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翻拍、系列再续,什么元素让观众对这些影片百看不腻?

经典翻拍、系列再续,什么元素让观众对这些影片百看不腻?

2019年,寻找可靠的电影项目仍然是所有电影公司最为头疼的环节。《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导演卢卡戈达格尼诺翻拍了意大利经典恐怖片《阴风阵阵》,收获不错,一度在威尼斯提名金狮。经典恐怖片《死神来了》也再度被新线影业提上日程,对于一部二十年前在全球狂揽7亿票房的系列片来说,在时隔八年后请知名编剧再度翻拍,意味着仍有许多人对这一类型影片抱有兴趣。



经典恐怖片的诱惑力从这几个例子中可见一斑。成本小,知名度高,受众对于改编的接受程度也更为广泛。作为电影项目的常规开发模式,翻拍作为一种十分稳健的开发模式,在好莱坞的商业体系内得以验证。在市场急剧发展和激烈竞争之下,电影制片人的立项思路需要更开阔。对经典老影片的翻拍,同一IP的电影项目和电视剧项目之间的改编,以及跨文化地域区间的剧本版权、改编权购买后的本土化创作,都已成为当下许多制片人的选择。

然而,究竟何种类型影片,在多年以后还具备被搬上大银幕的潜力?恐怖片中如异形等怪物大可在多年后仍然震慑观众心神,令他们在电影院中发出尖叫,但如西部片、音乐歌舞片等类型,却在当下的市场上逐渐销声匿迹。

你或许可以认为,超级英雄仍然是史诗类影片的另一种发展模式,但显然,当下的年轻人与当年在电影院里观看《斯巴达克斯》的观众,已经不再有着相同的共鸣。对于制片人来说,在泛滥的IP市场中,从类型片中,挖掘观众对传统故事真正的“刚需”,才能满足“以小博大”的制片要求。

经典惊悚长盛不衰

科幻类尚待新生

斯蒂芬·金曾经列举十项足以支撑大多数恐怖文学作品的关键恐惧:“怕黑、粘糊糊的东西、畸形、蛇、大老鼠、封闭空间、昆虫、死亡本身、他人、对于某人的恐惧。”如正在上映的《密室逃生》,就正是一个切中“封闭空间”的经典恐怖影片。



成功商人、天才物理少女、退休挖煤矿工、伊拉克退伍女兵、杂货店员和乐于密室游戏的印度眼睛小哥,在封闭的空间内,种族性别职业截然不同的群像,参照的是现实中抽象的社会问题。在六个人组成的小团体中,形成封闭的社会空间,群体性孤立或异化的封闭空间形态,更有利于揭示焦虑和人性问题。

六个封闭密室,烈焰寒冰、倒悬迷幻,从形态、色彩、质感、开放性极大特性塑造出的多重构造,在电影中塑造客观真实的多重物质封闭空间。除此之外,恐怖影片中的实景空间还包括平面布局、立体构成、色彩特点、环境气候、时代特征等多重要素可供表现。



色彩作为一种感官体验,是空间造型中最先被感知的特征之一。恐怖电影中,封闭空间的色彩基调,能够诱发观众通过想象引发深层恐惧,勾起爱恨、喜悦忧伤等多重情绪。而质感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同样是塑造空间造型的一大特征,形成与众不同的影像风格。

以群像和封闭密室为主打的恐怖片,也大多是在影像风格和人物塑造上制造看点,使得影片在众多剧本相似的同类型电影中脱颖而出。



当然,除封闭密室类影片外,近年来也有不少恐怖类型影片主打其他卖点,在单一的恐怖类型片中,如《寂静之地》就是一部只适合在影院观看,通过视听作用而制造恐怖感的影片。

在《寂静之地》中,寂静无声的背景设置,和影院,“黑暗”的环境,确保了大银幕的带来的视听体验,是吸引观众视线的唯一存在。此时,观众所在的外在空间被忽略,视听感官功能被进一步强化,直接刺激观众感官的技法,仍然是恐怖片自诞生以来的最好技法。



