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鹰无敌——纪念英雄鱼雷艇艇长张逸民

海鹰无敌——纪念英雄鱼雷艇艇长张逸民

在人民海军建军70周年纪念来临之际,谨以此方式纪念人民海军优秀的鱼雷艇指挥员张逸民同志。

123B/K型鱼雷艇

张逸民在123B型鱼雷艇上开始其鱼雷艇艇长生涯

该型艇西方统称为P-4型鱼雷艇,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发、装备的高速鱼雷艇,采用滑行艇型,铝合金艇体,具体分为安装有平面搜索雷达的123K型,和无雷达的123Б型。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海军第7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中华人民共和国近海防御形势吃紧,为了尽快加强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战斗力量,开始向苏联购买包括鱼雷快艇在内的海军技术装备,该型艇即在这一背景下购得。张逸民在123B型鱼雷艇上开始其鱼雷艇艇长生涯。

排 水 量:20.74吨(123Б),21吨(123K)

主 尺 度:19.5米×3.7米×1米(长、宽、吃水)

动 力:2座M50柴油机,2400马力

航 速:42节(最大)

续 航 力:400海里/13节

武 备:450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12.7毫米双联装机枪2座(123Б),450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14.5毫米双联装机枪×1(123K)

1958年8月24日,东海舰队鱼雷艇快艇一大队的“123K”和“123Б”鱼雷艇“184”“175”“103”“180”“105”“178”在福建金门外海对台湾地区海军舰群发起突击,击沉了LST“台生”轮,击伤“中海”舰。这是张逸民所参加的第一次战斗(作为“184”艇艇长参战),取得参与击沉敌舰一艘,击伤一艘的战果。

1955年1月10日,张逸民指挥只有一条鱼雷的“102”艇单艇独雷在暗夜中攻击了台湾地区海军“洞庭”(“灵江”)舰,将其击沉,史称“积谷山东北海战”。

1958年9月1日,鱼雷快艇一大队所属的“174”和“180”艇随大队主力在金门以南海域突击了向金门岛运送补给的台湾地区海军船队,重创了“沱江”号炮艇(最终因伤势过重报废),但两艇遭到“维源”舰的反击炮火重创,最终双双战沉。坐镇“174”艇指挥的张逸民落水后集合幸存官兵躲过台湾地区海军军舰的搜捕,最终结伴泅渡回基地,中途全部被炮艇救起,其事迹成为电影《海鹰》的故事原型。

6602型鱼雷艇

张逸民在6602型艇上圆满的给自己的鱼雷艇生涯画上句号

本型鱼雷艇是中国根据和苏联签订的《六四协定》引进生产的苏联183K型鱼雷艇,为滑行艇型,木壳艇体,西方称为P-6型鱼雷艇,由苏联提供全套设计资料和部分零件,并派出专家指导建造,中国代号“6602”型。1955年起分别由芜湖造船厂和广州造船厂建造,总计约建成63艘。1965年11月14日,海军东海舰队鱼雷快艇6支队31大队所属的本型鱼雷艇在福建崇武以东海面出击,在张逸民的指挥下击沉了台湾地区海军的“临淮”号扫雷舰,取得了本型鱼雷艇历史上的重要战绩。

排 水 量:67.5吨

主 尺 度:25.05米×6.06米×1.37米(长、宽、吃水)

动 力:4座M50Ф1柴油机,4800马力

航 速:43节

武 备: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具,苏制2M3型25毫米双联装机关炮2座。

张逸民同志鱼雷艇指挥员生涯中总共参与击沉台湾地区海军军舰三艘:

“台生”号运输舰

张逸民的第一个集体战果“台生”舰

“台生”舰属美制“LST”型坦克登陆舰,二战后作为剩余物资由中国民营的民生公司购买当做货轮使用,改名“定远”,1949年被裹挟到台,改名“台生”,五十年代中期被台地区海军强行征用为运输舰使用,1958年金门炮战期间前往金门为守军运送补给物资,1958年8月24日傍晚该舰停泊在料罗湾时受到东海舰队鱼雷艇快艇一大队的“123K”和“123Б”鱼雷艇“184”“175”“103”“180”“105”“178”发起的突击,19时25分被命中两条鱼雷,当即爆炸沉没。

