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预期下,国产科幻电影的可能路径|电影新类型系列

高预期下,国产科幻电影的可能路径|电影新类型系列

关键词: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类型

撰文

EW RA|金晶 Jocelyn Jin


导读

一季度行将结束,在票房增速整体放缓的节奏下,可以看到本土电影主要的增量来自新类型的驱动。而这种新类型在一季度集中表现为科幻。

《流浪地球》的高热度引发了大众对于“科幻”这个长期在中国市场处于荒芜状态的题材的关注。它的大获成功令观众和市场十足振奋,也将大众对于科幻题材的期待推至一个新的峰值。接下来,今年还将有3部科幻作品登陆院线,其中不乏中影集团、腾讯影业、引力影视等电影公司的身影。

对国产科幻的这种关注,不仅有其商业价值空间的原因,也被寄予了电影工业水准提升的期许。且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中,发展科幻电影已不再单纯是满足国人娱乐文化需求,丰富电影类型的需要。随着国家的发展,科幻这种易于国际传播的类型题材,还被看作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展示平台。对科幻电影的探索,既是对新类型电影的开拓,亦是对国家形象的重塑与认同。

但从整体上看,国内科幻市场还处在萌芽发育阶段,需要长期的滋养和培育才能成型。

我们认为,科幻电影真正的“春天”不能仅靠单一作品实现,还需要有更多优质作品来推动。它未来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的观众和IP的养成以及更本土化的表达。相比工业水准要求高的硬科幻,具备“科幻元素”的软科幻作品或许在短期内更容易实现 “出圈”,帮助科幻群体的养成。

作为一种新类型,科幻电影在中国电影产业的征途只是刚刚起步。

下为正文。

❶ 科幻电影的发展的三位一体:文学、技术与时代


尽管科幻电影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同的标准化定义,但不可否认诞生自法国,繁荣于美国的科幻电影在如今的票房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类型电影的一种,科幻电影既有一些独特的美学特征,又时常与其他类型融合,组合成新的表现形式。比如与恐怖元素结合的《弗兰肯斯坦》(1910)、《异形》系列;与喜剧元素结合的《回到未来》系列等。可见,它的发挥空间是非常灵活和开放的。


回顾科幻电影的发展,它的诞生与世界电影史几乎是同步的,并深受文学、电影技术以及时代发展等要素的影响`。

文学是科幻电影的重要取材源头。通常认为,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1818年)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作为欧洲工业文明崛起后产生的特殊文化现象,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工业革命、二战、登月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促成了不同流派作品的诞生。比如早期的哥斯拉是原子弹的隐喻,50年代和60年代的外星人入侵题材则是对苏联的恐慌和对核战争的寓言等。

因为科幻电影中的相对“非现实性”,所以科幻电影在电影工业的探索上往往是先行的,并由此推动了特效产业的发展。不过在电影技术相对匮乏的时期,科幻电影还是主要以奇巧的情节取胜,多为低制作成本的B级片。

1975年,为了完成《星球大战4》,卢卡斯创立了特效制作公司工业光魔,真正开启了科幻电影的特效大片时代。《星球大战》的出现,不仅是对电影特效产业的颠覆,同时还开辟了科幻电影向商业大片发展的新方向。

如今的海外科幻市场,既有富含商业元素的视效科幻大片,也有《机械姬》《降临》等 “复古主义”的严肃科幻作品,还有“超级英雄”等衍生题材;类型方面,不仅有科幻电影,也有科幻电视剧、科幻漫画、科幻游戏等产品,形成了较为丰盈的科幻生态。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在输出价值观方面功不可没。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科幻文学乃至科幻电影的发展一直较为封闭。市场长期荒芜的情况下,国内的科幻小说发展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科幻电影也直到80年代才开始成型。当时出现的《珊瑚岛上的死光》《错位》等影片,虽然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产科幻电影的空白,但同时代好莱坞已经生产出了《终结者》《星球大战》等高工业水平的作品,国内则在技术、理念等方面都较为落后。科幻电视剧作品又多以少儿向、幼儿向为主,重科普色彩,中国的科幻发展与世界主流科幻基本脱节。

这也导致国内的科幻电影市场基本被好莱坞视效大片所占据。受限于影视工业的发展水平,国产科幻的发展进程缓慢,仅有一些借鉴科幻元素的作品出现,整个科幻类型并无太大起色。在产业浮躁风气的吹动下,国产科幻电影还一度成为粗制滥造的重灾区。

不过科幻文学则在互联网时代的推动下发展迅速,并诞生了诸如刘慈欣、王晋康、何宏伟等知名科幻作者,为酝酿科幻电影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015年,是中国科幻届的一次重要时刻。《三体》成为首部获雨果奖的亚洲作品,极大地鼓舞了国内发展科幻的信心。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前后立项的科幻电影项目高达80多个,仅刘慈欣就有六部作品宣布影视化。不过这并意味着国产科幻就此走上坦途,原本有望“打头阵”的《三体》接连跳票,同期立项的多个项目也大多未能成型。直到《流浪地球》上映前,国产科幻还时常被认为是一片“雷区”。