当所有的声音都沉静下来,只能听到主人公的喘息和怪物的行动时,每时,如同和主人公一起亲身经历一样。随后的突如其来的音响让观众毛骨悚然,比之前的类似音响都要强烈。当所有感官的注意力都已集中到了单一的视觉或听觉时,观众和人物之间被极大拉近,更好地烘托了恐怖的气氛。

与此同时,近几年也有不少嫁接在其他文本上的恐怖电影上映。影片《湮灭》就是嫁接在科幻文本上的惊悚类型片。此类影片展现了信息时代的“虚无主义”。根据杰夫·范德米尔及其妻子安·范德米尔的定义,这种类型是“一种城市的,第二世界的虚构小说,颠覆了传统幻想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思想,大量地选择现实逼真的、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模型作为出发点创造结合了科幻和幻想元素的设定。”



此类影片虽然被影评人颇为推崇,但在市场上却并不如前两类影片收益更好。如《湮灭》《降临》此类混搭式影片,科幻和幻想元素大多占据更重的位置。对于被另类解读过的恐怖元素,观众大多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基础,才能理解此类影片中对于常规影像和科幻元素的“变形”处理。内容上的“变形”,让观众观影的第一需求被削弱了。由此,这类影片即便IP原著广受好评,再被重新搬上荧幕,也未必能受到观众的欢迎。

主旋律大片和商业类型片颇为受宠

国内市场上,翻拍自韩国电影《老手》的国产影片《“大”人物》首周票房1.32亿,累计票房2.15亿。翻拍自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的国产电影《来电狂响》累计票房6.24亿。影视翻拍、购买股市创意、海外版权……在全球范围内,翻拍这种总被吐槽为“吃老本”的行为,都还算不上是一个过时的词汇。



传统好莱坞除了将经典IP重新翻拍外,通常也会选择电影工业中各个国家最突出的某个商业类型,如韩国犯罪片、日本恐怖片、爱情片和传统的香港动作片。近几年,中国翻拍其他国家地区的电影时,也大多遵循着这样的规律,除此之外,第三国家的优秀类型片,也是国内引进和生产的参考方向。

以“主旋律大片”而论,虽然主旋律一直是中国电影界创作的主要方向,但主旋律影片的定义和类型仍然在不断调整和转型。从官方定义层面上讲,主旋律电影是指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的影片。

从1989年的《开国大典》开始,主旋律影片一直与以普通小人物为基准,又与历史重大事件紧紧捆绑。如《唐山大地震》更多贴近于灾难片,展现在灾难面前普通民众的精神面貌。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与人物传记和史诗类型更为相近,由于类型限制,对人物塑造和二次创作的尺度都相当有限。近几年的《战狼2》《红海行动》等影片,则结合了动作军事等类型的优点,对主旋律这一命题加不断的变化升级。



一类剧本能否成为市场刚需,最大的挑战是剧本是否具备普遍性。当下许多影片更注重时效性,受众分众化令许多编剧乐于注重细节,试图从时空背景、地理环境、生活细节、人物身份等各个方面,来为影片的受众贴上“90后”“小镇青年”等多重标签。

具体操作层面固然需要考虑,但真正要解决的文化壁垒,是电影项目选择之初就应该考虑透彻的问题。

类型片通过叙事结构。戏剧冲突、人物关系等多个层面,来展示影片的价值观。以爱情片为例,男女主角对于爱情的概念,对于亲密关系的理解,都决定了这部影片的价值观能否打动受众。所谓“三观正不正”“合理与否”“举动出格”,大多都属于价值观碰撞之后产生的问题。去年票房表现优异的影片《后来的我们》就遇到了“三观叩问”:“深夜相处一室算不算出轨?”其实正是影片中男女主角和受众之前对爱情观定位不同,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是否能理解观众心中对某一价值观的定位,观察当下观众对这一价值观的接受程度,是制片人评估一部剧本生命力的重要标尺。经典IP及类型片之所以能在多年之后进行二次创作,正是因为此类影片既有空间显现电影叙事的可能性,又具备不变的精神内核,与复杂而多元的时代语境良好融合,才值得更多的创作者重新演绎,使其迸发出新鲜的艺术活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