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墨菲法则重看清朝第五大奇案

用墨菲法则重看清朝第五大奇案

嘉庆十三年秋,黄河决口。淮安一带受灾严重,于是朝廷下诏赈灾。历朝历代,赈灾都是朝廷的大事,也是腐败窝案的高发地。历代的赈灾钱粮,少有能发到灾民手里的,绝大部分在出京城时就被拦腰砍了一刀,各级地方官层层发放,层层克扣,真正到灾民手里的粮食没有几粒。因此古代每次大灾,往往伴有大动乱。饥民造反的事层出不穷,比如著名的朱重八。所以朝廷对赈灾其实是很看重的,贪污赈灾钱粮的官员抓住之后一律严惩不贷。嘉庆的老爸乾隆年间,甘肃省爆发了著名的冒赈案,全省官员都染指了赈灾钱粮,气得乾隆皇帝把甘肃大大小小的官员来了个一勺烩:总督勒尔谨赐令自尽;两任布政使王亶望和王廷赞;兰州知府蒋全迪;以及侵贪赈银千两以上的官员程栋、陈严祖等56名贪官全部正法。免死发遣46人,革职、杖流、病故、畏罪自杀数十人。手段不可谓不重。

乾隆

不过若是觉得这就能震慑住贪官污吏,就太天真了。时光荏苒,岁月穿梭。乾隆皇帝作古十年了,现在黄河决口,自然要赈灾。有赈灾就有贪污,江苏山阳县领到赈灾款项九万多两,知县王伸汉自己就贪污了两万五千两。王伸汉不是第一个贪污赈灾款项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甚至不是这次贪污案中贪污最多的一个。王伸汉为什么敢贪,因为历代贪墨赈灾款的官员千千万,真正被揪出来的少之又少。前面说了,历代赈灾钱粮,少有真正发到灾民手里的,帝国上下对赈灾款的分配已经形成了一个很清晰的潜规则,每个级别的官员该分多少是有定数的。只要按着规矩来,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都发财。从规则上以及常理认知上来说,赈灾款是不可以贪墨的。如果被抓到,人头落地是免不了的。王伸汉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但是王伸汉,以及各级的官员,依旧对赈灾款伸出了脏手。这种明知故犯的侥幸心理,我称之为安全带心理。

清代灾民

所谓安全带心理,是我本人独家杜撰,只不过为叙述方便,无任何权威性。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词。

国内有一个十分特色的发明,叫安全带卡扣。由于很多人不愿意系安全带,又不想听到车内警报声滴滴响,就用安全带卡扣插上去,欺骗车辆。为了避免被交警抓到,更有人脑洞大开制作个假安全带挂在肩膀上。在自欺欺人这一点上,很多人的脑子是很聪明的。我一直比较好奇,买安全带卡扣需要资金成本,制作假安全带在资金成本之外另需要时间成本。无论哪一条,都不如真的系上安全带来的方便快捷,为什么很多人就是不愿意系安全带呢?其实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公众心理学题目。

害人无数的安全带卡扣,希望你车上没有

我开车时,安全带是必须要系的。同时也会提醒副驾驶的人系上安全带,但是得到的回应往往只有两种:一是“没事儿,你开慢点儿就行了”;二是“没事儿,这里没警察”,当我我硬要他系上安全带,不然不开车时,得到的回应往往是“你事儿真多”。当我坐别人的车习惯性的系上安全带时,也会往往得到两种回应:一是“你这么怕死?没事我开车稳”,二是“不用系,没人查”。总而言之,在某种价值观里,系安全带是给警察系的,系安全带代表你开车水平不行,系安全带不吉利。每个人都觉得,只要我开车开的稳,就不会出车祸。安全带就是多余的。这种心理我称之为安全带心理。指明知道不系安全带违规,但是我就是不想遵守规矩,同时又有一种莫名的自信觉得我违规了但是肯定不会出事。虽然每天有那么多出车祸的人,但是那个人肯定不是我。

王伸汉就是这种心理,那么多人都在贪,我只不过是随大流贪墨了我“应得”的一部分。大家都没事,我怎么可能有事呢?虽然之前抓过几个倒霉蛋,但是贪墨被抓的概率实在太低。与低概率的反腐想必,眼前的银子才是真正实惠的东西。

天下粮仓中赈灾现场

但是王伸汉比较倒霉,因为还有个名词叫墨菲法则。

1949年,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上尉工程师小墨菲(Edward Murphy Jr.)和他的上司斯塔普(John Paul Stapp)少校,在一次火箭减速超重试验中,因仪器失灵发生了事故。墨菲发现,测量仪表被一个技术人员装反了。由此,他得的教训是: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在事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斯塔普将其称为“墨菲法则”,并以极为简洁的方式作了重新表述:凡事可能出岔子,就一定会出岔子。墨菲法则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揭示的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及自然现象。它的极端表述是: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坏。值得一提的是,就是斯塔普本人依据墨菲法则,发起汽车座位安全带运动,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墨菲法则

