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的生活:简化、胡化,唐朝男人们是这样穿衣戴帽的

唐朝人的生活:简化、胡化,唐朝男人们是这样穿衣戴帽的

服装是一种体现等级社会的标志性物品。在中国古代,服装作为礼法的一部分,象征着等级和权力。

唐朝是中国古代一个继往开来的鼎盛时代,在汉族传统服装的基础上融合了各种外来元素,服装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结合了大唐自身开放、自信的社会风气,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

(《客使图》唐代壁画,接待外国使节的唐朝官员,最正式的具服)

【遵循古制的祭服和朝服】

新朝新气象,从李渊开始,就以武德令的形式规定了上至皇帝、下至百官的服装样式,明确了各个级别拥有服装的套数,比如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妇之服六,又对服装的面料、颜色、形制都有详细的规定。

从服装数量上可以看出来,重男轻女,太子是当小孩子看待的还不如百官待遇高。

皇帝的十四套服装用途各不相同,祭天地是一套,娶皇后、派兵打仗等国家重大仪式是一套,讲武、出征是一套,上朝用另一套,甚至去参加葬礼也有专门的服装。

其他百官、太子的与之类似,风格一致,规格不同。

(隋唐天坛)

其中最正规的礼服是祭服,又称具服、朝服,“五品以上陪祭、朝飨、拜表大事之服也”,七品以上官员也有祭服,但比高级官员少了佩剑、玉佩和绶带。为什么叫“具”没找到出处,用途差不多的一个词是甲骑具装,大概是标准的意思。

皇帝的祭服延续了周朝的古制,上衣下裳,上衣主色调是黑色,下裳是纁(黄赤)色,面料是绫罗。衣领是直领,叫“方心曲领”,内衬半圆形硬领,显得衣服的领子很挺。整套衣服从里到外都有规定,舒适程度应该很差。

这种服装皇帝也不爱穿,于是李世民规定只有在元日和冬至的朝会、大祭祀使用,其他时候一律用常服。要是看电视剧发现唐朝皇帝祭天地时穿翻领黄袍就是硬伤,编剧或剧务历史功底不够;

官员们一般正式场合穿的服装叫公服或从省服,延续了汉朝和北周服装的特点,和祭服比较少了一些装饰,交领,也不佩剑、玉佩和绶带。

(西安大明宫冬至祭天典礼,衣服明显错了)

【日常生活和一般场合的常服】

日常生活穿的服装叫常服或者叫燕服,中晚唐之后,常服取代了公服的地位,甚至中唐文宗皇帝上朝宣布大赦改元都穿着常服。

常服主要是襕衫样式,也就是袍服,襕衫圆领右衽、左右开衩,衣袖可宽可窄。有衬里的过膝长衣叫袍,有衬里的短衣叫襦衫,无衬里的单衣叫衫。这种样式是在胡人服装的基础上改变而来,从北周、隋时开始流行,一直沿用到宋朝,包括皇帝、官员、平民都可以穿着,除了材质、颜色区别之外,样式基本相同。

官员的袍服又叫“横襕袍”,前襟下摆处有一道拼缝,叫“袍下加襕”,平民没有,是区分官员平民的主要标志之一;

(常服李世民)

从材质和颜色上看,“士服短褐,庶人以白”,官员穿绫罗绸缎,没被任命官位的新进士穿白袍,称为“白衣”;一般平民只能穿麻和兽毛编织的上衣下裤分体粗布衣服,叫“短褐”,也就是布衣,领子是圆领或交领,活动方便,制作容易。富人家庭可以在材质上有所突破,但颜色不能越制,只能是青黑、绿蓝、皂白等素色;

冬天冷了需要御寒的厚衣服,叫做“袄”,唐朝还没有棉花,所以中间加絮,类似丝绵袄。又分为长袄和短袄两种,唐朝有规定,袍袄长不可曳地二寸、袖宽不能超过一尺三寸;短袄应穿在袍衫之内。

(李杜初逢,李白辞官,杜甫无官)

【黄紫绯绿青常服】

唐朝是历史上第一个把黄色(赤黄、赭黄)明确为皇帝常服专用的朝代,原来柠檬黄还允许使用,唐高宗李治时期又有了补充规定禁止使用这种颜色,整个黄色色系彻底成为皇家专用;

