驻扎数万大军,准备与克里米亚汗国进行生死决战。

近代史上,为了遏制俄罗斯,曾是百年宿敌的英法两国最终联合起来向俄罗斯开战。这就是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法国对阵沙俄。在付出了数十万人伤亡和总司令双双死亡的代价后,英法联军终于打下了塞瓦斯托波尔,但这场战争仍未能从俄罗斯手中夺走克里米亚。为了保住克里米亚,俄罗斯甚至贱卖了阿拉斯加。可见克里米亚在俄罗斯决策者心目中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沙俄倒台,苏俄建立,迫切渴望退出世界大战的列宁同德国签订了屈辱的《布列斯特合约》,允许乌克兰独立,却不愿放弃克里米亚。尽管克里米亚一度为德国占领,但旋即在德国战败后被苏维埃力量占领。战争中塞瓦斯托波尔的黑海舰队上演了悲壮的一幕:为了防止舰队落入德军手里,支持革命的舰队集体自沉。

1947年和1958年的俄乌边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半岛再次陷入血海。1941年,德军名将曼施坦因率领的11集团军和数百门重型攻城炮对仍在困守的克里米亚的苏军发起进攻。从战略上说,迅速占领克里米亚后,土耳其很可能加入轴心国,从而德军可以进一步进攻当时占苏联石油产量六成的巴库油田。苏军的抵抗也分外顽强,尽管空权丧失,海陆几乎被封锁,但那个曾让英法联军围困一年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再次显出了坚强不屈的本色。德军最终用了250天才打下坚固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在俄罗斯的精英眼里,克里米亚半岛绝不仅仅是个度假疗养胜地,也不止于半岛上数以百万计的俄罗斯族同胞和以契诃夫、普希金为代表的俄罗斯文化积淀。惯于地缘缓冲区战略的俄罗斯决策层非常清楚克里米亚的地缘政治意义,以至于克里姆林宫宁愿以出兵的方式来“保卫”这个面积与中国海南岛相仿的半岛,不让其成为西方国家反俄的最前线。另外,高加索的石油早在冷战时期就成为苏联的重要经济支柱,今天这个支柱变得更加重要。而俄国一旦失去了克里米亚,这个支柱就会失去掩护,随时可能被切断,这是俄罗斯绝不允许的。 俄罗斯为克里米亚流的血已经足以把这片土地染红,他们绝对不会轻易放弃这块鲜血争来的土地。

当年做出“出让”决定的内幕

要说是某个人做主,将这个有争议的半岛转交给了相邻的加盟共和国,这确有其事吗?国家政权的各个机构这么运作,有无法律角度上的合法性?而所有与这个问题有关系的文件,研究者们能否给出答案?现在俄罗斯有人正在试图回答该问题,完全根据档案文件以及一部分已公开的历史资料。

首先,根据职业历史学家的说法来确定调查中涉及的时间年代顺序。一份日程表所披露的信息还是足够清晰准确的,1954年1月25日,苏共中央主席团举行了会议,会上首次讨论了这个问题。而在当年4月28日就公布了一项国家大法令:《关于将俄罗斯加盟共和国的克里米亚州移交于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的决定》。在这整整三个月的时间里,开始并结束了一切与此相关的例行公事,也就是两个共和国之间若干个十年纪念日之后彼此“相庆”的一些活动。

苏共中央主席团作为一个机构,是在每次中央全会之间时期内,负责处理党(包括国家)的领导中枢的一切事务的机构,他还是在斯大林在世时的1952年建立的,但到了1954年1月之前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1953年3月,其组成人员中走进了新成员贝利亚、布尔加宁、伏罗希洛夫、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米高扬、莫洛托夫、别尔乌辛、萨布罗夫和赫鲁晓夫。成为候补委员的有巴季罗夫、梅利尼科夫、波诺马连科和什维尔尼克。

最有趣的是,在这十年期间,所有主席团的成员,除去米高扬外,所有参与批准关于克里米亚问题的决定的人,或是被判处枪决,或是被开除党籍,或是被打发退休和失宠。然而在1954年1月时,所有上面提到的主席团成员和候补委员都曾是最高层人物,除去被枪决的贝利亚以及被开除出苏共中央的巴季罗夫,而后者在两年后的稍晚时期也被枪决。

赫鲁晓夫年轻时候的证件,他也曾经帅过

总之,在苏共中央主席团1954年1月25日的议事日程第11项正是关于克里米亚州划归乌克兰的问题。如今在俄罗斯总统办公厅的档案之中,仍保存着这次会议的序号为49号的记录,这份记录的摘录以及三份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命令的方案,其中两份为草稿,一份是誊清的。当时中央委员会最高主席团的所有成员们,除了莫洛托夫之外,都出席了这次会议,候补委员中只有梅利尼科夫缺席。出席会议的中央书记处书记有苏斯洛夫、沙塔林和帕斯别洛夫。而主持会议并担任主席的尽人皆知,那不是赫鲁晓夫而是马林科夫。

会议的结果是,通过了苏共中央委员会就此问题作出的决议.而这个文件最初处于保密状态,不仅如此,就连其摘录部分也有“极密”字样,它被分发给赫鲁晓夫、伏罗希洛夫、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塔拉索夫、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克罗特琴科,同是还给了乌克兰党中央的负责人。这份文件被要求必须在7日内交回到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办公厅。

群龙无首状态中的领导们罔顾基本法律。拿斯大林时期和后斯大林时期的决定体制作比较,就会发现,较之斯大林当政时代,各种大政举措及例行公事的通过,需要更多预先的酝酿、铺垫、准备,特别是那些自一开始就容易使公众情绪激化的事,以及与各界各方面利害攸关的事更是如此。

1954年时,当政的是“三驾马车”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他们对这类事件是不会出头决定的。并且克里米亚问题的提起,事先绝无任何来自公民方面的正式的首倡。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在苏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团的会议上,他们解决这类问题基本上只用十到十五分钟就完事。完全可以预见到,有关的政府命令在此期间绝不会向俄罗斯共和国和乌克兰共和国的有关居民发布,只因为这是件完全不托底的事,设为“极密”,为的就是以防万一。

这份文件摘录中的第一项,展示的就是关于批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方案的命令,随后就是按照党内的历来传统,对此方案予以确认,并列举出一系列相应措施,这些措施应当采纳,为的是进一步“论证”。然而该方案根本未能付诸实施,说来说去,所有这些做的只不过是务虚性质,根本不具备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