排 水 量:4080吨(满载)

主 尺 度:99.97米×15.24米×4.2米(全长、最大宽、吃水)

动 力:2座GM12-567A型柴油机,双轴推进,1700马力

航 速:11节

“灵江”号巡逻舰

张逸民的第一个个人战果“洞庭”/“灵江”舰

“灵江”舰原为美制“PGM9”型摩托化巡逻炮舰“PGM13”号,1947年12月8日根据中美两国在南京签订的军舰转让协议在菲律宾苏比克海军基地被移交给中国海军,改名“洞庭”,1948年8月28日本舰被“永明”舰拖离苏比克,9月5日抵达左营基地,1950年7月1日正式成军,编入第二舰队,派往浙江沿海执行骚扰任务,1954年更名“灵江”,编入大陈特种任务舰队,在大陈岛海域附近活动,1955年1月10日,该舰和“瓯江”舰在一江山岛海域巡逻时遭到解放军东海舰队鱼雷艇快艇一大队的攻击,被张逸民指挥的只剩一条可用鱼雷的“102”艇射出的这枚鱼雷命中舰艏,后又被四艘炮艇的攻击,于1月11日凌晨2时27分在格屿东南4海里处沉没,1955年12月6日除籍。

排 水 量:450吨(满载)

主 尺 度:53米×7米×3.3米(长、宽、吃水)

动 力:2座通用公司GM16-268A型柴油机,双轴推进,3600马力

航 速:19节

续 航 力:3000海里/10节

武 备:美制MK-22型76毫米舰炮1门,MK-3型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1门,20毫米厄立肯机关炮6门,12.7毫米机枪4挺。

“临淮”号扫雷舰

张逸民的最后一个战果“永昌”/“临淮”舰

“临淮”舰原为美制“AM”型扫雷舰“AM287”号,1947年12月8日根据中美两国在南京签订的军舰转让协议在菲律宾苏比克海军基地被移交给中国海军,改名“永昌”,1948年6月30日被拖航到左营,1950年6月16日成军,隶属第三舰队,一直在福建、浙江沿海活动,和解放军舰艇多有交火,1955年改列巡防舰队,1965年改名“浮图”,但旋即又改名“临淮”,11月13日夜该舰与“山海”舰在福建乌坵海域被解放军东海舰队鱼雷快艇6支队31大队所属的“6602”型(P6)鱼雷艇攻击,被“145”艇发射的一枚鱼雷命中尾部,舰尾下沉、丧失动力,又被护卫艇第29大队“588”、“589”两艘“62”型护卫艇补充攻击,最终沉没于乌丘以南15.5海里处(本次海战史称“崇武以东海战”),同行的同级舰“山海”号被重创后逃跑。

排 水 量:945吨

主 尺 度:56.24米×10.08米×2.74米(长、宽、吃水)

动 力:2座库伯-贝西默GSB-8型柴油机,双轴推进,1710马力

航 速:14.7节

续 航 力:3700海里/8节

武 备:美制MK-22型76毫米舰炮1门,MK-1型40毫米双联装博福斯机关炮1座,20毫米厄立肯机关炮6门,反潜刺猬炮1座,深弹发射炮2座,深弹投放轨2条。

重创一艘:

“中海”号坦克登陆舰

张逸民参与重创的“中海”舰

“中海”舰原为美制“LST”型坦克登陆舰“LST-755”号,1944年5月20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美洲桥梁公司开工,7月11日下水,7月26日竣工,1946年5月29日在青岛被移交给中国海军,1949年该舰负责撤运海军军官学校师生前往台湾,1950年6月1日该舰定舷号201,编入登陆舰队,1958年8月24日该舰在金门料罗湾锚地停泊时遇到解放军鱼雷艇队突袭,舰尾被“105”和“108”艇命中1枚鱼雷(总共发射4枚),当即被重创,但该舰的反击火力也命中了撤退中的“175”艇,至该艇最终沉没。

排 水 量:4080吨(满载)

主 尺 度:99.97米×15.24米×4.2米(全长、最大宽、吃水)