大臣的常服也有颜色规定,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紫色绫罗袍服,绣有大团的盘龙、鹿、凤池、对雁、花朵图案,并佩玉带钩;

四品、五品官员,常服是绣有小团的花朵图案的深红色、浅红色绫罗,金钩腰带;

六品官员,常服是深绿色几何图纹绫,犀钩腰带,后来改为银带;

七品官员,常服是浅绿色几何图纹绫,腰带用银环扣(银銙);

(《张果老见明皇图》,身后两个绯袍两个绿袍)

八、九品官员常服是深青色、浅青色几何图纹绫,瑜石带钩腰带。唐朝中后期为了减少官员等级,八九品官员也开始着绿色常服,青色变成侍女、婢女的服色,“青衣”就是这么来的;

武官们主要是花色图纹不同,一般绣在袖子和胸背处,图案是虎、豹、鹰、狮子等飞禽走兽。

安史之乱后官衔尤其是散官开始滥授,紫袍绯袍充斥朝中,“在朝衣绿者甚少”,服色制度逐渐被破坏,黄色(除了皇室专用赭黄色之外)、紫色、绯色民间也开始普遍使用。

【鱼袋、鞋帽腰带和胡人特色】

鱼袋是唐朝高宗李治时期开始的官员配饰,最初的用途是为了证明五品以上官员身份,后来逐渐变成荣誉性代表官员品级的装饰物。武则天时期曾经改为龟袋,并扩大了应用范围,金龟婿就是起源于龟袋。后来制度逐渐完善,又改回了鱼袋,三品以上用金袋,四品用银袋,五品用铜袋;

鞋子唐时叫履,男女均有,材质分为皮革、罗帛纹锦等丝织物,以及草、藤、麻、葛等,一般鞋底较薄,方便活动但保护作用不强。新疆唐墓出土了一双麻鞋,鞋底用粗麻绳编织,鞋面是细麻绳,估计是劳动人民或者是军人的鞋子;

(新疆出土的唐代麻鞋)

唐人的帽子是包裹头发的“幞头”,所有人都可以有,不分贵贱。本名叫“折上巾”,用“三尺皂罗”就是三尺长的黑色丝织品裁上四个脚,两脚系前,两脚系后。样式多种多样,初唐时流行“平头小样巾”,武则天时流行“武家诸王样”,开元年间流行“内样巾子”或“宫样巾子”,基本上是高矮、软硬、四脚上翘或下垂不同,后世演变成乌纱帽。

皇帝唯一的特权是硬脚,中间用铁线支撑,可以上翘,但晚唐藩镇也开始用硬脚,皇帝也已经管不了了。

平民百姓的幞头两脚系于脑后,两脚系于下巴之下,方便劳动时幞头不会掉落,平时也可以系在头顶;

(唐代《马球图》,头上幞头、脚下黑靴)

(diéxiè)是唐时兴起的一种功能性腰带,来源于西域,可以悬挂各种常用物品。唐时有“蹀躞七事”之说,包括算袋(装笔砚)、佩刀、砺石、契芘真(护身符,下同)、哕厥、针筒、火石袋七件唐人出门常用的小玩意,就如我们出门之前自己念叨一下“身手钥钱”四个字一样。但开元之后蹀躞上不再挂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了,只保留了装饰作用,想来也可以理解,腰上啰里啰唆挂这么多东西,反而活动不方便;

与汉族传统服装比较,唐时服装多了很多胡人特色,比如有缺袴袍、半臂、裲裆、袴褶等服装样式。缺袴袍是唐朝男子主要服装之一,是一种左右腋下开衩的直裾长袍,利于活动,军中或平民劳动所穿;半臂是半长袖的衣服,又称“搭护”或“绰子”,是士人的普遍服装;裲裆是男女通用的背心,有夹有绵;袴褶是上衣和裤子的统称,这个裤子实际上只有两条裤腿,方便骑马。

(隋朝十三环蹀躞金玉带)

查资料的过程中,惊喜的发现唐朝即使到了末期,男人的服装还是男人的服装,并未像两晋、明末一样向女性化转变,大唐男儿挣扎到国家灭亡也并未精神沦丧。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