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轶事:过去农村的“幽默故事”

乡村轶事:过去农村的“幽默故事”

“小广播”是在黄土坑边住老杨太太的外号。叫她老杨太太,其实也不太准确。那个年代的人显老,吃、穿都不好,天天干农活,风吹雨淋日头晒,又没有条件进行皮肤护理,加上结婚早,四十多岁就满脸皱纹,孙儿孙女一大帮,在年轻人眼里就是老太太。

老杨太太嘴好说,是村里有名的义务信息员,谁家的事,她都知道,村东头有个黄土坑,就是她新闻发布会地点,因为这里春夏秋都是人们聚堆、脱坯,拉土的地方。大家给她起个外号叫“小广播”。

“大喇叭”是我们村大队长。姓郭,是地地道道的大老粗干部。大字不识一萝筐,就是坚持原则。他长的很随便,脑袋该长头发的地方不长,腮帮子不该长毛的地方却是郁郁葱葱。别看人长的不怎么地,媳妇却特别漂亮。村里老人说他老婆是土改斗地主那阵子,他打地主积极,把一个老地主打告饶了,哀求地对他说,把我小姨子给你当老婆吧。他一分钱没有花,娶上一个白白胖胖的俊媳妇。以后,他一直当大队长。由于他经常在村里大喇叭里讲话,大家都叫他“大喇叭”。

“小广播”老杨太太,是“黄土坑”的常客。一个是她家离“黄土坑”近,方便。另一个是可以让人听她讲自己掌握的信息。特别是夏天,天火辣辣的热,“黄土坑”有几棵大榆树,又高又大,是纳凉的好地方。她叨着自卷“喇叭筒”烟,往大树下一坐,脱坯或者拉土的人就围过来,听她讲最近南北屯和本屯的新闻。“小广播”演讲,人越多讲的越来劲。

——讲老赵家儿子说媳妇,说老梁家猪下崽子。

——讲昨天晚上,谭二木匠喝多了,上人家老马家小媳妇炕。

——说陈大姑娘结婚不让老爷们碰。讲谁家两口子晚上“音乐”好听了。别看她没有文化,讲话嘴特别“溜”,不管什么人都能被她吸引住。她到“黄土坑”来,大家少干不少活。靠这张嘴,她当过村妇女主任,与郭“大喇叭”共过事。这一段光荣历史她也没少“白话”。她最善长讲男女之间私生活的事,那时候农村太封闭,太封建,所以大人小孩都愿意听。特别是大队领导绯闻,她传的神乎其神,好像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一样。

文化大革命刚开始的时候,“大喇叭”还是“不倒翁”。是村里最有影响的人物,说话好使。群众运动,村民说揪谁,就给谁戴上纸帽子游街。“小广播”老杨太太嘴好说,好传瞎话,得罪不少人。有人写出来大字报要揪斗她,说她和现在大队领导“大喇叭”有“事”。纸帽子都做好了,“破鞋”也准备好了,就等明天开批斗会游街。“小广播”这下子可闹死心,坐不稳,站不安的。她怎么广播自己,说自己清白也说不明白了。她又到“黄土坑”来了,准备当着众人面表白一下自己。快吃晚饭的时候,电线杆上大喇叭响了,先是乐曲,过了一会儿,郭“大喇叭”开始讲话。他一搭音,大家都知道是他,他有点口吃,再加上没有文化,说话前言不搭后语。

郭“大喇叭”开始说:“刚才,我….我….听王二楞说了,明天…..要开批斗会,批判谁…谁….,就是“黄土坑”坑边住的“小广播”…….. “小广播”…….”

“小广播”老杨太太一听顿时傻了眼。

电线杆上大喇叭又继续说:“小广播”嘛…….这个女…人,我了解….. 了解…..,土改时候,是咱们村….的最打眼的姑娘…..姑娘…..。那个时候,我是…..民兵连….长,她是妇女主任……我们在一起干过…..”

大喇叭说到这里,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没有声了。

“小广播”老杨太太指着喇叭:“你说啊?……你说啊?……”她急得直跺脚。

“…..工作”过了一分多钟的时侯,大喇叭响了,“工作…..”两个字才出来。

“对于“小广播”…..这个人,我….最了….解了,我知道……她的底,她也知道…..我的根….。我们在生产队的更房里还脱过…….. ”

“大喇叭”又卡壳了,没有声音了。“小广播”可气蒙了,骂开了:“我跟你干过什么,我和你脱过……?我上大队非挠死你不可。“小广播”刚要走,广播又响了:…..脱过玉米粒子……..

“小广播”这个骂啊:你他妈的“大喇叭”,你这说话比我生孩子都费劲啊。你颠三倒四,没事也让人弄出事来。

郭“大喇叭”最后说:“…….所以嘛,你们斗“小广播”,我不同意。人家…..清清…白白….的。我是代表大队…....说的。”

“大喇叭”救了“小广播”,成为了一段茶余饭后的佳话。

“小广播”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自言自语:你啊,就这一句还是人话。

从此以后,“小广播”就很少广播了。“大喇叭”由于工作上不胜任也被免了职。

改革开放春风也吹绿农村的大地。我再一次回村之后,郭“大喇叭”当上了豆腐匠,自己卖豆腐了。

“小广播”老杨太太又开始在“黄土坑”广播。虽然她声音有些苍老,大家还是愿意听她“白话”。她也很少讲东家长,西家短。“白话”的是各家各户勤劳致富的事。

时代在变,我们的人也在变,这就是我的乡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