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票房逆袭,要归功于爱情片的“哭泣”式营销

《悲伤》票房逆袭,要归功于爱情片的“哭泣”式营销

作为台湾地区2018年的票房冠军,上映之前业内对《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的预期票房是2亿左右。毕竟它是部翻拍片,也没有大咖或流量撑场。



没想到,上映首日在排片占比为11.6%的相对劣势下,《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单日票房达到1988万,超过了《绿皮书》;第二天更是力压《过春天》和《阳台上》,且以39.3%的票房占比超过《惊奇队长》,成为当日票房冠军,一举拿下1.34亿。


单日破亿对于如今内地电影市场来说很正常,但对于一部爱情片来说却并不常见。近两年单日破亿的华语爱情片也只有《前任3》、《后来的我们》、《超时空同居》几部而已,更不必说市场相对更小众的台湾片了。

截止今天下午18:00,《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实时票房已突破4.53亿,有望超越《我的少女时代》,成为在内地票房最高的台湾片。而这样优秀的票房成绩,目前看来绝大部分功劳要归功于营销。



情绪式营销总有带不完的节奏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的宣传核心点只有一个,就是“哭”,影片的宣传海报上打出的唯一观影提示是“请带足纸巾”。


该片上映之前,就在短视频平台抖音上做好了万全准备,话题“看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要带纸巾”连续两日稳居抖音热搜榜第一名,各类在影院哭泣、爱情感悟的相关视频,以及电影内容推荐视频等席卷抖音,用户刷到此类内容的概率大大提升。


上映之后,有人拍下观影结束后整排女观众暴风式哭泣的视频,直言:“看电影从来没这么哭过,整个影厅都在哭,毫不夸张。”许多影院甚至还设立了提示牌,提醒大家自备纸巾擦眼泪。


“情绪营销”本质上是我们所熟知的“情感诉求”广告营销手法的升级,相对于常规的“情感诉求”,“情绪营销”则更针对目标群体最原始、直接、冲动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情绪营销对公众形成的仪式感与情感共鸣,永远比电影内容营销来得直接,“催泪-纸巾-去电影院哭”形成一条以情绪为源头,最终促成观影消费的反应链。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只要确保内容上有足够支撑“悲伤”和“流泪”的点就够了,比如“癌症、殉情、生死恋”的狗血梗,再比如一些伪情怀、伪文艺的台词“我不喜欢永远,因为两个人其中一个人不在了,就不是永远了”,以及“孤独是一件让人悲伤的事,可更让人悲伤的事是习惯了孤独”等等。

被平淡生活磨平棱角的观众,总是很容易被这样的情绪带节奏,最终沦陷在别人的悲伤里不可自拔。


爱情片的“情绪”营销屡试不爽

小屏时代,用户有效时间趋于碎片化,注意力愈发短暂,对长视频的耐心也正在削弱。短视频降低用户观看的时间门槛,满足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资讯和社交的需求,这也是抖音能迅速成为影视营销重要阵地的原因。

从目前已产生的抖音营销捧红的爆款来看,能够引发大众情感共鸣的爱情片是最常见的题材。抖音电影营销的第一个爆点,是前年年底上映的《前任 3:再见前任》。


电影主题曲《说散就散》和插曲《体面》,成为抖音上迅速走红的BGM,许多电影散场后在影院或街头暴风式哭泣的画面,也瞬间在抖音上风行,还有片中女主吃芒果的情节,也成为了大家争相模仿的段子。

电影中的失恋情绪弥漫整个抖音的同时,《前任3》也成为了抖音红片,最终票房成绩低开高走,《前任 3》更进一步成为当时的市场爆款。

这之后的《后来的我们》在情怀的基础上,继续炒前任梗;《超时空同居》则紧抓“女神形象+土味情话”的反差萌。

然而,并不是每一部影片都能通过抖音营销成为爆款,影片自身的题材类型,是否符合抖音用户的审美情趣,是非常重要的。


与抖音用户审美不合的影片,即使做了营销也难以左右票房。比如:去年暑期档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在抖音发起“唐朝男友情话reaction”挑战,播放量达到4672.7万;同时还以明星亲身示范的方式,在抖音投放了亢龙锏独家贴纸,上线6天使用人数就已突破2.8万人。

但是用户参与度,并没有为影片市场反应带来相应成倍的助力,最终,《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的票房远不及《西虹市首富》。


可以见得,爱情片的“哭泣式”营销是目前比较常见且有效的方法,毕竟在当下,现代人的感情生活多少都会有些故事,这种悲伤引发观众共鸣的情况,也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爱情的美好不等于无病呻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的票房已算是逆袭,但营销的成功给得了利,却未必给得了名。无论是《前任3》,还是《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票房挣得再多,本质上也还是评分不及格的烂片。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改编自十年前的同名韩剧,讲述唱片制作人张哲凯(刘以豪 饰)和作词人宋媛媛(陈意涵 饰)相依为命、彼此深爱的故事。


前半部分以张哲凯视角展开,罹患绝症的他想在生命结束之前为宋媛媛找一个爱人;后半部分则以宋媛媛的视角展开,她比张哲凯还要洞悉一切,不仅早就发现张哲凯的病情,找男朋友、结婚也都是为了完成他的心愿,在他离世后,她也不再苟活于世。

放在十年前,这的确是一个虐恋情深的爱情故事,完美地演绎了狗血悲情故事的定律,但在如今鼓励女性独立、爱情多元的时代,这样一个为爱求死的故事,略显中二。有一种为了悲伤刻意制造悲剧的嫌疑,看似在赞扬爱情的伟大,实则是反映了女性的脆弱与对生命的不尊重。


《梁山伯与茱丽叶》也好,《罗密欧与朱莉亚》也罢,他们为爱殉情之所以能被讴歌,是因为他们反抗封建阶级的勇气,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自由与爱情。

但在《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中,女主作为一个健全的成年人,在知晓男主已命不久矣的时候,明明可以打破暧昧,以情侣身份陪他走过余生,却偏偏配合演戏,哭戏尽显矫情。




最后的殉情更是莫名其妙,人一生的主题并不是只有爱情,在失去所爱时难道就要放弃所有?这种极端的选择,除了感动自己,就只能骗骗观众的眼泪。

同样是男主身患癌症,英国爱情电影《遇见你之前》中女主露薏莎的选择无疑更为真实和动人,她选择陪伴,用开朗和天真纾解男主心头的阴霾,与他共渡最后的人生,同时因为他发现更自信美好的自己。


《遇见你之前》剧照


现实生活是,与其在别人虚假的爱情里哭得感天动地,不如脚踏实地经营自己平淡却真实的感情。

除了很多观众提出的有关三观的问题,台版《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在故事逻辑与思想深度上也有所缺失。同样剧情悬浮,韩版做到了逻辑顺畅、剧本精巧、人设立体、情感细腻,诗人出身的导演元泰渊,让台词和节奏都有一丝悲凉,浑然天成。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韩版剧照


而台版更像是满地鸡毛堆积成的闹剧,现实意义与思想价值基本都可以忽略,刻意营造的欢快基调,更使得影片尴尬。台版哪怕做到了让观众在电影院中铆足劲哭100分钟,也无法让他们在走出电影院后多思考1分钟。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韩版评分7.7,台版只有5.0,恐怕是营销再怎么成功,也无法扭转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