动 力:2座GM12-567A型柴油机,双轴推进,1700马力

航 速:11节

武 备:40毫米博福斯MK-1 型双联装机关炮2座,40毫米博福斯MK-3型机关炮4门,20毫米厄立肯机关炮12门。

附录:“海鹰”"海鹰",你在哪里__原海军舟山基地政委张逸民魂归大海

“泰山,泰山,我是海鹰。”这是电影《海鹰》中的一句台词,曾在一代人中广为流传,影响甚远。《海鹰》的主人公原型就是有“海上爆破手”之称的张逸民。

参加解放一江山岛、“八·二四”海战、崇武以东海战等多次战斗,单艇独雷击沉国民党海军“洞庭”号炮舰,6次海战击沉3条军舰、重创1条……张逸民立下了赫赫战功。

2016年3月17日上午,一代“海鹰”张逸民在舟山医院病逝,魂归大海。他践行了几十年前的诺言:献海岛,埋舟山。

3月21日下午,张逸民的女儿张帆、儿子张玉森接受了采访,向记者叙述一代海军英雄的神勇故事。

遵循祖训,投身革命

张逸民,1929年出生于哈尔滨市宾县宾安镇。因为家里从事皮货生意,家境较为富裕,所以身为长子的张逸民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曾就读于伪宾县国民高等学校(现宾县一中)。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内有国民党一次次借机挑起内战,外有日军侵华。正在读书的张逸民决定放弃学业参军。但这个“军”不是当时势力较为强大的国军,而是共产党的部队。

“这和我们家‘敬岳飞、不敬关羽’的祖训有关。因为岳飞打的是外族人,而关羽打的是自己人。”张帆说,她父亲之所以会参加共产党,主要原因是看不惯国民党挑起内战。

1945年,张逸民参加了县委工作组,次年就读于东北军政大学。原本以为毕业后能到前线抗敌,但是几个月后,他无意中得知军政大学主要培养翻译员及前往苏联的留学生,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学业,进入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他随军一路从黑龙江南下,先后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直至解放海南。

张玉森曾听父亲说过,“海南岛解放后,本来要一鼓作气解放台湾岛,结果朝鲜战争爆发了。当时,美国总统公然宣布第七舰队进入台湾,任务就是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那时我刚刚20多岁,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心里就想我要当海军,要学会打仗这一套,到太平洋和美国人较量较量。”

怀着这个梦想,1950年,张逸民从陆军转到海军。当时,学校给了他两个方向:一是毕业后到护卫舰上,另一个是到鱼雷快艇上。得知鱼雷快艇是“哪里有战斗就调往哪里”时,张逸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鱼雷快艇,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编入东海舰队,成为人民海军第一代鱼雷快艇艇长。

单艇独雷,击沉“洞庭”号

说起“海鹰”张逸民,不得不提的是他单艇独雷击沉敌舰“洞庭”号(史称“积谷山东北海战”),创下世界海战史上近战夜战纪录的神勇之举。

1955年1月10日,在大陈岛海域,张逸民奉命与其他三艘鱼雷快艇一起攻击敌方驱逐舰“太湖”号。可因为故障,张逸民所在的102艇只发射了一枚鱼雷。回到指挥部后,经鱼雷员检查,发现一切正常,他提起的心总算放下了。

很快,张逸民迎来了第二次出击的机会:国民党“洞庭”号驶入大陈岛海域。“只要是我这条鱼雷还能用,就说明我张逸民还没有倒下,我还有一战的可能,就是死也要把敌人打掉。”

单艇独雷想要击沉敌舰,又是夜战,难度极大。当时正值寒潮期,大陈海域风急浪大,甲板上结的冰就有5毫米厚。“我还特意围了一个围巾,当时还想围巾能有点作用,别让海水打到脖子影响战斗,结果没起什么作用,反而变成一个大冰疙瘩,挂在脖子前。”在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鱼雷快艇艇长沉浮记》纪录片中,张逸民回忆,102艇只剩下右雷,艇身向右倾斜近45°,且机器都是向右转动,再加上敌人所处位置是东南方向,正对风浪,弄不好就要艇翻人亡。

怎么办?102艇舱面人员集体商议,趁还没有发现敌人的时候,大家都到艇的左边保持平衡。于是5条大汉在左边靠近发射管的位置一字排开,虽然不能完全让艇身恢复原位,但也起了很大作用。

