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间“青州诗扇案”全解

清朝康熙年间“青州诗扇案”全解

案发

清朝康熙年间,山东青州范小山以卖笔为生,有次他外出行商,独自在家的妻子贺氏被杀,当时正是阴雨连绵的晚上,现场找到折扇一把,上面有题诗,落款则为“王晟赠吴蜚卿”。王晟不知是何人,而吴蜚卿则是青州富户,且与范小山同里(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这吴蜚卿平日里不务正业为人放荡轻浮,所以邻里都认为他就是那晚杀人的凶手。

铸成冤案

衙门拘拿吴蜚卿审问,他坚称自己被冤枉。刑讯之下,又有明显物证在,衙门就以吴蜚卿为凶手定案。后这案子经十余位官员之手审核,定为铁案,毫无异议。吴蜚卿自认为必死无疑,就嘱咐妻子竭尽家财救助孤寡穷人。在他家门前咏诵佛号一千遍的,给棉褂;咏诵佛号一万遍给棉袄。乞丐们闻风而来,齐念佛号,声音传遍整座青州城。也因如此慷慨,家中积蓄用尽,只得靠买田维持生活,但救济仍然未断。而他自己亦自知时日无多,且还得天天受着监牢之苦,便贿赂狱吏,弄到了毒药,准备自尽而死。没想到,晚上吴蜚卿做梦,梦见一个神仙对他说:你不能死,往日你虽然凶险无比,但眼下你快要逢凶化吉了。吴蜚卿被这梦惊醒,再睡一次,又重复了一遍。于是他就打消了自尽的念头。

道台录囚

不久,祥符人周亮工为登莱青道道台,来到监狱录囚(录囚为古代一种平反冤狱,纠正错案的制度),到吴蜚卿时,周亮工就有些迟疑。便问苦主范小山:认定吴蜚卿是凶手有何证据。范小山回道:有折扇为证。周亮工仔细看了看折扇,便问范小山落款“王晟赠吴蜚卿”的王晟是谁,范小山回说不知。便又将吴蜚卿的卷宗详细看了一遍,立马便命手下将吴蜚卿脱去枷具,将他移往别处关押。范小山看此情况,于堂前力争,周道台大怒道:你是枉杀他人了结此案,还是找得真凶而甘心。范小山无言以对,在堂众人却疑周亮工这是要徇私,但都不敢多说什么。

破案经过

待周亮工思虑一番之后,拿出朱签令衙役立即拘捕州城南郭一家店肆老板,店老板被抓时惊恐万分,不知是什么事被抓。等一到衙门,周亮工便问店老板:你店里墙壁上东莞李秀的题诗,是什么时候题写的?(此处东莞为清代山东沂州府日照县东莞集,位于青沂交界处)店老板回答道:去年山东提学巡视,有两三个秀才喝醉了题写的。周亮工遂差遣衙役前往日照拘拿秀才李秀,几天后,李秀押到。一上堂周亮工便问李秀:即考上秀才,为何要杀人?

李秀惊讶磕头,直说自己冤枉,绝无此事。周亮工将扇子扔到他跟前,让李秀自己看看扇子上的诗。说道:这诗明显是你所作,为什么托名为王晟?李秀好好看了这把扇子,回道:诗的确是我所作,但字却不是我写的。周亮工大喝道:知道你诗的,还写诗于扇上的,肯定也是你朋友吧,是谁写的肯定知道吧?李秀看了会才认定这字迹是自己一个朋友:沂州王佐。于是周亮工再遣衙役将王佐拘回。王佐一押到,审讯过程如李秀一样,王佐则供出这字乃是自己表哥青州铁商张成要自己写于扇上,因是亲戚不好推辞。事情已经很清楚了,这张成便可能就是真凶,拘张成到衙,一审之下张成便如实招供。

凶案始末

原来,张成很早就垂涎范小山的妻子贺氏,想要勾引成奸。又怕勾引不成,就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便是假借吴蜚卿之名前去勾引。先是做了一把扇子(这就是案发现场写着诗落款“王晟赠吴蜚卿”的那把折扇),然后带着前往,倘若张成勾引成功,就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若不成就嫁祸给吴蜚卿。这吴蜚卿分流之名全城皆知,嫁祸给他肯定不会引起别人怀疑。

这张成乘着范小山外出经商,等到夜晚便翻墙而入。看贺氏已经睡着便悄悄过去轻薄,那成想贺氏独自一人在家,就随身带着小刀防身,在惊醒后知道张成心怀不轨,伸手抓住张成衣服,举起防身用的刀便刺。张成一激灵将刀夺下,转身便想逃走。贺氏却死命抓住张成的衣服不让他逃走,且大声喊叫。张成甚为窘迫,怕邻居赶到抓住自己,就心一横,回头将拉住自己的贺氏刺死,走前将扇子扔在现场。这就是案情始末。

翻案破案细节

后当地士绅问起周亮工如何能发现冤情并侦破此案,周亮工回道:细看案卷,贺氏被杀在四月上旬,当夜阴雨连绵,天气尚且微寒。扇子并不是当时天气所急需之物,那还有在如此仓皇紧张之时还带着扇子增加累赘的?肯定是为了嫁祸给别人。且此前我曾在南郭店肆中避雨,看见墙壁题诗与证物扇子上的诗,作诗技巧相似,用词相类。便感觉这扇子上的诗是东莞李秀所作,顺藤摸瓜,运气好抓住了真凶。

后记

周亮工,万历四十年出生(公元1612),康熙十一年去世(公元1672),字元亮,别号陶庵、减斋、缄斋、适园、栎园。崇祯十三年中进士(1640年)。明崇祯十四年(1641)周亮工为山东潍县令,崇祯十七年(1644)升浙江道试御史,后投降清廷,先后任盐法道、兵备道、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康熙元年为登莱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