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1亿却无海岸线,埃塞俄比亚是如何从沿海国家变成内陆国的?

人口1亿却无海岸线,埃塞俄比亚是如何从沿海国家变成内陆国的?

欢迎关注“环球情报员”,更多环球人文、地理、历史知识待你发现

海岸线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在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现代,海港就是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窗口。

位于非洲大陆东北角的埃塞俄比亚(以下称“埃国”),曾拥有超过1000公里的海岸线,然而由于境内的厄立特里亚省(厄省)正式独立,埃国所有的海岸线在1993年5月24日这一天全部清零。

厄省的独立,把拥有1亿人口的埃国从一个沿海国家,活生生变成了一个内陆国。

厄立特里亚位于地图上方

一、两国本一家

早在上古时期,人类的祖先就在非洲大陆生息繁衍。公元初,埃塞俄比亚境内建立起了非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帝国—阿克苏姆王国,在当时也是与汉朝,罗马、波斯齐名的大帝国。

然而,有关古埃塞俄比亚的文字记载却不多。公元1世纪,古希腊商人在《红海回航记》中,第一次用文字记录了阿克苏姆王国的存在。日志记载,王国横跨红海两岸,权力中心在红海沿岸地区。

▲阿克苏姆王国统治区域包括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

在最强盛时期,阿克苏姆王国占据了整个非洲东北角和阿拉伯半岛南部。

阿克苏姆王国是重要的贸易中心,凭借着扼守红海、印度洋的区位优势发展起来,通过印度洋、红海、地中海之间沿岸贸易实现了国家的富强。

6世纪,波斯人将阿克苏姆赶出了阿拉伯半岛。7世纪,阿拉伯帝国逐渐崛起,将半岛牢牢控制在手里。至此,阿拉伯帝国取代了阿克苏姆,垄断了从印度—地中海的商路,阿克苏姆王国衰落。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垄断了商路,抢了阿克苏姆的生意

8世纪,当初阿克苏姆王国的沿海港口被黄沙吞噬,权力中心逐渐从沿海南移到了埃塞俄比亚高原。10世纪,阿克苏姆帝国覆灭。

二、抗意不彻底,埋下隐患

尽管后期埃塞俄比亚的政权经历了多次变更,但历代君主都未放弃对红海地区的统治权。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进一步沟通了亚非欧三大洲,而介于红海—印度洋之间,西北同苏伊士运河遥相呼应的埃塞俄比亚,战略地位就显得更加重要,这也是意大利觊觎此地的原因之所在。

随着欧洲殖民者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埃塞俄比亚也危在旦夕。1889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在这里分得了最后一杯羹。

意大利强迫埃塞俄比亚签署《乌西阿尔条约》,条约规定割让所有沿海地区给意大利,并承认埃国是意大利的保护国。

▲苏伊士运河开通后,红海沿岸的战略地位就更重要了

1890年,意大利将占领的沿海地区合并为统一的殖民地,命名为“厄立特里亚”,意为红海沿岸。此时,埃国所有的沿海地区已沦为了意大利殖民地,而内地依旧保持了名义的独立状态。

然而,意大利人并不满足只在沿海建立殖民地,他们的目的是控制整个埃塞俄比亚。

▲意属东非的全盛时期

1894年,不甘心受意大利摆布的埃皇—孟尼利克二世,宣布不承认不平等条约。此举正好给意大利人正当借口去侵略内陆地区。

1895年,意大利再次发动侵埃战争。意志顽强的埃塞俄比亚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打败来势汹汹的意军,给了意大利殖民者当头一棍。

▲1896年5月的阿杜瓦战役,孟尼利克领导的埃军最终战胜了意大利侵略者

取得抗意战争的胜利后,1896年10月,埃意签订了《亚的斯亚贝巴和约》(简称“和约”),战败的意大利承认埃国“独立”

表面上看,《和约》维护了埃内陆地区的独立,但却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与安宁。

首先,埃国胜利并不意味着能收回厄立特里亚,《和约》规定埃国和意属厄立特里亚边境恢复1889年的现状,意味着埃方承认了意对厄立特里亚的殖民统治。

其二,《和约》为埃厄后来的分裂埋下隐患。长久的分离造成了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关系愈加疏远。这种疏远主要表现在沿海对内陆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各个方面的不认同。

此时的内陆,尽管历经了多次改革,但是农村的农奴制依然保留了下来,生产方式落后。

沿海地区凭借着意大利带来较为先进的制度和技术,加上繁忙的航运,经济较为发达。

墨索里尼上台后,法西斯主义附身的意大利一直憧憬重建“新罗马帝国”,并希望复仇1896年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的惨败,一雪前耻。

1935年,意大利再次发动了侵埃战争。不过,这次意军的主力不是来自本土,而是来自厄立特里亚。这一次,埃国没能抵挡住意军入侵。1936年,意军占领首都,埃塞俄比亚全境沦陷。