当晚,月光皎洁,张逸民很快发现了目标,而敌人并未察觉他们在靠近。张逸民使用的是前苏联制造的45-36k型鱼雷,一般情况下,前苏联教官要求我军必须在距离敌舰1500米的距离处发射鱼雷。但事实上,为了提高这唯一一枚鱼雷的命中率,张逸民沉住气,在距离敌舰200米时才命令发射。

很快,鱼雷击中敌舰并立刻爆炸。“首先是一道白光,之后变成了红色,很快又升起了巨大的水柱,落下后紧接着一种发黑的红色扩散开来。”张逸民在纪录片中回忆,船上所有的玻璃都碎了,舱面上的5个人霎时失聪,机舱人员还大声向他报告己方中弹。事实上,这是因为102艇和“洞庭”号的距离过近,巨大的声浪造成的错觉。

这是在所有鱼雷战中交战双方距离最近的一次战斗。可以说,张逸民是冒着与敌舰同归于尽的危险而发起的攻击。102艇胜利返航后,专家告诉张逸民,再向前20米,他们绝无生还的可能。

宁可牺牲,不做俘虏

1958年,“八·二三金门炮击战”后,张逸民在金门海域率领鱼雷快艇与国民党军舰连打了两仗,第一仗打得非常漂亮,击沉和重创了两艘敌方大型坦克登陆舰“台生”“中海”号,但第二仗打得较为艰难。

当时,情况非常危急,子弹擦着张逸民的眉梢而过,他所在的指挥艇也被击中,他与战友相继落水,在波涛中漂浮着。海水又咸又冷,海浪极大,伤口火辣辣地疼,体能下降很快。还有海鸥袭扰,人在刺骨的海水中支撑不了多久。我军与敌方都展开了搜救行动。如果被敌方率先找到,必将被用于攻心战,对我军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张逸民做好准备,一旦被敌人发现,宁可解开救生衣,打死两个敌人后自杀,也绝不做俘虏。

这是一个拯救大兵的惊险故事。解放军前线指挥所派出8架飞机掩护7艘护卫舰开展搜寻工作,同时动员沿海各县400余艘渔船进行搜寻。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彭德清下令,花再大的代价,也要把张逸民救回来。

张逸民在海里漂浮许久,曾两度遇上敌方炮舰,两度与战友一起脱下救生衣,幸而都只是虚惊一场。最后,不知道在海里呆了多久,我军高速快艇终于成功救起了他们。那时候,张逸民的意识已经模糊,用他的话来形容就是“都没有活着的感觉了”。

195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张逸民为原型,以积谷山东北海战和“八·二四”海战为原型,拍摄了电影《海鹰》,塑造了“泰山,泰山,我是海鹰”的海军英雄形象,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崇武以东海战,受周恩来总理接见

被敌舰击中成了张逸民心头的痛,他卧薪尝胆七年之久,终于有了复仇的机会。

1965年11月13日,张逸民所在的东海鱼雷快艇部队忽然接到上级下达的作战任务,传达的敌情是国民党有两艘大型炮舰“永昌”号和“永泰”号,从澎湖列岛马公港离开码头,前往位于崇武北侧的乌丘屿补充给养并运送钢材水泥。上级命令东海舰队鱼雷快艇第31大队6艘鱼雷快艇,与护卫艇第31大队108吨级护卫舰2艘、75吨级4艘、护卫艇第29大队的4艘护卫艇一举将其击沉。

接到作战命令后,参战部队立即进行了战斗部署和战斗动员,张逸民争取到了战斗主动权。随即,6艘鱼雷快艇穿过十八列岛礁区隐蔽前行,并停在距敌50海里的地方,卡住乌丘屿的入口处,等待进攻的机会。

大战一触即发,这时周恩来总理给部队发来电报,要求发挥夜战优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力争全歼来犯之敌。所有参战人员受到极大鼓舞纷纷表示,将英勇作战,绝不辜负总理的期望。

