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乌龙闹剧:是谁崽卖爷田,把克里米亚半岛送给乌克兰的?

一场乌龙闹剧:是谁崽卖爷田,把克里米亚半岛送给乌克兰的?

一直以来,苏联为什么在1954年将克里米亚移交给乌克兰,始终是个谜团。很多公众都认为是赫鲁晓夫独断专行,强行将克里米亚送给乌克兰的。但在最近解密的苏共文件中,却发现这并非赫鲁晓夫一个人行为。俄罗斯《消息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探究了这段史实。

从苏共中央主席团1954年1月25日会议记录的摘录中,已经决定“审查俄罗斯加盟共和国和乌克兰加盟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有关移交克里米亚州于乌克兰的联合报告”,准确些说就是要两国首先“各做自我表态”,在这份1954年2月19日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会议的文件中,定出了详细的规则。然而“各做自我表态”这一事实,就从未出现过。

然而党的某些领导人非常急于这样做,所以他们就铸就了一系列大错。从战略性的角度看,首先,这正像是预报原克里米亚地区居住的鞑靼人将被召回的可能性,因为斯大林1945年曾将克里米亚鞑靼族人强迁中亚,尔后他们回归的呼声十分强烈,成为世代难题,领导人的这一做法实为肇端;其次,因为当时的苏共中央主席团根本未考虑过俄、乌两加盟共和国后来竟会成为两个各自独立的国家,这在苏联解体后其归属必然引出争端。战略问题,说实话,是个复杂问题,当时是俄、乌两加盟共和国领导无能也无力解决的。但从单纯“战术”角度来看,这些官僚人物只能是凭着经验冒冒失失地去“决定”问题,但永远不能“解决”问题。

俄罗斯部长会议中,循规蹈矩的工作人员2月5日已经向俄罗斯加盟共和国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去了咨文,该咨文在开头就使用了不合法律的提法、措辞:“考虑到克里米亚州领土对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的高度依存关系....”有趣之处就在于,其中这个词组“领土依存关系”凭何产生?殊不知它向来只是在学者论文中,描述一些小的居民点所特有的对近邻某个城市的向心状态而已。

俄罗斯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向该国苏维埃主席团作出的有关克里米亚的提议完全不合法。按照1937年俄罗斯加盟共和国宪法33页对该国苏维埃主席团职能的表述,主席团不能参与、批准任何有关领土问题的决定,它只能接受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会议所作的决定。况且,俄罗斯加盟共和国苏维埃也没有向其他共和国移交领土这种权力,这明显是违宪行为。俄罗斯加盟共和国苏维埃所拥有的权限,按照当时宪法第19页的规定是这样的:“成立新的地区、州等行政建制,须提请报告并经苏联最高苏维埃批准确认,同样,在俄罗斯加盟共和国境内建立新的自治共和国或自治州亦须如此。”如此说来,俄罗斯加盟共和国苏维埃颁布的所谓向某国“移交领土”的任何文件,均是越权、违宪行为。

然而它的公布为何又选在这个日子,也就是俄罗斯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做出提议的当天?说实在的,在党的高层领导人会议的记录中,以及在其他文件中,反映出的都是某种“共识”在要求这么做,关于这个“共识”,始终未能示之于人,在任何一份档案文件中都未出现过这种提法和相关措辞。

乌克兰苏维埃主席团以多于俄罗斯三次以上的方式颁布了有关决议,而他们也同样没有权力这么做,并且也未以国家文件形式,只是表达一种感激之情。由此可以看出,移交克里米亚一事只为“证明伟大的苏联人民对乌克兰人民有着超越国界的信任”,而乌克兰方面自己是否能承认这点呢?

始终不知被确认的到底是何文件

历史学家和许多读者都知道,在苏联时期,各种法律、命令(除保密外)以及最高国家机构的决定,只有在公开见报之后才能在法律上生效。况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苏维埃的决议实际上是非法文件,而与俄方文件不同的一点是,它甚至未在中央报刊上公布过。在1954年2月1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会议上,乌克兰苏维埃主席团的主席杰米扬克罗特琴科曾作了发言,在会议的速记记录中有决定的文本,该文本与2月13日批准确认的文本有着区别,但在《消息报》发表有关会议的报道时,完全未提到乌克兰的这份文件,这只意味着这样一种情况:这是未经官方手续也未在中央媒体公布过的决定,不发生效力因而也不具备法律意义。

但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命令中,有着时任主席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和秘书长尼古拉别哥夫的签字,这又是根据所谓“共识”所制造的神话传奇,其实那是一份根本未经履行确认手续的文件。遗憾的是,这桩例行公事的所有参加者均已早早离世,无法过问。而今天人们似乎仍想就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向他们征求答案,也就是他们究竟以何种方式批准、确认了这份实际根本不存在的文件。

赫鲁晓夫干预的结果?

