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4个行为正无形中伤害孩子,不想从小毁掉孩子,爸妈就快改正

你这4个行为正无形中伤害孩子,不想从小毁掉孩子,爸妈就快改正

童年时期,给我们留下主要刻录的事件有:早期分离、偏爱、被羞辱、被欺负、父母关系不好(争吵、离婚)、苛刻的父母、家庭暴力、物质匮乏(某些需求不能满足)等,这些创伤性的刻录,被内化到我们内在小孩的情感和行为模式里。

长大成人之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形,它就会被投射出来。下面这些故事,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童年的刻录,是怎样投射到亲子关系中的。不同的刻录,又会内化出怎样的内在小孩情感和行为模式,或许你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刻录关键词:早期分离

早早妈妈是 职场女强人,经常加班、出差,奶奶和爸爸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养育工作。

说实话,早早妈妈并不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妈妈,怀孕时她就读了很多育儿书,虽然一上班就给宝宝断了母乳,也从来不下厨给宝宝做饭,但是她会按照营养指南,给孩子订立菜谱,让家人去做。对于孩子的教育,她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还常常因此与奶奶发生争执。

早早1岁半的某一天晚上,妈妈回家后想哄她睡觉,可是早早不肯,一定要奶奶哄睡,妈妈也不知道怎么了,一种无名地火气蹿出来,固执地偏要让孩子跟自己睡,早早大哭,奶奶和爸爸来劝,反而让妈妈的怒气升级。

孩子跟自己的疏离让早早妈妈又伤心又自责,她辞掉了工作,决定陪伴孩子。但是,很快新的问题出现了,她发现,自己陪伴孩子的时候,特别没有耐心。照顾孩子时,没什么经验的她常常显得笨手笨脚,看到奶奶、爸爸给她收拾残局,她觉得自己像个笨蛋。有时,她觉得家里人多、乱糟糟的,心里更加烦闷。慢慢地,她开始觉得孩子占用了她所有的时间,没法去健身、美容、购物,她觉得自己的生活都被扰乱了。

一天,老同事邀她一起吃饭、K歌,离开孩子和家,回到熟悉的团队,她感觉自己又满血复活了。她觉得自己不适合全职,因为她是个事业型的女性。于是,她又重返职场,继续过去那种跟孩子聚少离多的生活,当然,也继续为陪不了孩子而自责。

背后的解读:

早早一出生就被妈妈送到姥姥家,直到6岁才回到父母身边。就是说,她的童年经历过两次早期分离,一次是离开妈妈,另一次是离开童年的主要照顾者,也是她最初的依恋对象——姥姥。早期分离会给我们带来被抛弃、不被重视、得不到认可的感觉。

● 为了获得价值感,早早妈妈学习、工作都一直拔尖,借此获得别人的认可。

● 当自己的育儿理念不被奶奶接受,当孩子不愿意让她哄睡,当爸爸帮她收拾残局的时候,早早妈妈感到自己的能力受到了质疑,自己被轻视。

● 早年自己妈妈在家庭中的缺席,被内化到了早早妈妈内在小孩的情感和行为模式里,她习惯家里没有妈妈,所以,她上班很少回家的状态,让她感觉熟悉、安全,一旦打破了这个模式,回到家里与孩子、家人朝夕相对,她就会感觉不安。

● 早期分离,让早早妈妈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爸爸妈妈才“抛弃”自己,她自责的模式从那时就开始了。

刻录关键词:家庭暴力

童童的爸爸脾气有些急,看到童童淘气,常常会忍不住发火,大吼大叫不说,有时还会动手。这天,童童又趁爸爸不注意,爬上小区的假山,一不小心绊倒了,磕了下巴,哇哇大哭。爸爸见状奔过来,看到这情形,没有上前去安慰,反而是心中怒火升腾,伸腿就踢了童童一脚,结果小家伙哭得更凶了。

事后,童童爸爸非常自责,不停地问孩子,爸爸踢疼了吗?童童的回应很漠然,这又让爸爸伤心,不知所措。

背后的解读:

童童爸爸就是从小被自己的父母打大的。家庭暴力会让我们感觉恐惧、不懂得如何表达情绪、自责,觉得自己不够好。

● 童童爸爸的父母之所以会用暴力解决问题,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用更温和的方法处理自己的愤怒情绪,因此,也就不可能教会童童爸爸如何应对愤怒,所以,童童爸爸延续了自己父母的解决方式—使用暴力。

● 童年挨打时,童童爸爸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好,这种自责在对孩子施暴后,又被投射出来。

● 打孩子是否会给孩子造成伤害分两种情况:在对孩子实施暴力时,如果父母已经带着情绪,那对孩子的伤害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有精神上的,会更为严重。另一种情况是,父母出于安危考虑,情急之下打了孩子,例如,小孩伸手去碰电插头,妈妈着急阻止,打了孩子的手,这种不会给孩子带来太多伤害。童童爸爸踢孩子的时候,已经带着情绪—你看你不听话,结果发生这种事儿!

