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凭一己之力掀起美国“文革”,却在价值被榨干后成了弃子

此人凭一己之力掀起美国“文革”,却在价值被榨干后成了弃子

1945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但战场上的胜利并不能令美国高层十分欣喜,相反,眼下发生的一些事情令权势人物们十分头疼。原来,当年1月26日,有本小杂志竟刊出了不少只有政府机密文件中才有的内容。美国政府对此大为惊骇,他们怀疑政府内部已经混入了敌人的奸细。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敌人”不再指轴心国,而是更加可怕的苏联。

事情发生后,一伙儿联邦特工突然闯入杂志社编辑部,逮捕了若干人员;6月,特工们又不请自来。这两次行动收获颇丰,调查局高调宣布:他们从编辑部里搜出至少2700页政府秘密文件,其中有504页系高度机密的。实际上,这种行为不过是美国政府在给自己遮羞。原来,所谓的“机密文件”不过是二战时一些负责同苏联、中国联络的官员自己保留的副本,其中根本就没多少正儿八经的秘密。他们只是故作玄虚地将这些内容“爆料”给杂志社,后者包装一番,用来糊弄民众,博眼球罢了。

说白了,这跟如今娱乐圈的八卦没啥区别,但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些边边角角的东西足以让蠢蠢欲动的阴谋论者激动一番;更重要的是,政府弄出了这么大的动静,不给自己找个台阶下,那才是真正尴尬的事情。正当大人物们需要一个角色来“背黑锅”时,一个完美的人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1939年,有个31岁的美国男子谎报年龄并参加了威斯康辛州第七区巡回法庭法官竞选,凭借极佳的口才获得职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威斯康辛州人民都为这名年轻的法官感到骄傲,他们将这位“该州史上最年轻法官”视为一颗即将升起的政治新星,然而民众雪亮的眼睛这一次却被灰尘沾染了:此人肚子里根本就没有多少货,全凭一张嘴。不久,诸如赌博、酗酒甚至是为纳粹党辩护等花边新闻就从年轻的法官身上不断爆出,纵使他靠着极其强悍的社交能力与三寸不烂之舌不断攀爬高位,也无法阻止自己的生涯摇摇欲坠。1949年,他被评为“全美最糟糕的参议院”,据说在当时,人们提到他的名字——约瑟夫·麦卡锡,都会发出轻蔑的嘲笑。

或许麦卡锡没多少正儿八经的本事,但他绝不是傻子;他心里清楚,如果自己不能弄一个大新闻让公众将视野从自己的“斑斑劣迹”上转移,那么他的政治生涯恐怕当真就要终结了。此时,全世界被笼罩在冷酷的铁幕之下,美国政府正被虚虚实实的“苏联间谍”阴谋论搞得焦头烂额。比起苏联间谍,政府与手握大权的国家领导人们在公众面前的形象恐怕重要得多。政府需要一个能够顶锅的人,而麦卡锡也乐意充当这个角色。这种事完全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根本不需要提前打招呼。不久,麦卡锡就放出了信号。

1950年2月9日,在伟大的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的诞辰纪念日上,麦卡锡于西弗吉尼亚州俄亥俄共和党妇女俱乐部讲话中作出一个惊人之举:他在舞台上挥舞着一张纸条,声称自己手握着205个打入美国政府的苏联间谍名字。他手中纸条上记录着其中的57个,他们或是苏联一早安插在美国政府之中,或是已被苏联策反,这些人“至今仍在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却实际上在为美国的敌人服务。

此言一出,麦卡锡一下子成为了美国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前一天,人们还在调侃“麦卡锡参议院的公文包里装着一瓶威士忌”,一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喝一杯,而几天后,他就成为了一场席卷全国的超级风暴的核心。不得不说,麦卡锡是个非常精明的投机分子:经过数年的发酵,“苏联间谍”是否存在已经弄得人心惶惶;如果将此事的美国比作一间装满干草的仓库,那么麦卡锡的言论就成了点燃它的火花。人们对真相热切的期盼给了麦卡锡极大的鼓舞,这令他挺直了腰杆。

2天后,麦卡锡居然致电给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直接要求他们对此公开表态。杜鲁门气得大骂:“我确信,威斯康星州人民极其遗憾,他们的代表竟是像你这样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

演讲当天,麦卡锡手握的纸条上究竟写了什么,这谁都无法证实了。不过显而易见的是,一击得手的他信心爆棚,甚至开始肆无忌惮。他公开指责美国政府内部正在掀起一股“通敌活动的浪潮”,这正中民众下怀。正所谓“看热闹不嫌事大”,社会开始给政府压力,要求政府给出合理的解释。在美国,虽然参议院手中也有一定权力,但我们也很难想象,一名参议院能够撬动那些位于国家权力顶端的实权人物。

