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库的意外发现,让号称“天下第一”的契丹鞍重见天日

修水库的意外发现,让号称“天下第一”的契丹鞍重见天日

兴起于松漠之间的契丹民族,是真正的马背上的民族。在北宋时期,宋辽之间有过激烈的战争,也保持过长久的和平。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双方来往都是十分密切的,相互的文化交流也颇为频繁。在北宋人眼中,来自契丹那边的好东西,除了马匹、牛羊、皮毛外,最重要的就是契丹马鞍。

北宋有位太平老人,写了一部《袖中锦》,记载各类名物、趣事,里面提到:

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皆为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能及。

也就是说,当时契丹马鞍、西夏宝剑、高丽秘色瓷,都是天下闻名的,其他地方即便仿造,也比不上人家的质量。

这就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了,在大家印象中,北宋经济发达,啥玩意儿造不出来,居然没占上一样“天下第一”!

不过想想也正常,人家契丹民族整日与马为伴,连族源传说都跟青牛白马有关,所以契丹人特别注重马,也乐于改进马具。

那么这个传说中的契丹马鞍究竟长什么样?以前,通过一些传世的辽人鞍马图,可以一窥其大略,如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东丹王出行图》,据传作者为辽代的东丹王耶律倍,图中就有许多鞍马形象。再如五代画家胡瓌的《卓歇图》,同样如此。

东丹王出行图·局部

卓歇图·局部

除了传世的画作,在一些辽代的壁画墓里,也常见鞍马图。这是因为辽代的高官贵族喜欢在墓道两侧绘制出行仪仗图,是对生前排场的再现。比如,位于河北宣化的辽代张氏家族墓里,就发现了不少的鞍马图,这些马装配全套马具,旁边还站立着各类仆人。

宣化辽墓鞍马图

可惜,这些图像资料毕竟不能替代实物,通过它们,只能观其大略,而无法了解契丹马鞍究竟妙在何处,以至于让物产丰饶的北宋都为之倾心。

然而我们知道,制作马鞍的骨架,多用木材,外面再包裹皮革或者其他织物,这些有机质材料经过上千年的岁月,很难保存至今,所以想要看到契丹马鞍实物,是非常困难的。

好在,1985年时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的一个小村庄因为修水库,有了意外发现。其实在两年前,当地因为发洪水,居然冲出来一座辽墓,考古人员对其进行了清理。两年后在水库施工过程中,又发现了两座辽代墓葬,在其中的一座里,居然真的就发现了契丹鞍!

这座墓规模较大,墓室平面呈圆形,用砖垒砌而成。里面合葬一男一女,墓主人还戴着金冠和金面具。幸好,墓葬没有被扰动,还出土了一方墓志。

通过解读墓志,考古学家发现,墓主人的身份竟然很高!是辽代陈国公主与驸马的合葬墓。陈国公主死的时候只有18岁,但是身份毕竟是皇室,所以获得了厚葬,在墓葬里也是发现了大量的珍贵随葬品。

陈国公主墓志

当然,我们要说的重点就是那件契丹鞍,其他的文物以后有机会再给大家介绍。确切说,墓里放置了两件马鞍,形制差不多,以其中一件为例。

这件契丹马鞍的骨架是木质的,外面则包括银饰片。木骨架包括两块鞍座板以及前后的鞍桥,相互之间以榫卯结构固定。其中前鞍桥直立、较小,后鞍桥大,而且倾斜,呈内凹状。这样的设计十分合理,能够像椅子背一样给人稳定的依托,又不会妨碍人在马背上做出转身或者后仰等动作。

除了马鞍本体外,还发现有附属的饰片和带具。

下图是鞍翅、后鞧以及蹀躞带。鞍翅以金片锤揲而成,表面有繁复华丽的花纹。后鞧与蹀躞带均为银质。当然,当时实用的带具应当是皮革制成的,所以这些银带具可能为模仿实物的明器。也有人认为,可能曾经在银带下面贴上皮带,亦可使用。

鞍翅

契丹人真是不嫌麻烦,在这些蹀躞带上,还连缀着整齐的小玉虎。

想要骑马的话,马镫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墓葬中还发现了银质的胸带以及通鎏金马镫,胸带上同样装饰小玉虎。

蹀躞带

胸带,马镫

另外,还发现了两块很大的银片,表面有丰富的彩绘。这是模仿垫在马鞍下面的鞯,实用的鞯一般以兽皮或者毛织物制成。

彩绘银鞯

刚好,在陈国公主墓里还绘有一幅鞍马图,拿来跟这些马具对比,居然差不多能对应上,连银带上的玉虎都画了出来!看来当时的画师也是参照实物来绘制壁画的。

陈国公主墓壁画

通过观察陈国公主墓出土的契丹马鞍,就会发现它是同时具备高度实用性与装饰性的优良马鞍,无怪乎这样的马鞍要被誉为“天下第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