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马同食一槽”之梦背后惊心动魄的政治角逐

“三马同食一槽”之梦背后惊心动魄的政治角逐

——读小说谈谋略之十四

曹操多疑,晚年担虑的事多,想得也多了,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也多了,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里见三匹马同在一个槽里食用草料,照理说,每一匹马都有自己的槽,为何三匹马会同食一个槽里的草料呢?醒来以后,多疑的曹操很疑惑,沉思了一会儿,他让人传来司马懿,严肃而深沉地问司马懿“三马同食一槽”之梦是何意?司马懿一听,吓得心惊胆,他心里清楚,自己与两个儿子皆同朝为官,而曹氏掌握着最高权力,这不就意味着“三马同食一槽(曹)”吗?司马懿强让自己冷静下来,脑筋急忙一转,装着淡定地对曹操解释说:丞相所梦的“三马”,该是指西凉的太守马腾家族,丞相对马腾、马超和马岱要小心。司马懿随机应变地说出这一番话显得非常聪明,当时马腾镇守着西凉,所统领的军队主要是骑兵,而骑兵所用的马匹皆是汗血宝马,作战能力很强,且马腾家族镇守的边疆区域广阔,将来对曹操是个威胁。曹操后来真的想办法对付马腾了。当然,曹操是何等人?他是很善于识人的魏王,是极有谋略的军事统帅,他会对也属“三马”的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没有任何怀疑吗?

曹操剧照

在中国古代政治舞台上,尔虚我诈的争斗,惊心动魄的角逐,明枪暗箭的较量,皆是非常惊险非常可怕的。历朝历代,有过不少权臣篹位的政治事件,夺位的枭雄不乏其人,而篡位的方式各种各样,夺位的阴谋也各不相同,但其最终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抢天下,取代旧主登基成为新帝王,以掌控专制皇权,君临天下。例如王莽依靠外戚势力登上权力顶峰,最后篡汉自立为帝;武则天长期手握实权,后来变李唐王朝为大周天下;赵匡胤利用手中兵权,于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等等。而在三国时期,曹氏家族和司马氏家族的政治较量,是汉末三国那一个混乱局势中最为耐人寻味的政治事件。

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三国那个时期,有两个极为相似的政治事件,曹氏家族夺取汉家天下,而司马氏家族却以极为相似的方式夺取曹魏天下,曹氏从汉末刘氏手里抢来了皇位,而司马氏却从大魏曹氏手里抢来了皇位,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竟是如此相似,历史过程所展现出来的大事件,真是太神奇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争,乱局中,曹操抓住机会,将汉献帝和百官迁至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曹操于官渡之战击败袁绍,扫除群雄,统一北方,此时,天子就在曹操的掌控之中,曹操已管辖着大半个中国,汉朝皇帝已经名存实亡,此时,曹操不能说没有篡位之心,仅就他所掌握的权力,仅靠他所掌控的军队和管辖的版图,他想要篡帝位而立自为新帝,是不难办到的,但是,曹操视野宽阔,胸有韬略,他始终没有迈出篡位的一步,在当时形势下,曹操心中有数,他知道皇帝的宝座虽然是可以坐的,但是,当时他不坐比坐更好。就当时的局势看,如果曹操改朝换代,自己从魏王变成了“魏帝”,那么,天下有不少想称帝的诸侯,便会效仿他,一个个也效仿着称帝,如此一来,纷争的局面就更复杂了,而统一天下难度就更大了。曹操曾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曹操在世时,选择了只当魏王,不当“魏帝”,他可以威风凛凛地“狭天子以令诸侯”,但从来不以自己名义“下旨”,他这样做是非常睿智的,权力最大的他,树立了榜样,他不当皇帝,其他群雄谁也别想当皇帝。当然,曹操选择了曹丕而不是曹植当接班人,却是很有计划地埋下了伏笔,也深知只有曹丕,才可能继承他的事业,才能完成他在世时不便完成的政治使命,即顺利地改朝换代。曹丕当然知道其父的意图,所以,曹操一死,曹丕便迫不及待地要汉献帝行禅让之礼了。

