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司徒雷登

再见,司徒雷登

看司徒雷登的自传,会有一个概念就是对本我的认识,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生存长大。自己觉得是中国人,却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回到美国又因为自己一口流利的中文,受到别人的歧视。想到自己的一位台湾老师,终身的疑惑也在于,我是哪里人?我的家乡在哪里?我将往哪里去?这也是司徒雷登一生的困惑所在。

从这样的角度,司徒雷登是一个中国通,同时也具有美国意识。这样的特征,再结合那样的时代,必然会成就他不平凡的人生。还有他为之奉献一生的燕京大学,虽然,他是一位基督徒,还是一位传教士,但他的远见,没有让燕京大学以宗教立学,开创了自由的学术氛围,此为大师之基。

什么是原则,就是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所秉持的基本准则,而且是不经常改变的。世界上很多事情都不是简单的对与错,很多时候是多种问题的碰撞,是个体自由的表现。也就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在这一点上,我们毋庸置疑。美国在国共战争中对华政策的最大失误,也许就在于政策的摇摆,和所谓的投机主义。所以,有时候,一条巷子走到黑,是很有必要的。

司徒雷登提到他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是外交、教育、中国,而教育超越了政治和外交,也是大部分中国人记住他的根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也许就是人类共同价值的认同。

中国人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融入在历史的长河中,浸润到儒家文化的根基里。西方社会在宗教意识的洗礼下,对教育事业的捐赠行为,更像流在他们血液中很自然的东西。把钱交给教会,由教会去建设不同的学校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一种习惯。这也许就是了解东西方文化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洋人以传教的形式,融合入东方文化,或者说用这样的国家意志,传播自己的理念。我想这是大有裨益的,而最根本的传播手段,其实是教育。只有教育能影响一代人一代人的思想。

个人的命运总逃不过历史的界限,就像今天的台湾政坛,你下台来我登场,在走马灯的政权更替中,个体的力量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你为老百姓留下什么,他们就支持你什么。

再回到司徒雷登,他接受燕京大学的任命,就像接手了一个烫手的山芋,抛也抛不掉,但命运裹挟着他,却同样成就了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非祸福,让时间去评价吧,显而易见的就是活在当下,就是我们对于人生最好的回答。

我们从新回到这样的认识,一个中裔的美国人,在国民党,共产党,自己的祖国,三方的角力下,纵横捭阖,这样的能力,称得上一个外交家、教育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