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为伴,相遇即是重逢

与书为伴,相遇即是重逢

新年已经接近尾声,很多小伙伴都已踏上了工作岗位,开始了新一年的旅程。

新年,总是充满希望,让人热情澎湃,浑身充满了力量。

新年伊始,春天复苏的日子。懒散了一个春节,内心有些蠢蠢欲动,想着在新的一年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元旦的时候,大家纷纷在朋友圈晒起了各种各样的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新年过后,又是一次重新晒计划的高潮。

不得不说,我们是幸运的,有阳历和阴历两个年让我们启航、调整、再启航。




熟识我的朋友都清楚,我19年的周复盘都是围绕阅读和写作来展开的。在我的认知里,读书和写作能够也的确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很多人都在想这个问题,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明白答案,我想只有真正读书的人才能回答这些问题。

高晓松在《鱼养野史》中写道:当时我家里有好多书,连走廊里都摆满了书。书柜下面都是卡片柜,那个时候没有谷歌搜索,看书得把笔记记在卡片上,这句话在哪本书第几页,于是我们家到处堆满了卡片。我常常随手捡起一本书,一看就是一个下午。对我而言,读书就像吃饭

正是因为书籍的滋养,高晓松找到了音乐之外的出路。他参与制作的综艺《晓说》《晓松奇谈》《奇葩说》,各个火得一塌糊涂。

他说:“我万万想不到儿时读过的闲书,会变成今日我谋生的饭碗。”




最近,看了《富兰克林自传》,第一个让我震撼的不是富兰克林多重伟人身份,而是书中提及的各类书籍。

富兰克林出身并不富裕,身为家中17个孩子的第15名,富兰克林早早地就去哥哥的印刷厂打工了。从印刷厂工人到美国18世纪后半页的关键人物,富兰克林一生是场传奇。

富兰克林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从幼年开始,他就浸泡在书的海洋里,周围的朋友都是爱看书的,这才有了后面的机遇。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就是他所读的书。读什么书就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我的阅读习惯是从给芊芊读绘本开始的,当时我只知道在故事里长大的孩子一定很幸福。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陪孩子读绘本,更是陪自己读书。

读书,让我能够跨过时间和空间,与不同国度、不同年代的人交谈,让我看到了更多可能的活法,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

认识自己是一项重要紧急但却往往别忽视的事情,在我们的认知里,自己就是自己现在的样子,时而欢喜,时而悲伤。但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为何欢喜?为何悲伤?如何欢喜?如何悲伤?

曾经的我,无知而狂妄,封闭自我,躲在自己搭建的虚幻世界,抗拒这个我自以为荒唐而无聊的社会。

现在的我,自信而从容,读书与人交谈,写作与己对话,开始接纳这个美丽而温柔的世界。




年前,有个同学说想读书,但又觉得看不进去,所以我推荐了樊登和有书。听书,不占用太多的脑细胞,可以在休闲的时候、地铁中消耗时间,同时撕开知识的裂缝,从而对读书产生兴趣。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养成读书习惯也就顺利地多了。

听书可以撕开知识的口子,要想深度思考,还得阅读。

相信很多人玩过传话的游戏,一个人说出来的话传给第二个人的时候,能够保留50%就非常不错了,传到后面的人耳朵里,原话已经面目全非。

不管是拆书还是听书,都是别人嚼过的,到我们手上味道就不一样了,而阅读是与作者交流,更能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

我鼓励小伙伴们听书,撕开知识的口子,也可以了解别人眼里这本书是什么样子的。但我更鼓励小伙伴们读书,和原书作者坐在案前,推心置腹、敞开胸怀,痛快地聊上一聊。

新年伊始,我定下一个目标,1年内影响100人加入阅读行列。

与书为伴,相遇即是重逢,期待与你重逢。

从下周开始,我想和你一起共读。第一周的书籍我挑选的是《哈佛情商课》。

如果你手上有纸质书或者电子书,请拿出这本书与我一起读书;如果你手上没有对应的书籍,可以私信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