▲意大利第二次入侵埃塞俄比亚线路图

三、说好的自治权被剥夺,矛盾激化

1941年,埃塞俄比亚在盟军的帮助下,将意大利赶出了国土,1936年流亡到英国的埃皇海尔-塞拉西归国复位。

意大利作为失败方,埃国理应可以不承认之前签订的条约,并趁机收回厄立特里亚。然而,弱国无外交,英国在东非战场击败了意大利,因此由英国负责意大利殖民地的后续工作,厄立特里亚交由英国托管。

▲非洲战场上,意军遭遇英军,意军却无心作战,刚开战就投降

这时候,埃厄关系就显得很微妙了。埃国希望重新占据厄立特里亚,拥有自己的出海口,以弥补自己在二战的损失,改变自己内陆国的困境,又可以提高自己在非洲的地位。

厄立特里亚长期受意大利影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对埃塞俄比亚不认同。又因为厄位于红海沿岸,凭借着优越的港口条件,经济发展条约比内地更为优越。因此,这些差异导致厄立特里亚自治的愿望越来越强。

由于埃皇是在盟军的帮助下实现归国复位的,因此复国后的埃塞俄比亚在政治上倒向英美。美国开始大力扶持埃国,建立军事基地,提供经济援助,希望把埃国扶持为美国在非洲的代理人。

▲美埃关系好,埃军到朝鲜半岛,帮助美国参与朝鲜战争

对于美国来说,内陆和沿海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才能发挥最大的战略价值。

为解决埃厄问题,战胜国交由联合国讨论。由于埃国在二战中的突出表现,而且加上美国强烈的意愿,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尊重了埃方意愿,将沿海和内陆组成一个国家,但考虑到厄立特里亚的特殊历史背景,联合国将厄立特里亚作为一个自治体,组成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联邦国家

在联邦体制下,厄拥有独立的议会和宪法。1952年,埃塞俄比亚联邦成立,厄立特里亚拥有了自己的自治机构。

作为二战期间非洲唯一的战胜国,民族自豪感强烈的埃塞俄比亚是不会接受联合国“如此细心”的安排的。

1962年,埃皇海尔-塞拉西操控议会,干脆就强制取消了自治权,把厄立特里亚改成了埃国的一个省。

说好的自治被取消,厄立特里亚人被海尔-塞拉西的“背信弃义”举动激怒了,开始展开了独立斗争。

▲厄立特里亚变成埃国的第14个省

针对“分裂”行径,埃政府自然不会坐视不管。无论是此前的皇帝海尔-塞拉西,还是后来推翻皇帝的门格斯图(1974年,门格斯图推翻皇帝建立了自己的政权),都选择了雷霆行动镇压厄境内的分离行为。

在埃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厄立特里亚在自知兵力不足的情况下,选择了游击战战略。厄游击队放弃城镇,在农村与埃军进行游击战。埃军尽管装备精良,却始终无法消灭游击队。

▲埃皇海尔-塞拉西

对于埃统治者门格斯图来说,20世纪80年代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期,埃政府军不仅在镇压厄“分裂势力”上陷入了困境,国内又发生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

1988年3月,埃塞俄比亚爆发了大规模内战,门格斯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局。

四、埃厄分家,双输的结局

在分裂势力和叛军(反政府军)的双重压力下,门格斯图政府于1991年倒台。内战中,反政府军和分裂势力曾结为同盟,对抗共同的敌人—门格斯图政府。

当共同的敌人垮台后,厄游击队以曾经帮助反对派推翻门格斯图为条件,换取了埃同意进行独立公投。1993年4月23日,在国际机构的监督下,参与公投的厄立特里亚人有99.83%支持独立。

1993年5月24日,厄省脱离埃国,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就这样,厄省的独立带走了埃国全部海岸线埃塞俄比亚从一个沿海国家变成了内陆国家。

▲埃国人口超过1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内陆国家,失去出海口对国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这次公投可谓是双方均未捞到好。厄立特里亚没有因独立而变得更加富裕,那里生产结构落后,即便是丰年粮食都不能完成自给,更不用说灾年。

由于长期和埃国交恶,厄失去了1亿人口的经济腹地和市场。今天,厄立特里亚的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甚至比埃国还要低,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厄省独立对埃塞俄比亚的打击也是致命的。虽然近些年埃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但失去出海口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掣肘还是显而易见的。

埃塞俄比亚与海洋经济完美错过,商业运输能力低下,经济发展困难重重,也被认为是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亚吉铁路完全由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建造

埃国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和内陆劣势,在中国的协助下,修建了直通吉布提出海口的亚吉铁路。

埃塞俄比亚近年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成为非洲联盟的总部,经济增长速度在近年来保持在10%以上,加上庞大的人口体量,被世人成为非洲的“小中国”。

亚吉铁路的修建,使厄立特里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下降。此时的厄立特里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吉布提取而代之,成为红海沿岸的重要中转站。

尽管亚吉铁路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埃的经济困境,但依然没有改变经济发展依然受制于人这一事实

▲埃塞俄比亚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但2016年人均GDP仅为700美元,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

作者:雄鹰 编辑:Thomas (唐)

—(End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