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恨磨盘山:南明忠臣李定国的绝望反击

遗恨磨盘山:南明忠臣李定国的绝望反击




17世纪中期,清军大举入关后问鼎中原。随即又开始南下征服各路残存的反清势力,为一统天下铺平道路。在战力强悍的满洲兵面前,内地的众多武装都难有敌手。最后只能依靠曾经的反贼李定国来挽狂澜。

孱弱的南明军力


明朝的南方城镇驻军 大都战力孱弱



相比起在北边常年和蒙古人、满洲人作伴的边军,驻守在南方城镇里的明军战力更加不堪。早在16世纪,来华的传教士们早已发现,边军的勇气和士气要远胜过驻守在内地的同僚。内地的守军在平时也都忙着挣钱养家糊口,根本不在意磨炼军事技能。诸如裁缝、鞋匠、酿酒师、糕点师一类的职业,更适合这些人去从事。

至于那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训练,也根本不能教会他们去如何战斗。朝廷配发给他们的火枪、大炮,全因为不知道如何使用和保养而成为用来吓唬人的摆设。士气低落和对敌经验缺乏,导致他们空有庞大的人数却作用有限。


明军不仅装备差 训练更是不堪入目



如此低下的水平,不要说面对如狼似虎的清兵,就是对付战力参差不齐的农民军也很吃力。随着屈指可数的精兵逐渐在辽东消耗殆尽,为了弥补兵力的不足,明廷不得不启用左良玉这些桀骜不驯的军头以及高杰这样出生不好的降将。这些部队经常也更像是穿着军装的土匪。但对于兵力已捉襟见肘的明廷来说,已经是聊胜于无。

1644年,随着崇祯皇帝的上吊,残余的明军也是内部涣散。能够压制这些军头的文臣,不是如孙传庭一样身故,就是像洪承畴一样已为清廷所用。各路军事精英也在剿匪过程中羽翼已丰,根本不把朝不保夕的南明放在眼里。匆忙被推上前台的南明诸帝没有兵权,时刻都得提防心怀鬼胎的各路军头们,会不会挟持自己向清廷请降。


崇祯死后 明朝内部更是军心涣散



入关后仅仅一年,清军就从北京打到了南京。沿途明军都毫无斗志,大半望风而降。投降满洲的总兵就多达23人,大军数量可达238300人。比清军南下的两支大军加起来还多。

这些降兵很快被改编成绿营,作为清军征服各路反清势力的马前卒。让清军的数量一下子得到了扩充,不用担心去如何维持占领区秩序。但也因为大量吸纳了这些混饭吃的“职业军人”,让清军的整体战斗力开始滑落。


大量前明官军投诚 变成了清军的绿营兵



反清复明靠流寇


南明一度寄希望于各地提供的义军抗清



既然官兵靠不住,南明就只有另辟蹊径。各类文人墨客都匆匆纠集起数量不等的义军,却又经常因战事不利就一哄而散。别说遇到真正的满洲兵,就是狐假虎威的绿营兵也打不过。

当然,这样比较对义军有些过于苛求。毕竟就连正牌明军都对满洲兵怕的要死,何况这些连正规军水平都不如的民团呢?


正在猎杀老虎的满洲勇士



相比之下,早期的满人因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而勤劳勇敢。他们自小习武射箭,包括狩猎、挖人参、打铁和种地在内的很多事情都干。所以是既能吃苦耐劳又勇敢善战的优秀兵源。

努尔哈赤组建八旗兵制后,满人形成了一套高效的指挥体系。这就让前期的清军军法严酷而纪律严明。面对敌人时,总能队列齐整、不慌不乱。如果有人在战斗中因胆怯而停滞不前,就会遭到斩首等严惩。各级军官若是出现不服从命令的情况,属下兵丁也要陪着被打一百鞭子。这样培养出来的军队,是懦弱不堪的明军所不能比拟的。


作为征服者 清军的确在各方面都胜于明军



在征战内地的过程中,每当遇到僵持不下的顽敌,前方汉军将领都会请求派遣“真满洲”上阵。后者虽然数量非常有限,却可以在乱局中杀出一条血路。经常将数量十倍于自己的义军或明军击溃。

当时的各路反清势力中,只有两家能练成能与满洲兵硬扛一下的精兵。一个是盘踞在闽浙粤沿海的郑氏集团,另外一支则是靠反明出生的张献忠大西集团余部。前者依靠自己掌握的东南亚贸意,为军队提供充足的军需。后者则完全是一支由乱世幸存者构成的力量。


张献忠留下的大西军残部 成为南明的顶梁柱



在张献忠时期,大西军以杀人如麻著称。但在逐步感觉到围剿压力后,孙可望、李定国等大西军首脑决定改变以往流动作战模式。他们选择在云南开辟根据地,并奉南明永历政权为正朔。同时,在云南派官员招抚百姓回家务农,实施计丁授田,并对无力耕种者则借给耕牛。还大力发展采矿业和商业,使云南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整顿军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充足的物质保证下,大西军士兵可以做到三日一小操,十日一大操。每操必奖励,并且是赏赉优渥。在很多方面已经同当年著名的戚家军相差无几。大西军还派官员采买物资,打造军事器械,为将来同清军的作战做准备。