❷“科幻元年”的正向与反向影响因素

春节档两部科幻作品的良好表现为长期低迷的中国科幻电影市场注入了新希望。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还将有《上海堡垒》《拓星者》《明日战记》等科幻作品将与观众见面。从已立项的科幻电影数量来看,未来几年将会是科幻作品的一个大热期。这其中不乏几大电影公司的押注。

《流浪地球》的成功,可以说是为发展科幻电影提供了一种范式。但是这种单体项目的自我突破下,中国科幻电影的短板依旧明显。我国科幻电影发展,既有缺乏工业支撑的“先天不足”,又在观众培养、市场回报等方面受阻。

从观众养成的角度看,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科幻文学在我国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没有形成西方那样蓬勃的科幻生态,不能很好地为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创作支撑。与此同时,长期缺乏生长土壤,也造成了科幻题材在国内市场的“遇冷”局面。

而从市场回报角度来说,在国内票房收入基本依赖自有市场的前提下,高成本作品的成本回收难度较高,对于发展科幻电影的回本压力较大。

乐观的一面是,国内的科幻文学发展正在稳步推进当中。据《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在2018年科幻阅读市场中,国内科幻小说、引进作品都有升温。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王岩认为,“中国科幻阅读逆流而上,跟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有关。现在的中国杂糅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主义,曾经在西方很火爆的科幻文学,在中国仍有很强烈的大众需求。”

与此同时,近几年虽然票房增速有所放缓,国产电影在内容和题材上进行了持续的突破,票房加速向头部集中的趋势,以及观众对国产精品内容的渴求,均为诞生高预算的科幻电影奠定了基础。

且尤其值得注意的时,国产科幻发展的社会条件也在逐步具备。作为一种新类型电影的探索,科幻电影不仅具备可观的商业价值,也在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家形象方面具备战略意义。科幻电影中的世界观建构,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可以看成是对中国与全球新关系的探索。随着国家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在航天事业上的不断突破,更为发展科幻电影提供了优势条件。

国产科幻电影的可能路径

长期以来,工业水平落后被认为是发展国产科幻的首要制约条件。但是纵观西方科幻发展史,不难发现,好的特效只是发展科幻电影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国内发展科幻电影,首先要以高质量的内容作保。

相比原创科幻电影,我们认为,当前阶段科幻IP的孵化和养成值得重点关注。而科幻IP的养成又可以分成两路,一方面作为科幻电影IP重要源头的文学领域,需要有更深厚的故事沉淀;另一方面,可以基于科幻IP进行联动开发,进一步培育观看群体,降低科幻电影开发的风险。

近几年,国内虽然已经有一些优质的科幻文学作品面世,但在IP养成方面还欠缺一些长期的规划和考量,世界观的建构方面较为薄弱,科幻概念不够深入,以至于观众的代入感不强。

在美国科幻的发展史中,同样经历过一阵低质量作品泛滥的低迷期。后来,在《惊异科幻》主编约翰·坎贝尔的带领下,逐渐复苏并走向科幻小说“黄金时代”(1938 -1946),坎贝尔树立的一些科幻创作指导思想,对今天的国产创作来说,仍有一定借鉴意义,包括“写真正的科学”、“用现实手法描写超现实的题材”、“对科技和进步保持乐观态度”等。

在IP联动开发层面,相比电影制作的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漫画、电视剧、网剧等题材相对投入较小,也更利于IP价值的累积和观众的培育。以美国的科幻大IP《星际迷航》为例,自1966年开播以来,共包含13部电影,1部动画,外加6个电视剧系列,在50多年的IP培育中,“生生不息”地创造着文化意义和商业价值。


目前,国产科幻界亦可以看到这样的IP开发探索方向,比如作为“有妖气”的三大当家IP之一,科幻国漫《端脑》自2011年连载以来,已经拥有不错的粉丝基础,在IP培育的过程中,《端脑》的同名动画和网剧均已上线,同名电影也在计划当中。

此外,在科幻电影领域,尤其需要重视世界观的建构。这套“世界观”设定并非是全然符合科学逻辑的,它可能是基于现有科技水平下的合理猜想,也可能是对未来世界的浪漫想象,但它的设定总是能够“自圆其说”,服务于剧情。

细数过往成功的科幻作品,往往都会花费大量的笔墨来架构世界观。比如,《星际迷航》系列延续数十年,其庞大世界观概念中甚至包含了自创的语言体系。而在电影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国内市场中,科幻世界观的概念建构此前一直非常缺乏。

而在国产科幻的世界观建构中,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就在于,作为“舶来之花”的科幻电影,诞生于西方工业文明之下,与中国传统语境相去甚远。过去不少作品经常忽视语境和文化差异的影响,将一些西方元素无差别地植入到国产作品中,没有意识到本土化叙事的重要性,也就造成了作品的“违和感”甚至是“山寨感”。

这某种程度上也是《流浪地球》成功的原因所在:为故事找到中国美学体系、中国情感。

对于现阶段的国产科幻来说,追求全球视野还较为飘渺,也难以付诸操作。而以中国文化的视角,讲述一个符合国人情感表达的故事,或许是较为可行与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