刻录关键词:物质匮乏

心儿妈妈很喜欢给心儿买各种漂亮衣服,很多衣服来不及穿就小了。节俭的婆婆对此是有看法的,但碍于面子没直说,只是每次收拾柜子的时候,会感叹两句:“唉!衣服新新的就穿不下了,真可惜!”心儿妈妈听到,总是很不屑。虽然她喜欢给心儿买东西,但给自己买东西还是很节俭的。结婚纪念日时,心儿爸爸给心儿妈妈买了一件羊绒大衣,妈妈一方面很感动,一方面感叹太贵了,婆婆在一边听见,说:“就是,你们就是喜欢乱花钱。”这句话,突然让心儿妈妈情绪爆发,跟婆婆大吵了一架,还委屈地哭了很久。

背后的解读:

心儿妈妈的父母是非常节俭的,很少给女儿买新衣服,都是捡亲戚的旧衣服穿。童年某些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会让我们感觉自己不配拥有,但又会模仿或反叛父母节俭律己的模式。

● 在对待心儿的态度上,心儿妈妈一改父母的节俭模式,反叛地大肆为女儿花钱,其实也是一种补偿心理。

● 心儿妈妈对待自己依然是父母的模式,所以,收到羊绒大衣,既高兴又忐忑,觉得太贵,觉得自己不配拥有。但是,当婆婆指出大衣太贵的时候,触动了她内心里那个委屈的小孩——为什么我不配拥有好衣服,为什么我只能穿别人穿剩的衣服?其中隐藏着当年深深的自卑情绪,还有得不到父母宠爱的愤怒。

刻录关键词:偏爱

茵茵妈妈可以说是个完美的女人,工作出色,家里照顾得井井有条,她很会安排时间,所以事业和家庭能够兼顾。

每年的春节,茵茵的奶奶和姑姑一家都会到茵茵家来住一段时间,其间所有的家务都是茵茵妈妈一手操办,奶奶对这个儿媳妇也很满意,因为她不仅能把儿子、孙女照顾得很好,嘴还很甜,很讨老太太的欢心。

但是,茵茵妈妈内心里有点小遗憾,那就是茵茵是个女孩,而小姑生了个男孩,虽然公婆都没说什么,但茵茵妈妈总觉得心里不太舒服。

除夕的晚上,一家人围坐一起吃团圆饭,大家聊着聊着就说起了小姑家的男孩,男孩已经上小学了,学习成绩非常好,小姑说起来满脸的骄傲,茵茵奶奶更是自豪得不得了。茵茵妈妈听着觉得有点不自在。席间话锋一转,又说起了茵茵,小姑说,茵茵也很活泼聪明,将来学习成绩肯定好。奶奶却说,这孩子太活泼了,坐不住,不过,女孩无所谓,茵茵长得像妈妈,好看,这就够了。正说着,淘气的茵茵去够爸爸的杯子,一不小心碰翻了,洒了一桌子饮料……本来就心里不舒服的茵茵妈妈,抑制不住怒火,大声地指责茵

茵。看到平时温和的妈妈突然发脾气,茵茵吓坏了,大哭起来。奶奶看到孩子大节日里哭,有点不高兴,委婉地责怪了妈妈几句,茵茵妈妈终于控制不住情绪,跟着孩子一起哭了起来。

背后的解读:

茵茵妈妈有一个弟弟,在她那个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里,弟弟几乎包揽了父母全部的爱。父母偏爱兄弟姐妹,会让我们感觉被轻视、价值感低、自卑、自我批判。

● 即使我们不喜欢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也会在无意识中将他们的模式内化。所以,如果父母重男轻女,我们自己做父母之后,也会无意识地有这种倾向。茵茵妈妈就是这种情况,所以,才会对生了个女孩耿耿于怀。