西南边陲的云南 成为了南明最后的栖身之地



经过数年的精心准备,大西军兵力已经扩充到10余万,仅名将李定国麾下就有30000精兵。1652年,他率兵出征攻陷桂林。逼死了定南王孔有德战死,还设伏击毙了敬谨亲王尼堪。一年之内就收复5州19郡,僻地3000余里,使永历政权在一时之间声威大振。

可惜好景不长,打着明朝旗号的农民军胜利,只不过是永历政权覆亡前的回光返照。但清军逐渐注意到西南的严重情况,便动真格的准备将其彻底歼灭。


大西军残部对抗清军的唯一办法就是 伏击



带路党的春天


孙可望的叛变 让李定国显得独木难支


1657年9月,作为大西军灵魂人物的孙可望和李定国开始交恶。双方为争夺永历政权中的主导位置,而在交水大战一场。结果,曾经在云南呼风唤雨的孙可望输的一干二净。只能带着500多人,向清廷的五省经略总督洪承畴投降。

此时的清廷,正准备对西南地区发起新一轮进攻。对孙可望的投降是大喜过望。觉得自己受清廷重视的后者,立刻献上云贵地图。一面分析当地的山川形势,一面为清军指点地形要害。双方在消灭李定国和永历政权方面,可谓是一拍即合。


清廷的五省经略总督洪承畴



12月15日,清廷正式下令大军兵分三路,大举讨伐永历政权所在的云贵地区。顺治皇帝授大将吴三桂为“平西大将军”,率军由汉中出兵,准备经四川直取贵州。授固山额真-赵布泰为“征南将军”,率军从南面的广西进攻贵州。洪承畴及其他几位满洲贵族的部队,则由湖南方向进取贵州。每路大君都在30000人以上,并且是装备和兵种齐全。

此外,顺治还派京师劲旅前往贵州。甚至征调了御前侍卫以及王、贝勒、贝子、公等满洲贵族属下的部分护军随征,显示出要一举扫平南明的决心。


清军的三路进攻线路



2月25日,各支清军都如期进兵。他们按照清廷的部署发起三路齐进,先取贵州,再入云南。由于清军有孙可望带来的官兵为向导,所以非常清楚如何翻越崇山峻岭,以最快速度杀向贵州。虽然有大雨引发的道路泥泞和随之而来的战马病死,还是没有阻挡住满洲部队的前进。仅用了短短2个多月时间,清军前锋就粉碎了明军的防线,控制了大半个贵州。

当年9月,多尼率领的八旗禁旅也到达了贵州,并同在此等待的三路大军汇合。得到兵力加强的清军,又很快便突破了李定国匆忙布置的防线。南明军全线崩溃,官兵四散而逃。大西军好不容易攒出的家底,几乎输了个精光。最终,三路清军在距离昆明仅数百里的曲靖会师,永历小朝廷的灭顶之灾即将降临。


骑马前进的清军 因为雨季而进展的比较痛苦



磨盘山死斗


永历皇帝的逃跑功夫非常了得



永历皇帝一贯善于跑路,这下又准备开始夺命狂奔。自即位以来,他先从广东肇庆逃到梧州,又从梧州逃到广西的桂林,接着从柳州逃到南宁。虽然曾辗转回到肇庆,却在数年里被孙可望软禁在安隆。好不容易在昆明过上几年安生又舒心的日子,清军却又来抄他的老窝。

经过与大臣们一番议论,他采纳了沐天波与马吉翔的建议,决定逃往更远的属国缅甸。临行前,李定国向昆明城内外的百姓发出布告,通知他们躲避兵灾。得知清军即将入城的百姓们无不惊慌失措。


永历的逃跑也预示着南明西南半壁的基本沦丧



12月15日,永历皇帝在文武百官的扈从下离开昆明。数十万百姓和明军官兵也一并西撤,由于人数太多造成的道路拥堵,让队伍日行仅有30里。不仅普通人没有足够的粮食,就连永历皇帝的饮食都不能保证,不少人因为饥饿和疾病倒毙在路上。最后,一行人辗转至大理时,扈从大臣们就已有一半的人掉队。但南明君臣也已经顾不上这些,稍作休息便继续上路。

李定国决定驻军大理,掩护永历君臣继续前行。由于清兵还没有马上追来,便暂时在当地安顿了下来。


李定国只能带兵为永历皇帝断后



1658年的1月3日,三路清军进入昆明。一大批南明文武官员向清军投降,不敢抵抗的散兵游勇也被搜捕后杀死。经过各路统帅间的会商,决定由多尼镇守昆明,赵布泰和吴三桂两路人马继续追击。

2月2日,清军再次踏上南征路程。很快就轻松的夺取了大理。随即,吴三桂率军在永历皇帝身后紧追不舍。李定国派靳统武带4000人护卫永历皇帝撤离永昌,自己领兵殿后。到2月18日,永历皇帝一行到达腾越,吴三桂、赵布泰两军也渡过了澜沧江,在这一天占领了永昌城。