克里米亚为什么会是在1954年移交给乌克兰?关于这点,现今有着许多与赫鲁晓夫个人有关的说法。这些说法只能说是疑问,大多数是基于赫鲁晓夫生平经历中的事实,因为赫鲁晓夫历来与乌克兰有着不可道尽的关系。现在就来分析一下,这些说法是否靠谱。

说法之一:“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移交给乌克兰是出于内心有愧希望“补偿”的目的,只因为他参与了上世纪30年代在乌克兰发生的大规模清洗、镇压性质的运动,当时他正主持着乌克兰地方党组织的工作。”

诚然,赫鲁晓夫从1938年到1949年一直是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第一书记,他参与了大规模的惩罚、镇压活动过程。一些研究者引用了谈话记录为证。苏联克格勃的第一主席谢米恰斯内依曾受赫鲁晓夫委派,清理了所有档案。然而从档案文件中的发现是,没有任何判处处决人员的名单,是经他之手签字并执行的。而历史学家认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企图事后采用一些手法来完全消除自己以往行事的痕迹,这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苏联克格勃的主席谢米恰斯内依曾说过,在他那个时代已经有一种操作工艺,足以使一切文件材料上的以往痕迹不复存在。按他的说法,他完全可以利用来消除枪决者名单上的赫鲁晓夫签名。但至今为止,用尽一切现代科技手段也根本没发现过这类签名,因此谈不上所谓赫鲁晓夫内心有愧,进而希望“补偿”的事。而真正清算“大清洗”罪责,是在两年之后。

说法之二:“赫鲁晓夫早先某一时间就已决定,将克里米亚移交给乌克兰,也就是他在乌克兰担任部长会议主席的这段时间里(自1944年2月至1947年12月)”。

这种说法完全出于他人主观臆造,多半是别有用心。好像是赫鲁晓夫想要等到“经济适宜”之机才这么做。但又是什么原因让他认为那一年正好是这种时机,而不是其他年份?而他在乌克兰担任党的首脑的年份就不是“经济适宜”的年份吗?

说法之三:“1953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当时他必须要支持强力的乌克兰地方党组织。”

1953年9月13日,根据马林科夫的提议,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但为要了解这一事件的意义,重要的是要有个相关的报告提交给自己,以便担起这一职责。实际上在头几个月里(此时“克里米亚历史问题”冒出),“第一书记”的职责尚未显出什么特别之处,比这更重要的应是对党内人事安排的考虑。要知道党内那半壁江山不是莫洛托夫的,不是马林科夫(他曾是政府主席)的,也不是卡冈诺维奇和布尔加宁的,由赫鲁晓夫临时牵头的这个班子并非铁板一块。而赫鲁晓夫政权的加固,不是在1954年而是在1955、1956两年,至于正式完成加固,则是在1957年夏天粉碎了“反党集团”之后。如果细心地研究档案文件,就会发现,在向乌克兰移交克里米亚这件事上,主席团完全没有以赫鲁晓夫的个人意志行事。在这个问题上,他从未签署过任何相关文件(从中央委员会主席团会议记录的摘录看,他索性取消了自己作正式签署的机会),并且他甚至未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会议上发过言。

现在仍不清楚的是,赫鲁晓夫是否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直接参加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因为所有与会者发言的速记记录没能保留下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当时不可能以个人出头的方式引发这类问题并亲自予以解决。在1954年里,面临处理所有问题时,他还是竭力迫使自己尽量同莫洛托夫、马林科夫保持一致,以不显山露水为好。因此,从最大的可能性来考虑,这项决定是集体做主,相关责任则是由苏共中央主席团的全体成员一致担起。

是什么原因,致使采取这项决定的时间恰好是1954年初?这其实毫无必要发问。历史上的1654年1月18日,别列亚斯拉夫拉达请求俄罗斯将乌克兰纳入其辖地,也即表明乌克兰的哥萨克与俄罗斯正式结盟,在接近当年3月时相关程序结束。在这一历史事件过去整整300周年之际,可以冠冕堂皇地以这种方式庆祝其三个世纪的纪念日。所以,在1954年1月18日这个日子过去仅一周也即1月25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就批准了这一“命运的抉择”,将克里米亚作为礼物拱手送给乌克兰。

在官方的文件中,不用说,自然而然地有着这方面的论据,但在苏联最高苏维埃的会议上,这一决定又被广泛地“有声化”了,也就是大张旗鼓地予以宣扬。俄罗斯加盟共和国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米哈伊尔塔拉索夫首先定好了调子,称之为“意义重大的事件”,接着,他的乌克兰搭档杰米扬克罗特琴科也同样讴歌三百年历史的“统一”。尼古拉什维尔尼克和奥托库西宁都在自己的发言中提到了“庆祝节日”。

通过以上对这一过程的表述,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移交克里米亚领土一事,自始至终,完全是当时苏联上层领导人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为哗众取宠而搞的所谓戏剧性的“三百年庆祝”活动之核心,是他们以暗箱操作方式做出的非法、无序的行为,有关的决定因而也是应判定无效的,但这个决定的效力却一直持续到后世,造成了一系列长久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