曹丕剧照

历史事件的相似之处有时让人惊讶,与曹操、曹丕抢夺汉家天下极为相似的是司马氏家族抢夺了曹魏天下,与曹操相比,司马懿在争夺政权时所表现的行动,比曹操当时的行动更低调,司马懿的“隐忍”在历史上出了名的,他将自己的野心和策略隐藏得很深。当然,司马懿和曹操有一个同样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两个都有雄才大略,也皆能深谋远虑,司马懿深知曹操胸有韬略且心狠手辣,曹操在世时,司马懿尽力蕴藏,表现得非常低调,韬光养晦,不敢露丝毫狰狞,把狐狸尾巴夹得紧紧的,但是,曹操岂能是那么容易瞒过去的,他对司马懿一直是保持警惕的,曹操对有智谋的人是不会不防备的,对杨修那样的人,曹操都一直存有戒心,何况是司马懿。曹操睡梦中出现“三马同食一槽”的景象,其实即是曹操心里担忧、警惕的心理反应。或许,曹操已经隐隐约约感到将来曹魏政权存在危险或与司马氏有关,司马懿并不是省事的主,他对曹魏政权是一个巨大威胁,可是,曹操没有想到,“三马”最后果真“食槽(曹)”了。

那么,司马懿是如何从“隐忍”对献谋献策,再到夺取兵权,最后夺取曹魏政权的呢?

其一,曹操在世时,司马懿行韬晦之计,极力隐忍

司马仲达是原京兆尹司马防之次子,生于公元179年,比曹操小20多岁,比曹丕大8岁。《晋书》中有关于司马懿的描述:“少有奇节,聪朗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之心”。当时人传言,南郡太守杨俊识人极准,当他见到司马懿时,便知其胸怀大志,判定他是“非常之器”。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爱才的曹操闻知司马懿是俊才,便派人请司马懿入朝为官。司马懿知道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的事,他在内心对曹操有抵触的,因为司马懿毕竟是熟读儒家经典长大的,多少有维护“正统”的观念,所以,司马懿心里一直“不欲屈节曹氏”。曹营的使者来请司马懿时,司马懿假称患风瘫病,拒绝入朝为官。曹操怀疑司马懿称病,便派人于夜里去暗访,而司马懿也了解曹操,猜测曹操会会派人来探察,于是,他装着卧床不起,像是真病了,探察的人回去报告,曹操暂时信以为真。值得注意的是,司马懿尚未出山,便能骗过了足智多谋的曹孟德,足见司马懿并非等闲之辈。

司马懿剧照

当然,司马懿最后未能拒绝曹操的“好意”,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罢旧汉朝“三公”,废了原司马、司徒、司空,自立为丞相,独揽朝中大权。他大肆网罗人才,此时,丞相府中精英荟萃,有崔琰、毛玠任丞相府左右总管,司马朗为主簿,而司马懿也被硬“请”来任文学掾。司马懿这回拧不过曹操,真的入朝为官了。文学掾的职责是负责管理学校,教授弟子,也兼管教化、礼仪之事。而司马懿任职之后,一方面看准时机,为曹操、曹丕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尽量保持低调,从来都不张扬。曹操知晓司马懿很有谋略,便让他伴随曹丕左右,协助曹丕处理政事,司马懿虽然低调,但因为他很有智谋,出谋划策皆见成效,于是,官升得很快,从黄门侍郎、议郎到丞相东曹属,再到丞相府主簿。此时,他辅助的主人就不限于曹丕了,当曹操外出征战时司马懿也常跟随左右,为曹操献奇谋出良策。

比如,刘备入川占领益州不久,立足未稳,而此时刘蜀集团又与东吴孙权为争夺荆州而激烈对峙着,此时曹操打败张鲁占领了汉中,汉中乃进入益州的咽喉之地,司马懿历来很善于乘人之危而出击,他立即建议曹操夺取益州,他对曹操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克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时也。”这是非常毒辣的计策,如果此计策实施,刘备刚占领的益州就危矣。刘备很幸运,当时曹操并未采纳司马懿的奇计,刘备逃过一劫。后来,曹操想起此事,后悔不已。

