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抽动症要怎么做?

面对孩子的抽动症要怎么做?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也叫抽动障碍,是身体任何部位肌肉群出现不自主、无目的、重复快速的收缩动作。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因受抽动症的困扰来机构咨询。抽动症比较常见的发病年龄是三到八岁,常表现为眨眼睛、甩头、耸肩、清嗓子等。患有抽动症的孩子,在智力方面并不比同龄孩子弱,有些还是天资比较聪颖的。但大多数抽动症的孩子在性格方面相对温和,也有一部分抽动症患儿可能会有情绪障碍。

抽动症通常是以眼部、面部和头部运动为首发,大概有一半左右孩子的抽动症状是从眼睛开始的。最常看到的抽动症状是频繁的眨眼睛,尤其是男孩。在看手机或用ipad玩游戏的时候眨眼特别厉害,有些家长不让孩子玩手机、ipad,主要不是因为怕孩子沉迷于网络,而是怕孩子眼睛眨的太厉害。有的家长可能觉得孩子频繁眨眼睛是因为看手机时间长了,眼睛太紧张了。看手机时间久可能并不是引发孩子眨眼睛的主要原因,而是一个诱发因素,孩子频繁眨眼睛说明可能存在潜在危险因素。在排除掉孩子视力问题或者眼部疾病之后,家长要考虑到孩子会不会在某方面有压力。

抽动症要及早干预

像单纯的频繁眨眼睛这类简单的抽动症状,干预起来相对容易。家长发现这些问题要尽早采取措施,而不要等孩子发展到复杂抽动症状出现之后才想到干预,复杂的或者是发展成慢性的抽动症,干预起来会比较困难。生活中我们可能也会见到身边有些成年人也有抽动症状。这种情况可能就是由于他们小时候的抽动症状没有得到及时控制。有些家长因为最初意识不到而错过孩子抽动症早期快速干预的最佳时间,以至于后期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比如违反纪律,扰乱课堂,伴有秽语(说脏话)等,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共患病,如抽动症并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症合并焦虑、抑郁等。

青春期抽动障碍的患病率会下降到百分之二到三。但这样的一个数据,并不是说抽动症的患儿会不治而愈。抽动的症状到了青春期之后,可能会有所缓解。但部分抽动症患儿到了青春期会发展成为品行障碍。青春期之后,可能还会逐渐的出现强迫症、抑郁症等。因此,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患有抽动症应及时尽早干预,且这种干预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有的家长选择给孩子进行药物治疗,服药一段时间后,孩子的症状会有所减轻。一段时间之后会出现反复。虽然孩子抽动的症状有所缓解,但是孩子内心的冲突依然存在,而且有些药物会有较强的副作用;有些家长选择按摩的方式,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痛苦,但在按摩过程中有些孩子疼的大喊大叫,有的家长反应按摩之后孩子的抽动减轻了,其实这是孩子在大喊大叫的过程中情绪得到了一部分的宣泄。

抽动症发病原因

关于抽动症的病因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说法,大多都是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假说,比如神经递质失调学说认为大脑基底神经节病变及边缘系统的皮质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所致的相关神经递质失调可能是 TS 主要发病机制。约50%-60%的抽动症患儿有脑电图非特异性异常。遗传易感性

也有的人提出遗传易感性学说,认为TS 是具有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性疾病,一般认为其遗传方式倾向于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或多基因遗传,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多于女性。

抽动秽语综合症患儿家族中患抽动症和抽动秽语综合症的发病率为10%-66%。

也有人提出社会心理精神因素。临床观察发现,TS 患儿的发病及症状加重与心理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精神创伤、精神压力过大、情绪波动等可诱发或加重抽动。

抽动症和家庭教养

近年来的调查发现,TS 与家庭教养不当有关,TS 患儿有不同程度的个性异常,如孤僻、易冲动、性格内向、焦虑、适应外界环境能力差等,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且存在家庭精神环境恶劣如不和谐、多冲突、少娱乐、少情感交流,提示这些不良因素对患儿的发病和病情加重有一定的影响。

1. 孕产因素,比如母孕期高热、难产史、生后窒息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刨宫产等。这些都是由于母孕期间没处理好而引起的儿童患抽动症的原因。

2.感染因素,比如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腮腺炎、鼻炎、咽炎、水痘、各型脑炎、病毒性肝炎等。这是基于感冒发烧时孩子的抽动症状会加剧提出的,但并非绝对的因素。

3.家庭因素:比如父母关系紧张、离异、训斥或打骂孩子等会造成孩子抽动症状。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环境,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态度 ,不良的生活环境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根据孩子的心理接受程度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家庭因素也是我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可控的,我们可以改变的一种因素。

4.应激因素,受到强烈的精神创伤或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如:车祸受惊吓、挨打骂受刺激、学习压力大。

5.其他因素:比如结膜炎因眼干难受所以眨眼,咽炎因咽痛咽痒所以干咳,长时间的眨眼干咳,当结膜炎、咽炎愈后可致习惯性抽动、眨眼、干咳。近年发现抽动症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临床也发现感染发热可使抽动症和强迫症加重。使用青霉素之后抽动症减轻。

给家长的建议

面对孩子的抽动症要怎么做?

家长要指导患儿、家属、老师、同学以及与患儿密切接触的人,正确认识和对待该病,避免打骂、过分指责、讥笑、过分注意抽动症状、制造紧张的精神环境气氛,要给予患儿安慰、疏导、改善情绪,鼓励助其逐渐改善症状,给患儿在身心上营造正常轻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1.精神方面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遇到事情要耐心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内心深处的愿望,不要打骂孩子。

2.情绪管理的引导。这样的孩子通常存在一些性格缺陷,比如自卑、胆小等。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帮孩子尽快从这些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3.减少抽动症状的关注。不要不断提醒孩子他在抽动,这样会加重症状。

4.家长的情绪管理。家长一定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病症,相对科学的处理孩子的抽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