1951年6月14日,麦卡锡公开指责国防部长乔治·马歇尔,理由是正是因为马歇尔从中作祟,美军才对开辟“第二战场”的行动一推再推,从而让让苏联如愿率先入主东欧。麦卡锡将之前美国民主党执政的20年称为“叛国的20年”,痛骂马歇尔为“叛徒”和“谋杀者”,甚至还专门出书大肆嘲讽。这样一位手段强硬、对美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大人物居然毫无还击之力,最终不得不迫于压力辞职。

马歇尔的下台让麦卡锡团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权势与影响力已经足够强大了,此时的他们开始试图将“麦卡锡”的影响延伸到美国的各个角落。有学者指出:若以1953年作为开端,那么至少有2000万美国人受到影响。他们的信件和通讯遭到监视与窃听,甚至连私生活都被完全剥夺。在美国“民主”的惯性政治思维的影响下,有不少人公开批评麦卡锡胡作非为,这些人被请走“喝茶”,其中的许多人从此再也没有出现,就像一个黑影消失在了黑夜的雾中一样。

除了政治,麦卡锡的调查还深深影响到了美国平民的生活。据说有个3岁小孩给一家商店拍摄模特照片,但在拿报酬时却被政府告知,要先在忠诚宣誓书上签字;几乎每个年轻人在找工作时都被要求谈他们对苏联和马列主义的看法,大学教授则必须在每堂课上大骂苏联,如果不这样做,他们极有可能会丢掉工作。这场后来被称为“麦卡锡运动”的政治运动自上而下席卷了整个国家,连国务院、国防部以及诸多重要的企业都难逃魔爪。据统计,仅1953年当年,麦卡锡团队就开展了至少600次调查。有趣的是,即便是美国总统都要老老实实地配合,这种逆来顺受实在是令人咋舌。

正所谓物极必反,重压之下的美国人民很快就认识到,麦卡锡雷声大雨点小的折腾,其实很大程度上实在赤裸裸地炫耀自己的权势,这是一种十分低劣的爆发户心态。而时任国务卿的约翰·福斯特·杜勒斯也直言不讳地对艾森豪威尔总统坦白:“许多欧洲领导人似乎认为我们正在麦卡锡的领导下走向美国式的法西斯主义。”忍无可忍的民众再也不遮遮掩掩,他们愤怒地咒骂麦卡锡是“美国的希特勒”。此时,“麦卡锡运动”已经把整个国家搅和得一团糟,国家政治、经济秩序都遭到严重破坏。美国政府终于懂得“顺应民意”,将枪口对准了麦卡锡。

1954年,在著名的“麦卡锡——美国陆军听证会”上,麦卡锡不顾出席的陆军官员对他越界行为的指控,反而以极为刻薄的语言羞辱陆军部律师约瑟夫·韦尔奇的一名年轻助手时,性情温和的韦尔奇竟对着麦卡锡痛骂:“参议员先生,你还有没有良知?难道你到最后连一点起码的良知也没有保留下来吗?”这场全美直播的听证会就像是一个信号,此后,不堪其辱的美国各界开始讨伐麦卡锡,后者从权力之巅重重跌落。当年12月1日,参议院通过了弹劾麦卡锡的决议,值得一提的是,有趣的“美国式民主”再一次得到“彰显”:人们恨不得将麦卡锡生吞活剥,高层居然仍默许他低调地进行一些重要调查。不过好景不长,仅3年后,48岁的麦卡锡就因急性肝炎逝世。

如今,不少学者喜欢将“麦卡锡运动”同中国的文革作比较,有人认为,前者分明就是一个贪恋权力的小人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整个国家都成了满足他权欲的“群众演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人改变了看法。有资料表明,在麦卡锡第一轮调查结束后,他提供的名单中,就有9名政府高官被证实有“通敌行为”。有一名支持“麦卡锡运动”的情报局官员则直言:何美国军方会花费大力气,投入巨资把超级秘密部门悄悄搬到亚利桑那州?因为多数大人物相信,原来的安全网早就被苏联间谍攻破了。“唯一的选择就是把整个设施从新泽西搬到亚利桑那,因为他们是不会公开承认麦卡锡的指控是正确的。”

资料显示,早在麦卡锡运动发起之前,美国和英国就联手制定了一个被命名为“维诺娜”的长期计划,该计划的目的就是对付无孔不入的苏联间谍。维诺娜计划的保密程度高到何种地步了呢?据说最初连美国总统都对此毫不知情。然而,对政府而言,这样的“暗箱操作”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无论多么保密,仍会有风险产生。而恰好出现的麦卡锡则成了大人物心目中完美的替代品:大人物们赋予麦卡锡巨大的权势,纵容他炫耀;后者则不遗余力地“工作”,政府不用担当任何风险,当目的达到时,只要来一手过河拆桥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