又如,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水淹于禁七军,许都危急,曹操筹划着迁都以避其锋芒,而司马懿和蒋济急忙站出来劝阻,在司马懿看来,迁都将让蜀军看出曹军的虚弱,魏军将陷入被动,而且,将引起淮水、汉水一带民心不稳,与其迁都,不如利用吴蜀矛盾,乘关羽得胜之时,孙权担心之势,派人劝孙权出兵袭击关羽后方,此举定能解襄樊之围。这一回,曹操接受了他们的计策。孙权可能真的是担忧关羽进攻江东,所以,他派大将吕蒙西袭公安、江陵,而吴、蜀的矛盾正是曹操所希望的。关羽同时与魏、吴两军开战,陷入两面受敌困境,最后败走麦城,曹魏的襄樊之围也随之而解。

司马懿屡次为曹操献奇计出妙策,助曹操征战成功,曹操是聪明人,他当然会对司马懿产生警惕之心。作为知人善任的军事统帅和胸有韬略的政治家,曹操司马懿不可能不仔细琢磨,即便司马懿隐藏得再妙,他胸怀大志、腹藏韬略是瞒不过曹操的,曹操一方面很欣赏司马懿的才学智谋,另一方面却对司马懿心存戒意。曹操心里很清楚,他在世时,司马懿会出谋划策,但不敢有僭越之举,但如果将来他不在了,司马懿将成为极其危险的人物,所以,曹操对他的继位者曹丕非常慎重地吩咐过,务必提防司马懿。据《晋书·宣帝纪》记载:“魏武(曹操)察帝(司马懿)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其二,曹丕继位后,司马懿继续装低调,迷惑曹丕

睿智的曹操对曹丕有过严肃的提醒,而曹丕也是奸诈阴毒的政治行家,不可能对司马懿不存警惕之心,但因他与司马懿关系太好了,便渐渐放松警惕。曹操看出司马懿有“雄豪志”“非人臣”,而且有“狼顾”之相,走路向后望,头动而身不动,这是镇静、阴险的表现,是非同寻常的。曹操梦见“三马同食一槽”,提醒曹丕一定有警惕司马懿,这是关系到“曹”会不会被“三马”所食的天大的事。可是,曹操看到了危险,而曹丕也有所觉察,但司马懿运气好,而且也棋高一着,他没有能瞒过曹操,但却比曹操长寿;他虽也被曹丕怀疑,但却能用韬晦之计巧妙伪装自己,在曹丕面前,装得异常低调,勤勉处事,谦虚恭敬,曹丕渐渐地也就对司马懿放心了,不再怀疑了。

在曹氏创造魏国大业的历史上,阴狠狡诘的曹子桓没有能识破司马懿的狼子野心,把阴谋家当成了师友,这对于曹氏来说,是最大的政治灾难,是魏晋时曹氏演绎巨大悲剧的开始。

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在三国历史上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就在这一年的3月15日,一代政治枭雄曹孟德死于洛阳,曹丕继位为魏王,接任汉丞相之职。而到了这一年的十月,曹操没有做的事曹丕明目张胆地做了,他彻底揭开了伪装,不再遮盖称帝的野心。曹操在世时,只为王不为帝,而曹丕则不为王只为帝了。他唆使群臣威逼汉献帝行禅让之礼,本来就是傀儡的汉献帝毫无抵抗之力,万般无奈地丢掉了汉家天下,让曹丕正式登上皇位,曹丕如愿以偿地登基称帝,是为魏文帝。

曹丕登基后,意得志满,不但完全忘了曹操在世时提示他警惕司马懿的事,而且还很有善心地回报司马懿,先后任命司马懿为尚书、督军、御史中丞、侍中、尚书右仆射,在魏文帝的新朝中,司马懿稳居权臣高位。黄初五年(公元224年),司马懿获得了更为关键的权力。魏文帝曹丕亲征吴国,需有大臣留守许昌,司马懿被委任为抚军大将军、假节,加给事中,录尚书事,统领曹魏军队的精锐,留守曹魏的根据地许昌。曹丕这一次对司马懿的任命,是曹丕一生中最致命的失策,也是曹氏家族的大灾难,或许可以说,曹丕这一次为曹魏政权培养了掘墓人。