明军的崩溃让清军先头部队进展神速



李定国送走了永历皇帝,就带着残部渡过怒江,来到离怒江20里的磨盘山附近。这里是高黎贡山的南段,沿途崇山峻岭。因为山路坎坷而狭窄,只能容单骑通过,所以是设伏的理想地点。自三路大军远征贵州以来,清军一路高奏凯歌,根本没有遇到稍具规模的抵抗。吴三桂与赵布泰等清军主将,不免对明军有所轻视放松了戒备。李定国正是算准了这一点,决定在此阻击清军,以报数月来连战连败之仇。

为了确保伏击万无一失,李定国充分利用地形特点,设栅数重,布置下三道伏击圈。每一道埋伏都各有2000名伏兵,总计6000多人。这些人都是他精心挑选的精兵,约定在清军过了山顶并进入第三道伏击圈后,就以号炮为令,一起杀出首尾截击,不使清兵一人得脱。李定国自己则率兵数千,驻守在山后橄榄坡的大营内。所有明军都随身携带预先准备的干粮,以免做饭时的炊烟被清军察觉。


满清征服内地的急先锋 吴三桂



22日清晨,经过五天耐心等待,清军从潞江南岸出发兵分八路来到磨盘山下。吴三桂等人并未察觉山中有埋伏,命令固山额真沙布里等人统兵先行上山,自己紧随其后。由于山路狭窄,清军只能摆成一字长蛇向山上鱼贯而行。很快就有12000名清军官兵陆续登上了磨盘山,前锋已进入李定国布置的第二道伏击圈。

可惜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再好的计划也怕二五仔的出卖。就在清军登山途中,突然遇到一个穿着明朝衣服的人。他是永历政权的大理寺卿卢桂生,特来向清军投降。也是这个人,当下便泄露了李定国的伏击计划,指出清军已进入伏击圈。


明末清初的历史上 从不缺乏主动投靠满清的明朝人



吴三桂闻报大惊,命令全军后撤。随后骑兵下马搜杀伏兵,鸟铳与弓箭不断向山上可能隐藏伏兵的树丛射击。大量的明军士卒就倒毙在埋伏的地方。由于没有得到号令,明军不敢擅自出战,只能任由火枪弹丸和箭矢如雨点一般落在自己身上。隐蔽在第一道伏击圈的明军只能提前发出进攻信号,第二与第三道伏兵也终于发炮冲出应援。

虽然清军人多势众,但在狭窄的山路上根本施展不开,兵力优势被削减到了最低。李定国军中不乏擅长山地步战的土司兵,足以和满兵打的旗鼓相当。双方在山上真刀真枪地拼杀,到处躺满了双方战死士兵的尸首。清军将领固山额真沙里布,也在激烈的肉搏战中被明军斩杀。


正在按排射击的清军火枪手



吴三桂命令山下待命的清军火速上山增援,同明军继续死斗。正在山顶督战的李定国,听到号炮失序十分诧异。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就有一发炮弹正好落在他面前,激起的尘土飞溅了一脸。他也只能命后军上前支援,依靠明军士兵们的勇气各自为战。

激战从早上打到中午,双方将士死伤惨重。由于计划中的伏击战变成了硬碰硬的消耗战,兵力有限的明军渐渐落了下风。清军有源源不断地援兵到来,李定国却无更多援兵可期。


伏击失败迫使李定国提早使用预备队进行最后一搏



随着赵布泰、多尼所部的援兵不断到来,明军6000名伏兵已死伤殆尽。李定国悲愤莫名,只得收拾残部趁夜撤出了战场。磨盘山之战便以清军的获胜而告终。

在这场并不成功的伏击战中,清军赢的非常挣扎。由于死伤太多,官方记录就只能熟练地祭起了春秋笔法。吴三桂在捷报里对清军的损失是只字不提。但清廷在战后对多位主帅都开除了巨额罚单,多尼罚银7000两、多罗平郡王罗可铎6000两,多罗贝勒杜兰罚银3000两,征南将军赵布泰被革职,都统济席哈革去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职。可见清军在磨盘山付出了很大伤亡代价。


磨盘山的惨胜 让清军失去了不少精锐贵族武士



以至于有记载认为满兵阵亡多达8000多人,还有记录认为清军的12000先头部队是全军覆没。这两种说法似乎都过于夸大,但清军自都统以下阵亡就有10多人,还有专达巴陵等一大批精兵猛将命丧沙场。除了这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另有数千精兵战死。对于人数非常有限的八旗来说,这已经是灾难级的减员了。

至于逃过一劫的吴三桂,在三年后进军缅甸,将永历皇帝抓回后用弓弦绞死。得知噩耗的李定国也在一个月之后撒手西去。至此,此起彼伏的各南明势力都被满清帝国所消灭。虽然还有在山区闭关自守的夔东十三家和在沿海定期劫掠的郑氏集团,但都已无关大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