敌我双方刚接近,六艘护卫艇上的炮火一起向敌舰猛烈开火,敌舰立即还击。我方指挥艇的指挥塔被敌舰炮弹击中,桅杆当场爆炸,护卫艇第31大队多人牺牲,编队指挥员魏垣武等人负伤昏迷。

虽然相距较远,但张逸民仍敏锐地察觉到事情有变,赶紧下令加速钳制敌人。魏垣武醒来后,发射信号弹命令鱼雷快艇攻击。张逸民随即命令两艇火速攻击,但均未成功。

不久后,张逸民又与指挥部失去了联系。眼看敌舰就要进入乌丘屿,张逸民一咬牙,命令剩下的四艇同时出击,在敌舰“永昌”号两侧形成夹击之势,围而攻之。但由于敌舰机动性极强,吃水浅,规避灵活,四艇耐心地与敌人周旋,在敌人鼻子底下三进三出,才最终占领有利地形。双方僵持40多分钟后,敌舰终于露出破绽,张逸民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一举击沉了“永昌”号。

此刻正是11月14日0:31,在崇武古镇东南海域,我军护卫舰与鱼雷快艇成功伏击了由台湾驶向乌丘屿的敌舰编队,史称“崇武以东海战”。战后,作战人员受到周恩来总理和罗瑞卿总参谋长的亲切接见,张逸民就海战经过向总理作了汇报,总理频频点头,连说“打得好”“打得好”!

崇武以东海战后,蒋介石对反攻大陆逐渐死心,台湾海峡从此没有了战事。

英雄魂归大海,留下60万字回忆录

张逸民与舟山渊源颇深。

1969年1月,张逸民任海军舟山基地政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与司令员李静一起,把一个派性严重、问题很多的党委领导班子整顿成了团结战斗的集体。当时,《解放军报》在头版以近整版的篇幅宣扬了他们的经验,成为全军正军级班子建设的一个优秀典型。

在部队战备建设中,张逸民常常下部队到现场调查、解决问题。大到观通站、岸炮阵地,小到灯塔甚至只有二、三个人的观潮站,但凡有部队驻守的海岛,都留下了张逸民的足迹。“那时,我爸爸一年365天,有300天都在外面。不是忙着解决基层存在的用水、补给、看病、干部生活困难等问题,就是组织捕捞队实现创业创收。”张帆回忆。

1970年,海军开始航空母舰筹建计划,张逸民奉命在舟山寻找航空母舰停泊港。找到最佳航空母舰停泊港后,张逸民给海军领导写了一封信:“我还是希望回到海上去,如果海军认为我将来要当航空母舰舰长。合适的话,那我绝对愿意去当海军航空母舰舰长。”

然而,张逸民还是没有等到大干一场的日子。1987年,他以正师级干部级别离休。出于对舟山的感情,他将晚年生活地点选择在舟山,开始了长达14年的回忆录创作历程。“军人呐,讲究一个气魄,不仅不怕死,不怕困难,还要有一种军人的毅力,什么困难都挡不住。现在不打仗了,仍然需要这种军人的特殊品质。没这个品质,有再好的枪,再好的炮,都不行。”张逸民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记录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还原一些历史真相,同时记录晚年的研究成果,以期对国家、社会、子孙后代有所裨益。

2015年11月,回忆录第10次修改稿完成,全书共60余万字,目前已进入最终校对阶段。2015年12月3日,张逸民忽然说:“我感觉自己已经耗空了。”10多天后,这位海军英雄就住进了舟山医院,三个月后与世长辞。

张逸民在回忆录后记中写道:“我是怀揣着‘铁军梦’来到海军的,这是我向先烈许下的大愿。而今,我该怎样向先烈们诉说呢?我不敢说我已完全兑现,但我可以无愧地说,我真的尽心尽力了。就因为圆这个铁军梦,我该付出的并且能够付出的,我义无反顾地全都付出了。也就是为圆这个铁军梦,我该身先士卒当表率的地方,我都咬紧牙关奋勇争先。我可以怀着一颗平静而坦荡的红心……再次去拜谒人民英雄纪念碑了!”

这是张逸民对自己人生的总结,是向祖国、向党所交的一份答卷。采访中,女儿张帆含着泪告诉记者,希望父亲能在另一个世界的海岛上,驾着他心爱的鱼雷快艇保家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