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骗子,若是太笨根本行不通,看古人的计谋有多厉害

想当骗子,若是太笨根本行不通,看古人的计谋有多厉害

所谓的“三教九流”,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泛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本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按照等级的不同来审视规范道德行为,化解单一的道德规范引发的潜在社会矛盾,其实,在很多时候这个词语本无褒贬之意。

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三教九流,坑蒙拐骗偷的勾当古时而有之,仅从行骗故事来看,似乎在历史上明朝的骗子们较为“出彩”。他们不但骗术高超包罗万象,而且,从事这一行业的骗子人口众多。他们当中,既有靠此道谋生的专业人士,也有偶起歹心的业余骗徒。

冯梦龙的《智囊全集》中就记载了不少明朝时期的行骗故事,在现今的全译珍藏本中,这本书共分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共计二十八个小类是十邵从先秦到明代智慧故事集。就如在《啮耳讼师》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浙中有个年轻人非常不孝顺,七十岁的老父亲每天都被少年吆五喝六,稍有差池,就是一顿暴打,老人的牙齿都被儿子打掉了。可怜的老头拿着自己的牙齿来到官府,他的儿子十分害怕,所以,请来一名讼师替自己出主意,并且,许诺事成之后给予讼师一百两黄金的酬劳。

讼师不想接这桩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案子,坚决不肯妥协,少年无奈之下许诺讼师再加钱,最终,讼师答应下来。讼师回到家后苦苦思索,想了一整夜,这才想到一出好办法。

之后,讼师对少年说:“我已经有了主意,但是,不能对旁人讲起,所以,还请你附耳过来。”年轻人连忙将耳朵凑过去,没想到讼师一口咬下少年的一只耳朵。少年痛极大叫,讼师却说道:“你不要大呼小叫,因为,只有这个办法能够救你,但是,你这几天不要见生人,千万不能让人知道你掉了耳朵。”

等到升堂那天,少年一口咬定:是父亲咬掉了自己的耳朵,父亲的牙齿也是因为咬掉自己的耳朵而掉落的。公堂之上,少年振振有词,而主审官员又认为“耳不可自啮”,所以,断定老人的牙齿是因为咬儿子耳朵才掉落的,少年竟被无罪释放了。

更为可悲的是,老人知道这个结果后,当场喷了一口老血,气死了。

又有《假马脱缎》一节,记载了这样一个行骗故事:

江西有个马贩子叫陈庆,某天,他上街收购了一匹宝马,总共用了四十两银钱。正当陈庆牵着马回家时,一个陌生人杳然而至,始终跟随陈庆。并问陈庆:“马价如何?”陈庆如实回答道:“四十两。”那人说道:“这匹马我相中了,只是我现在手里没有现银,得回家取钱,你能不能跟我一起回家?”陈庆问道:“你家离这有多远?如果太远我就不去了。”

那人答道:“很近,就在洪武门。”不等陈庆同意,那人便骑上宝马,陈庆见谈成一桩生意心下喜悦,便乘着另一匹马跟随。

两个人走到一家布料铺子门口,陌生人下马进入店铺,将伞随手放在店边,对陈庆道:“你帮我看着马,我去去就来。”陈庆见这人又是买名马又是买布料的,想必十分有钱,便耐心等候。陌生人进入布料店后,与老板讨价还价,说:“我要买一匹绸缎。”

布店老板则说道:“你不是个识货的人,别跟我讨价还价。”那人答道:“虽说我不识货,但是,我有个识货的朋友就在门外,我拿绸缎给他看看,你稍等片刻。”为了让布店老板安心,那人还说道:“我的伙计和马都在你店门口,不会诓你。”

布店老板一看门口果然站着牵马的陈庆,便允许那人将绸缎带走。那人取了绸缎扬长而去,不知内情的陈庆和布店老板傻傻等在原处。时至正午,仍不见那人归来,陈庆觉得自己定是被那人戏弄了,骑了马便要离去。

谁知,布店老板追出来索要绸缎钱,两人面面相觑,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能报官。

府尹明察秋毫,在听了两人陈述后说道:“这人其实就是个骗子,他并不想买马,只是想骗一匹绸缎,他先找个理由买马,用陈庆作为骗布的人质,用别人的马来骗走自己的绸缎,历史上的‘假道灭虢’就是这个原理。”布店老板听后只能作罢。

还有个《私打印泥占铺盖》的行骗故事十分耐人寻味。乡里有个刁民姓尤,某天,乘船时一名船客不认识尤刁民,与旁人聊起本县刁民时,提到了尤刁民的大名。尤刁民心下记恨,便用印泥在船客铺盖的空白处扣了一处私印。

大家下船后,尤刁民一路尾随这名船客,来到府衙时将其一把抓住并将其送官。尤刁民一口咬定铺盖是自己的,铺盖的空白处还有自己的私印。船客百口莫辩,官老爷命人将船客痛打十大板,并将铺盖判给尤刁民。

两人离开府衙后,尤刁民一把将铺盖扔给船客说道:“我才不稀罕你的破烂铺盖,谁让你在船上辱我清白!这个就给你长长个记性。”船客后悔不迭。

可以说,当刁民当到这份上,尤刁民也算是一号人物了。

所谓“害人终害己”,这些伎俩虽然可以一时投机取巧,但是,终究不是光明磊落之计。这些故事虽然年代已久,但是,仍警示着我们对陌生人不能掉以轻心。人在江湖,骗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骗之心却不可无。

参考资料:

【《智囊全集》、《啮耳讼师》、《假马脱缎》、《私打印泥占铺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