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超了收入,看他们每月怎样还巨款?

房贷超了收入,看他们每月怎样还巨款?

1

近日,一条关于2008年-2017年工农中建四大行贷款结构数据的新闻视频引发业内关注。

数据显示,2008-2009年,建行和工行在投向个人住房贷款的资金开始超越制造业;农行和中行则在2012-2013年实现超越。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工行在对制造业的贷款是个人住房贷款的近两倍;然而,2017年对个人住房贷款是制造业贷款的近三倍!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此消彼长关系。

总的来看,十年内,四大行累计向个人购房贷款投放了68.84万亿元贷款,占比27%,远超制造业获得的贷款总额49.34万亿元,占比为19%。

“个人住房贷款撑起了一片天。”财经博主扬韬如此评论道。

再来看一组数据,2018年底,由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编制的《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2018)》发布,报告显示,2017年房产净值占家庭财富的66.35%。城镇地区的比重更高,达到了69.70%;农村相对比较低,达到了51.34%。

又据央行数据显示,2018年末,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25.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占到了居民总消费贷款的68%。

房产占比如此之高,这种趋势也反哺了老百姓投资房产抵御通胀的潜意识。但是巨额的房贷人人都能承受吗?

2

如今,快速增长的房贷已经对居民形成了很大负担,几乎所有的钱都流向了房产。

“一入房贷深似海,从此大山压上身”,正是当下“房贷一族”的真实写照。加不动的杠杆,提不起的消费,也正成为当下经济的重大挑战。

然而,背负这样巨额房贷的房奴,他们的还贷资金来源也值得我们思考。

老百姓“富”得只剩下房产了?他们是如何防止断供的?

案例一:杨女士,80后,月入2万,月供2.2万,以租养贷

小杨和老公两人工资收入约2万,但是房贷每月却要还2.2万,如何破?

细看她这2.2万的房贷,包括两个门面和两套住宅。但是他们采取了以租养贷,将部分房产出租出去,租金在1.4万左右,就只需再从工资收入里支取8000元来还房贷。2万元的收入减去还房贷的部分,还有1.2万,差不多够家里面的正常消费支出。

但是杨女士也考虑到,一旦门面租不出去,就可能出现房贷断供的情况,贷款买的房子就可能被收缴或拍卖。于是,必须要有补救措施。

他们靠的是之前的积蓄,利用理财产品的收益来填窟窿。

在不断加杆杠的同时,银行随时可以拿出来补窟窿的钱一定要有,至少要30万左右的活动资金。

案例二:刘先生,80后,还款压力大,不能做加法就做减法

刘先生这段时间急于卖房。原来,去年刘先生拼尽了人品,才好不容易抢到一套礼嘉的房子,内心喜滋滋的。不过最近,还款压力巨大,有些扛不住了。但他一直都比较看好礼嘉的升值潜力,舍不得放弃,又不忍让生活品质有所下降。

“不能做加法就做减法。”在刘先生看来,去芜存菁也很重要。他在老家涪陵有一套2室的小房子,升值潜力及不上主城区。于是,他选择了卖掉这个小房子,来缓解贷款的压力。

案例三:90后小夫妻,收入急剧下滑,紧衣缩食+啃老

小余和小黄是一对90后小夫妻,去年初,他们在父母的首付资助下,买了北区的一套大平层,小两口自己还贷款,月供约7000元。小两口之前还有一些储蓄,加上两人约1.6万的月收入,小日子也算过的甜甜蜜蜜。但是去年下半年开始,两人的工作都遭遇瓶颈,收入急剧下滑4000多,这时候6000的房贷便显得有些压力了。

怎么还贷款?家里父母帮衬着,再加各种“接力贷”,目前运转的还算可以,只是每个月的日子过得还是比较惨,“缩衣节食、封闭精神需求”只等拿到房就高价卖出去。

3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住房公积金贷款逾期达到10.58亿元,同比2016年上涨了34.6%。

可见,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杨女士和刘先生那样能按时还上房贷。

事实上,中国倾尽财力买房的人不在少数,不仅是自住,投资的也特别多。

重庆大学建设经济与管理中心副主任王林认为,中国“脱虚向实”的路还很长,中国人对房产的偏好还是很坚定,大家的资产配置集中到一个虚拟经济——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房子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作为消费品属性时,在家庭的资产配置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压力;作为投资,炒房,长期持有时,大部分居民把家庭资产的增值完全依附于房产的增值之上,但一旦遇到房价有下跌压力的时候,就有可能带来问题。”虽然人们选择性忽略了房价下跌的可能,或者通过市场行为拒绝这种可能性的发生。但一旦房价的泡沫破裂,“成业房产,败也房产”。

重庆英联达美产业机构策划总监樊强建议:“买房首要目的是自住,其次才兼顾投资。既然自住为主,要考虑到生活质量和应对不可控的风险,建议还是要量力而行。如果是35岁以后,事业稳定,月还款不超过家庭收入的40%。如果是25到35岁快速增长期,月还款可以占比更高些,不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