其三,曹睿继位后,司马懿伺机掌兵权,掌控朝政

曹丕让司马懿掌曹军精锐部队,镇守许昌,这等于是把曹氏家族的大本营根据地让给司马懿来守护,这等同于是让猫来看护鲤鱼。魏文帝黄初七年(公元226年)6月29日,魏文帝去世,临终前,曹丕委托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与中军大将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共同辅助继位的魏明帝曹睿,这是曹丕又一次更严重失策。掌兵权,镇守过许昌,如今又成了托孤大臣,曹操如果泉下有知,一定会被曹丕对司马懿的放松警惕气得再死一次。更可怕的是,曹氏的不肖子孙,继续再犯着致命的错误,曹睿即位之后,依然对司马懿深信不疑,仍然对他委以重任,曹睿封司马懿为舞阳侯。不久,司马懿奉命率兵于襄阳战败东吴左将军诸葛瑾,继续升官,升任为骠骑将军。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曹睿诏司马懿率其所部屯守宛城(今河南南阳),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这就更可怕了,荆、豫两州是魏国的腹地,腹地的军事被司马懿掌控着,司马懿成了掌握兵权和实权的一方统帅。如果说曹丕埋下了断送曹魏政治基业的种子,那么,曹睿却对种子进行浇水施肥,政坛大枭雄曹操所创立的曹魏大业,败亡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过了不久,司马懿又遇到了一个好机会,新城郡太守孟达筹划叛魏降蜀,孟达的反水计划已经开始实施,可是,秘密却泄露了,司马懿得到密报,便雷厉风行地采取应对措施,他明暗手法兼使,明里他写信给孟达,采用迷惑手段,稳住孟达;暗里却迅速率军秘密潜进,昼夜兼行,仅用八日时间即达上庸城下,于新城郡治所威逼孟达,十六日很快就灭了孟达。灭孟达在军事上对司马懿来说是一轻而易举的事,但是,在政治方面,却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这是因为,司马懿昼夜兼行快速率军奔至上庸城如此大型的军事行动,是在没有上奏魏明帝曹睿的状态下采取的,没有御批,司马懿以平叛孟达反叛需兵贵神速为由,率兵远奔,虽看似情势所需,而实际上,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正是通过此次军事行动,蓄意对曹睿进行投石问路,他想测试一下,年轻的魏明帝是否对他有所提防。测试的结果让司马懿非常满意,曹睿不仅一点也没有对司马懿进行怀疑,而且还对他进行嘉奖,曹睿继续委以司马懿重任。

情势一直在朝司马懿期望的方向发展,太和三年(公元229年),蜀丞相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出兵攻魏,占据武都、阴平二郡,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魏明帝曹睿决定兴师伐蜀,这一回,司马懿又得到来了一个好机会,曹睿晋升司马懿为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司马懿掌握了非常重要的兵权。后来的一段时间内,蜀国丞相诸葛亮与吴国联盟,不断出兵攻魏,对魏国西部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曹睿令司马懿驻扎长安,统领关陇诸军,以对抗诸葛亮率领的蜀国军队,魏国西部有了比较安全的局面,而司马懿抵抗蜀军有大功,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司马懿被任命为太尉,执掌魏国全国的兵权,至此,曹操对司马懿提防的临终遗言,经过了曹丕的大意,曹睿的愚钝,已经被忘得一干二净了,维护曹魏政权的军队完全掌控在司马懿手里,东汉末年刘氏王朝的悲剧眼看就要在曹魏时代由曹氏家族的子孙来演了。

其四,曹芳继位后,司马懿暂失兵权,装病骗曹爽

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1月,三十六岁的魏明帝病死于洛阳,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受遗诏辅佐8岁的少帝曹芳。曹爽执掌朝政之后,采纳了身边谋士的计谋,积极谋划着夺取司马懿的兵权,想让曹氏能全权执掌朝政和兵权。这次曹爽算是于是聪明了一回,他对魏少帝曹芳陈明了夺回兵权的利害关系,曹芳虽年少,但也明白曹爽毕竟是曹氏家族中人,比起司马懿要更亲近,更可信,于是,魏少帝听从曹爽的建议,对司马懿明升暗降,下诏升司马懿为太傅,使其揽尚书台大权,但让司马懿让出了掌兵的权力。当然,对于曹爽夺兵权的把戏,司马懿心知肚明,他表面上让出了兵权,但作为阴险毒辣的政坛老手,他岂能就此罢休!