王伸汉就是遇到了墨菲法则。

朝廷也知道赈灾钱粮被贪墨那是常事,没被贪污才不正常。因此在发放赈灾款时,按照惯例会另有官员下来视察赈灾情况。分到山阳县视察的官员是新科进士李毓昌。李毓昌到山阳县后,王伸汉就拍自己的常随,也就是秘书包祥与李毓昌的秘书李祥进行接触。大佬们是不能直接接触的,有什么事要小弟先出来探探风口,也好讨价还价。王伸汉敢贪污,但是不敢独吞。按照常例,地方官贪墨的银两要吐出来一部分孝敬给来视察的监督官,具体怎么分配就看双方怎么谈的了。李祥告诉包祥,李毓昌到达山阳之后,在各乡村巡视了,发现灾情十分严重。而且调集户册查对后,发觉贪污的情况十分严重。正打算写公文上报呢。李祥的意思很明白,我这里有证据,能收拾你们。看你们上道不上道了。王伸汉自然很上道,开出了一万两的价钱。就是愿意给李毓昌一万两银子作为孝敬,您老高抬贵手,大家一起发财。

李毓昌画像

根据往常的规律,这时候李毓昌应该讨价还价,把价格抬到一万五甚至两万两也是常事。因为地方官一直处于贪污利益链的最底层,层层上供才是规矩。不料李毓昌是新科进士,就是大家口中的新瓜蛋子,心中还有为民做主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一口回绝了王伸汉的价码。这样一来,不仅王伸汉这个小团体的人觉得匪夷所思,连李毓昌自己的秘书李祥都骂他是个书呆子。放着白花花的银子不挣,自己这个秘书还有什么奔头。包祥跟李祥是一路人,很谈得来。于是包祥重金收买李祥,让李祥把李毓昌掌握的清册偷出来一把火烧了。没了账本做证据,这贪污案也就不了了之。不料李毓昌警惕性很高,李祥一直没能得手。

眼看李毓昌要启程复命了,王伸汉气的牙根痒痒,老子给你钱你都不收,这么不懂规矩,就别怪老子心狠手辣了。于是王伸汉许诺给李祥更高的加码,让李祥做了李毓昌。死人是不会说话的。李祥和另外两个长随一合计,跟着李毓昌也发不了财,没什么奔头。干脆就拿李毓昌发财得了。于是李祥和另外两个长随一起在茶水中投毒,又用绳子勒死了李毓昌,伪造了一个上吊自杀的现场。

根据李毓昌事件改编的电视剧

督察官员被自杀,也并不是小事,历朝历代的官员自杀都大有文章。但是王伸汉是懂规矩的,先出了两千两银子找淮安知府王彀活动,王彀拟公文呈上,布政使和按察使都接受了自杀的说法。最后公文由两江总督铁保点头认可,就此万事大吉。

死因定性后就要善后,王伸汉先通知李毓昌家属来领尸体,又把李祥推荐给常州通判做了随从,另外两个长随也推荐了出去,并重金酬谢。说实话,王伸汉作为古人,还是比较没经验的。派三班衙役把尸体夺过来一把火烧了才算彻底干净。实际上,依据王伸汉的心理,贪污赈灾款项是常事,就好像不系安全带是常事。把不予合作的官员给做掉也是应有之义,就好像系安全带才是另类。因为贪污被抓的概率实在太低了,甚至远低于没系安全带被撞死的概率。

但是根据墨菲法则,无论一件事的概率有多小,只要这个概率存在,这件事就会发生。王伸汉比较倒霉,墨菲法则一百多年后才被发现,没能根据墨菲法则去消灭一切翻案的隐患,只好做了墨菲法则的牺牲品。

李毓昌的灵柩到了家,李毓昌的妻子在遗物中发现了一份文稿,上面写着“山阳知县冒赈,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上负天子”等话语,又在遗物中发现了一件血衣。于是疑心大起,便请族叔李泰清主持开馆验尸,发现了中毒的真相。随后李泰清便代李毓昌的妻子进京向都察院喊冤。清代不允许女性出面告状,但是可以请男性亲属代为告状,称之为抱告。王伸汉仅仅贪污了两万五千两白银,上下打点只打点到两江总督这一级别。没舍得花钱把都察院也打点一下,都察院按照程序奏呈皇帝。嘉庆皇帝在和珅的阴影下做了四年的儿皇帝,对贪官一向是比较痛恨的,当即下旨让军机处彻查,很快就破了案。与乾隆朝的甘肃冒赈案相比,嘉庆朝这次冒赈案好歹还冒出来一个清官。嘉庆皇帝亲自批示,将谋害李毓昌的贪官、刁吏、包括王伸汉、王毂、包祥、李祥、顾祥、马连升等人一律处死,革职流放了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日章,还惩处了其他涉案的官吏和9名查赈大员。李毓昌冤案终得昭雪。嘉庆皇帝还亲自写诗褒扬李毓昌的清廉,鉴于李毓昌死时无子,就特旨把李毓昌的侄子李希佐过继过来当儿子,并赏了李希佐一个举人的功名。

嘉庆皇帝

嘉庆很希望借此褒扬清官,震慑贪官,未免太天真了。乾隆皇帝把甘肃省大大小小官员一勺烩,都没能稍稍扼制一下贪腐的现状,嘉庆这才杀了几个人。究其原因,也无他。只不过贪腐好像不系安全带,虽然不对却成了默认的潜规则,不正常的东西变成了正常。而贪腐被抓的概率甚至要靠墨菲法则帮忙,大清朝日薄西山,也是应有之义。人生两大事,套好安全带,带好安全套,不要成为墨菲法则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