● 因为父母偏爱弟弟,为了赢得父母的重视,像茵茵妈妈这样不受偏爱的子女,会想方设法博取父母的欢心,可能是学习优秀,比过弟弟;也可能是成为父母的帮手,承担家务讨得父母的喜欢。茵茵妈妈尽可能让自己完美,好在父母心里占据一席之地。这种模式在结婚后也不会改变,所以,她在婆家也会表现得尽善尽美。

● 当婆婆说女孩只要漂亮就行,重男轻女的思想触动了妈妈内心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于是,多年积压的情绪爆发了出来。但是,习惯了讨好别人的她,无法将情绪宣泄在其他成人身上,只能发泄在最柔弱的女儿身上。她知道这不对,于是自责的情绪也一起泛滥出来。

我们的情绪反应和习惯,正是内在小孩直接的表达方式。如果受到冷落,他便会一次又一次地作出反应,这种反应通常是冲动的、不成熟的,但也毫不造作。如果你也是这样,那一定要明白:你的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需要你的关注。

在抑郁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毫无希望。在焦虑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觉得厄运即将来临。在害羞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觉得自己不够优秀。在缺乏安全感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在孤独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他备受冷落,无人关心。在自大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他曾经被某个重要的人压制、批评、低估。在上瘾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他想借助自己的癖好,逃离孤独和伤痛。— 白大卫

刻录关键词:苛责的父母

晨晨所在的幼儿园下周有开放日,小朋友们要给爸爸妈妈表演一幕小话剧,晨晨扮演一只小鸟,有六句台词。这是宝宝第一次表演,晨晨妈妈非常重视,周末一起床,就开始督促晨晨背台词。晨晨一边背,妈妈一边指导,这里要这么说,那里要声音大一点。上午,晨晨表现得很好,晚上,妈妈让他复习一遍时,发现他不仅忘词儿,之前教他的语气也不记得了。妈妈要求晨晨重背,但也许是困了,晨晨总背不好。妈妈有点急躁,语气也生硬起来,晨晨又困又委屈,抽抽搭搭地哭起来,妈妈生气地离开了房间,晨晨哭着哭着睡着了。

妈妈还在生闷气,她想起老师、邻居都说晨晨太内向,想起明天晨晨表演会背不上来台词,想起其他的家长会对晨晨指指点点,会耻笑自己这个当妈妈的,就焦虑得失眠了。

背后的解读:

晨晨的姥姥姥爷都是很严厉的人,晨晨妈妈从小就在苛责的环境里长大,没有赞美,只有批评。苛责的父母,会让我们感觉没有自信、容易焦虑、喜欢自责,会用同样严苛的态度对待自己。

● 所谓苛求,是指父母期待的与我们的实际能力不相应。过分地苛责,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逐渐丧失自信。晨晨妈妈自己就是这样的,所以她对六句台词非常在意,她的自信心完全来自别人的评价。因此,想到孩子背不出台词,别的家长会笑话或给孩子负面评价,她就倍感焦虑。

● 父母苛责地对待我们,批评我们,我们就会吸收他们的行为模式,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断地批评自己。

● 同样,我们还会以苛责的方式对待孩子,于是,孩子就会重蹈覆辙,失去自信和活力。

刻录关键词:父母争吵

佳佳的父母最近总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家务事争吵,妈妈觉得爸爸不顾家,爸爸觉得妈妈太挑剔,每次吵一会儿,佳佳爸爸就会摔门出去,想要远离是非。这天家里又吵起来,爸爸正要躲出去,佳佳突然泪眼婆娑地问他:“爸爸,你不要我和妈妈了吗?”一句话让爸爸又惊讶又难过,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背后的解读:

佳佳的爸爸也有一对爱争吵的父母。父母争吵时,无论有没有把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都已经对孩子产生了不好的刻录。

● 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一切,父母婚姻状态不稳定,会令孩子没有安全感。

● 父母争吵,孩子会觉得左右为难,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对父母的爱是一样多的,让他选择站在哪一边,都会产生对另一方的内疚。

● 与妻子的争吵,触动了佳佳爸爸的内在小孩,他想要躲开这种熟悉又让人心碎的场景,但殊不知,他的行为已经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伤害。

孩子学拼音难?!“公校教研骨干”带你整体梳理拼音知识,提前打牢语文基础

搜索微信号16651450598,回复【拼音课】参加。

关注微信公众号【父母网】精选欧美顶级育儿杂志内容,每天育儿干货喂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