曹爽志得意满,顺利替代司马懿执掌全国兵权,可是,曹爽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属于是平庸之辈,他根本就不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的对手。平庸的曹爽听从了一帮自作聪明的谋士们的计策,正始八年(公元247年),曹爽采纳了他身边的谋士何晏、邓飏、丁谧的建议,让魏太后迁于永宁宫,曹爽直接把魏少帝控制在手中,曹爽本事不大,但他却迫切想独揽朝纲,连控制魏少帝的办法都用上了。

当时的局势确实对司马懿有些不利,司马懿决定暂时避其锋芒,他再一次使出他的制胜法宝——“隐忍”,他声称染上重病,卧床不起,不问朝政。当然,这是司马懿的障眼法,在暗地里,司马懿正在筹划和逐步实施着他的阴毒计划,他决定除去曹爽兄弟,夺回兵权。

曹爽掌握兵权,控制皇帝,独掌朝纲,正是得意洋洋的时候,此时,他身边几个谋士算比较警惕,劝曹爽不要轻视卧病在家的司马懿,公元248年,曹爽的心腹李胜将出任荆州刺史,有谋士向曹爽建议,让李胜借辞行到司马懿家去探察其病情。司马懿是何等人物,当然知道李胜假辞行的真意,他假装病危,令两婢扶侍着,身上衣服凌乱,食粥时粥流胸前,气喘吁吁,连言语都说不清了。李胜将见到的状况报告给曹爽,曹爽信以为真,以为司马懿将死,由此他彻底放松对司马懿的警惕。

最后,魏帝、曹爽出城谒帝陵,司马懿乘机夺兵权搞政变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按惯例,曹爽和他的两位执掌兵权的兄弟跟随魏少帝出城去谒明帝高平陵,城内由没有掌兵权的曹氏家族的人留守,这一回,愚蠢的曹爽这一次的愚蠢之举让他后悔终生。司马懿大喜,见极为难得的机会来了,他当机立断,迅速采取行动。第一步,他领着亲信进入永宁宫,威迫魏太后下诏除去曹爽兄弟的兵权,以“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威权”等罪名,废黜曹爽兄弟的职权;第二步,他让亲信部下、原军中的将领立即夺取兵营的控制权;第三步,他派朝中使者到城外,对曹爽传信说,只是想要回兵权,没有他意。愚蠢而又软弱的曹爽对司马懿的话竟然信以为真,和魏少帝一起,回到了城中的曹府。此时,曹爽兄弟已尽在司马懿的掌控之中,已是砧板上的鱼肉。本来,少帝与他在城外,曾有谋士建议曹爽拥着皇帝,向各地下旨,揭露司马懿谋反,诏令天下兵马杀司马懿以救驾,可是曹爽就是不听,他一直相信司马懿只要兵权,不会对他下手的。事实上,在曹爽的党羽被司马懿一网打尽之后,曹爽三兄弟及全家,被司马懿杀了个精光。屠刀在手,事关家族生死,司马懿是不会手软的。从此,魏国的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懿之手,就像当年曹氏彻底地控制了刘汉的朝政一样,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也彻底地控制了曹魏的朝政。

司马昭剧照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八月,司马懿死了,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继续执掌朝政。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大儿子,他沉毅善谋,擅长用兵,嘉平六年(公元254年)九月,中书令李丰和国舅光禄大夫张缉等密谋以夏侯玄取代司马氏执政,可是,政变被司马师平息了,李丰、张缉、夏侯玄等人被诛其三族,司马师并逼曹芳废张后,之后,又逼太后废掉曹芳,立十四岁的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次年,属拥曹派的镇东将军毋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矫太后令移檄郡国,一起起兵讨伐司马师,司马师令其弟司马昭镇守洛阳,司马师吸取了曹爽三兄弟一起出城而被夺兵权的教训,留下了司马昭守洛阳,而他亲统十万大军讨伐叛军,毋丘俭战死,文钦被迫逃奔吴国。后来,司马师返回许昌时病危,司马昭急从洛阳至许昌,司马师病死,魏帝令司马昭留镇许昌,但是,司马昭不按旨意办,他采纳部属傅嘏、钟会的计策,擅自率军至洛阳,威逼曹髦,在强权面前,曹髦无可奈何地将封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辅政,并于甘露元年(公元256年),加封他为大都督,尊其奏事不名。此时,魏国征东将军诸葛诞看不惯司马昭独断朝纲,他联络东吴,举兵反司马昭,司马昭挟魏帝、太后领兵东征打败了叛军,尽诛诸葛诞三族。在政治军事上,司马昭可谓是得到司马懿真传,阴毒老到,杀伐果断,残忍无比,东征时他挟皇帝、太后同行,避免朝中生变,他父亲铲除曹爽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曹爽缺少了司马昭正样的政治谋略。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司马昭进位相国,封晋公,加九锡,这当然还是满足不了司马昭的野心。此时,权势熏天的司马昭授意他的亲信贾充等,谋划禅代行动,其实,篡位早就是司马昭的政治目标了,这就是一直流传下来的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对司马昭篡位也心中有数,密令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出外,想内应外合对之进行讨伐,王沈、王业立即向司马昭报告,当曹髦率殿中宿卫等进攻相国府时,被贾充部将成济所杀。事后,为平息众怒,司马昭杀了成济,但是保了贾充,因朝野议论太大,司马昭不敢公然篡位,他将篡位的计划分两步走。

