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超级大国大唐有多少兵力?

古代超级大国大唐有多少兵力?

唐朝纵横历史二百九十余年,其兵力随战事而变,变化不定,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史册记载亦不够详实,很难概述全唐各个时期的兵力布置。

本文主要以唐朝贞观与开元时期的兵力作为举例。

在贞观时期,军队实行的是府兵制,什么叫府兵制呢?即在每个地方(府)召募一定数量的满20岁以上的男子服兵役,到60岁方可退役。府兵打仗时就集结在一起,和平时期就解散各自回家务农。

如果20岁参军,那么就要服40年的兵役(这也够辛苦的了),还一条规定也是比较特殊的:国家只负责武器装备供给,军粮则由府兵自备,每人每年上缴大麦九斗,米二斗,入库存储,发生战争时由朝庭统一调配。

当然,当兵也并不是没有好处,府兵家里可以免除各种赋税,这个条件在当时应该说是非常诱人的,尤其对穷苦人家。所以当时兵源较为稳定。

公元713年,服役期改为25岁~50岁,如果是连续长期作战,则服役10以上即可退伍。

《新唐书》记载:当时天下共设府634所,其中关内有261所府,府分三等:兵力1200人为上府,1000人为中府,800人为下府。这个府就相当于军队的兵营据点,设在各个州县。在大兵团作战时,各府先召集府兵,然后各府的兵力再集结到某个点,组成大军团,由朝庭委派大将军统一指挥。

根据府的数量折中估算,唐朝的总兵力约在63万人左右。

而《唐会要》记载与《新唐书》稍有出入,《唐会要》说:天下共设府633所,其中关内有361所,全国共有士兵60万,上中下府的划分与《新唐书》相同。

至于关内府的数量为何差距这么大,我认为可能是两书中所提的“关内”定义不同,一般“关内”的理解是嘉峪关以东或山海关以西的区域,而《新唐书》所提的“关内”有可能指的是陕西渭河流域一带,因此府数存在差异。

从上可以推断出,初唐的总兵力在63万左右。

军队主要分越骑兵(马上弓箭手)、武骑兵、步兵、弓箭兵、盾牌兵这几大类兵种。据《通典》记载:当时打仗一般是每2万人作为一个军团,当中就有4000骑兵(包括越骑和武骑),步兵6000人,弓箭兵4000人,后勤人员6000人。可以推算出63万当中,约有骑兵12万,步兵20万,弓箭兵12万,后勤部队16万。

那么,这些兵力是怎么布置的呢?

有超四分之一约16万的兵力布置在长安城郊,其中包括66000名骑兵。在进入长安的各个地理要塞,也各派重点把守,其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在长安右上方)有骑兵12300人,同州(今陕西大荔,在长安右上方)有骑兵9000人,华州(今陕西华山,在长安右方)有骑兵6000人,岐州(今陕西岐山,在长安左方)有骑兵6000人,绛州(今山西绛县,在长安右上方)有骑兵3600人,河南府有骑兵3000人。

其余兵力分散在各道,当时天下设十道(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自己查阅一下初唐地图。

初唐十道

另外,在长安城中还有禁军(高宗时改称羽林军)3万人,由皇帝直接统帅,这3万人是高祖留下的嫡系,是军队的精英。史书记载:当时李世民从这3万中精选100名高手作为保卫自己的特种部队,每人配备一匹战马,统一赐猛兽战袍,号飞骑,当他出游时,这100名卫士就策马跟随左右,君临天下,威风凛凛。

从中可以看出,唐朝主要兵力都集中在首都长安城。我们再了解当时唐朝的主要几个敌人:一是突厥(在内蒙、河北、辽宁一带),二是吐蕃(贵州、西藏一带),三是吐谷浑(在甘肃、青海一带),四就是高丽、新罗和百济(朝鲜半岛)。其中和突厥打的仗是最多的。

大家应该看过《薛仁贵征东》和《薛丁山征西》,初唐的敌人主要就在东边和西边。

那么,就不难看出,初唐兵力为何这么布置了,最重要当然是为了戍卫京城,其次是为了方便调动、出征。

到了玄宗时代,由于自高宗、武后时,八方太平,四夷安定,天下久不用兵,因为没仗打,国家给的待遇也低了,大家都在家种田的种田,砍柴的砍柴,报名参加府兵的人也越来越少,逃兵也越来越多了,毕竟没什么大事,官府也不太追究,府兵制也就渐渐废驰。

于是唐玄宗就废除了府兵制,实行募兵制。募兵制与府兵制有本质的区别,招募而来的士卒要长期驻守边疆,经费由国家统一拔给,不再需要自备粮食。不管有没有仗打都必须坚守岗位。

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开始在边地设节度使,到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4年),共设十个节度使,三个经略使,目的是“式遏四夷”,相当于在各个边塞要点设军事基地,屯兵把守,主要是防外患,称之为镇兵。

当时共有镇兵49万,布置在这十个节度使和三个经略使中。

镇西节度使:理安西(今陕西西安),二万四千人,马二千七百疋,衣赐六十二万疋段。

北庭节度使:理北庭都护府(今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管兵二万人,马五千疋,衣赐四十八万疋段。河西节度使:理武威郡(今甘肃武威),管兵七万三千人,马万九千四百疋,衣赐百八十万疋段。

朔方节度使:理灵武郡(今宁夏灵武),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马万四千三百疋,衣赐二百万疋段。

河东节度使:理太原府(今山西太原),管兵五万五千人,马万四千疋,衣赐百二十六万疋段,军粮五十万石。

范阳节度使:理范阳郡(今北京),管兵九万一千人,马六千五百疋,衣赐八十万疋段,军粮五十万石。

平卢节度使:理柳城郡(今辽宁平阳),管兵三万七千五百人,马五千五百疋,衣粮数失。

陇右节度使:理西平郡(今青海乐都),管兵七万五千人,马万六百疋,衣赐二百五十万疋段。

剑南节度使:理蜀郡(今四川成都),管兵三万九百人,马二千疋,衣赐八十万疋段,军粮七十万石。

岭南五府经略使:理南海郡(今广东南海),管兵万五千四百人,轻税当道自给。

又有经略守捉使三,以防海寇:长乐郡经略使、管兵千五百人。东莱郡守捉、管兵千人。东牟郡守捉,管兵千人。

刚开始节度使只管军事,到后来发展到兼管行政、财政,集大权于一身,手握重兵,雄霸一方,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名义上听从朝庭,暗地里其实是诸侯为政。当时的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二十四万,相当于大唐一半兵力,并且衣粮马匹充足,战斗力极强。唐玄宗后期生活腐化堕落,重用宦官,政治腐败,武备松弛,别说安禄山狼子野心,就算是稍为有点理想之人,也会想着造反,毕竟“窃勾者诛,窃国者侯”。

所以说,在那个时期,那种制度下,即使没有安史之乱,也会有其他之乱。平定安史之乱亦是依靠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的兵力,值得庆幸的是,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两位名将仍然忠于朝庭,否则,五代十国将会提前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