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精说 | 看完《流浪地球》,想砸车了有没有?

杠精说 | 看完《流浪地球》,想砸车了有没有?

杠花春节后第一篇“杠精说”,送给票房逼近40亿、豆瓣评分7.9的电影《流浪地球》。

电影《流浪地球》出镜率最高的,就是重型运载车了。作为专业研究重卡十三年的行业权威媒体,有些话不吐不快。

来,开杠——

都2075年了 自动驾驶还没实现?

电影《流浪地球》的故事发生在2075年春节大年初一。

那时候,最保守的汽车制造商所预测的自动驾驶时代早就应该开始并发展了。

毕竟,安全效率优先、具有固定线路优势的商用车,是自动驾驶最理想的实现者。就是现在,我国都已经给卡车自动驾驶发出不少张路测牌照。按理说,怎么都应该自动驾驶了。

但是为什么能造出聚变发动机的年代,不仅没有自动驾驶,刘启第一次驾驶还在念叨“离合挡位手脚动,脚重手轻次序清”?What?手动挡?说好的智能化、自动化趋势呢?

即便是不具备自动驾驶条件,现在已经普遍在重卡行业实现的辅助驾驶系统,最起码的紧急制动都没有吗?不管是开头还是结尾,刘启驾驶的卡车可都撞上了停在旁边的车辆。怎么回事?

这个事情应该这么理解:智能驾驶首先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支撑。

按照电影设定大灾变情况,卫星早已被推离地球的轨道,或者地球流浪的过程中被陨石给撞碎,只有国际空间站提供全球卫星通讯,难以建立稳定的数据通讯系统。而且地球地质地貌变动频繁,无法给AI提供稳定的地图数据,自然也就无法匹配车路信息。

再者说,即便Level5的自动驾驶早已实现,当全世界的技术、信息资源都需要集中在“流浪地球”计划,运输燃料的重卡被迫放弃了这项功能也是极有可能的。

至于辅助驾驶,同样需要感知环境。而零下80℃、雷达波受到冰面散射干扰的情况下,传感器恐怕难以工作。

另外,没有地球磁场的保护,宇宙射线分分钟就能让芯片出一大堆错误,车载芯片系统根本就是性能不够用。

何况这个故事里必须设定手动驾驶,才能引进人物设定推动剧情。“剧情需要”,解释了一切。

方向球比方向盘高多少级?

驾驶在那么糟糕路面,车身随着路面起伏颠簸,为什么车辆上的方向盘非要用个球体?难道不是很容易脱手吗?你咋不上天呢?

看起来很高科技的方向球,还需要原始的手脚挡位配合,操作难度简直不是一般的大。

其实影片前半段的新闻已经给出了答案:“汽车方向球技术极大减轻了驾驶重型车辆的身体负担,可以让更大年龄区间的驾驶员……”

虽然没有哪家车企采用方向球的设计,但我们从类似的轨迹球应用可以知道:它的好处是定位精准,对操作者运动幅度要求很低,可以比较轻便地实现大幅度转向,有效减轻操作者的手部劳损,所以姥爷韩子昂也能继续开重卡。

至于脱手的问题,没准有磁吸附辅助功能……

是不是内燃机?烧什么燃料?

运载车在中途曾经加注燃料,是否说明56年后的重卡,最信赖的仍然是内燃机结构?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用的什么燃料?能做到十几个小时内飙车几千公里,时速接近高铁,这种超级燃料功不可没。

以低温情况来说,现实中常见的机油、柴油的流动性都会下降,并不适合。甲烷的沸点是-161.5℃,所以LNG气体发动机仍然可以应用。可是,一次加满燃料就从杭州跑到苏拉威西,对于天然气发动机的热效率要求,肯定非常感人。

可能性很大的是用燃料电池。

到电影设定的2075年,燃料电池重卡应该技术成熟,而且它符合剧情设定,燃料(液氢),体积小、质量轻、效率高。

简而言之,《流浪地球》是一个开着重卡拯救地球的故事。可能它不会真的发生,但至少,看到那个空间宽大而功能齐全,达到宇航飞船级别的密闭性和环控温控功能的重卡驾驶室,作为业内人士,还是很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