第一步,他迎立十四岁的常道乡公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兵十八万,令钟会、诸葛绪、邓艾兵分三路进攻蜀国。十一月,邓艾率军通过小路进军至雒县(今四川广汉西北),刘禅投降,蜀亡。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司马昭被进封为晋王,而其子司马炎被封为副相国,晋世子。

第二步,司马昭积极谋划着称帝阴谋,计划在一步步实施,可是,上苍不容逆臣,司马昭八月病死了,司马炎继位为相国、晋王,十二月,他仿效汉魏故事,逼曹奂禅位,改国号为晋,成为晋朝第一位皇帝。由司马懿长久经营谋划,经司马师、司马昭的运作、拓展,到司马炎这里,终于如愿以偿地登基称帝了,司马氏如愿地实现了取代曹氏夺得皇位的政治野心。

司马氏与曹氏政治角逐的重要启示

司马氏取代曹氏占有天下,与曹氏取代刘汉夺取天下是何等相似,而这一过程演绎着多少惊险、曲折、残酷、奸诈和无情的政坛角逐故事,这在三国时期的故事中,或许是最为耐人寻味的,也是最引人深思的:首先,司马懿的超强“隐忍”,是以退为进的绝妙政治高招,他麻痹了曹操,骗过了曹丕,愚弄了曹睿,欺瞒了曹爽,最终掌控了曹魏的全部兵权,这是对曹氏家族的致命一击,当司马懿任太尉,控兵权,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其实已经分晓;其次,曹丕的大意,曹睿的愚钝,曹爽的无能,彻底断送了曹魏政权,他们都没有能认识到,对于阴谋家,一点也不能轻视,不能放松警惕,丝毫也不能忽略其掌控兵权的野心,当阴谋家掌控了兵权,抢夺天下也就势在必然,曹氏的失败,其实自曹丕时就开始了,后面只是让事件扩大而已;再次,司马懿“隐身”装病,示软弱以应对刚强,以退为进,这是非常毒辣的阴招,而当他有了机会,便当机立断,雷厉风行,这果敢迅猛的作风,让他彻底获得了先机,最终取得胜利,相比之下,曹爽软弱愚蠢,遇事犹豫不决,天真地轻信阴谋家,有优势(掌控着天子)有机会(能假曹睿之名号令天下)却不敢行动,最后失去所有权力,被满门抄斩。最后,在激烈竞争的时代,角逐和争斗是异常残酷,异常无情的,阴谋家为了达到最终目的,是任何伪装都会做,任何手段都敢使,任何毒招都使得出来的,政治斗争的焦点是兵权之争,孙子说:“兵者國之大器,存亡之事,命在於將也。先王之所重,故置將不可不審察也。”从曹丕到曹睿再到曹芳、曹爽,兵权一步步在丧失,最后,全被司马氏掌控了,兵权一丢,政权自然也就易主了,曹氏能不丢政权吗?毛泽东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军权是政权的护发神器,司马懿深知其中的真谛,而曹睿、曹芳却稀里糊涂地没有能明白这一层道理,而且,曹操的子孙们没有能从他那里学到夺取刘汉政权的成功经验,反而让自己的政权被司马氏取代了,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三国之末,政归司马氏,这或许是对曹氏抢夺刘氏政权的一种报应,而那一段历史的政治博弈,永远是值得后人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