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来的女沙皇(上)

德国来的女沙皇(上)

俄国史上被授予“大帝”称号的沙皇只有两位:一位是千古一帝——彼得一世,另一位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女沙皇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德国人。这一个德国女人又是如何戏剧般地成为俄国沙皇的呢?

话说自彼得大帝死后,由其皇后叶卡捷琳娜继位,是为叶卡捷琳娜一世。但她也只在位了两年就去世了。此后沙皇便如走马灯似的频繁更换,在彼得大帝死后的37年间共有6位沙皇继位,他们不是短命鬼,就是被政变推翻。总之,国内局势十分动荡,一些彼得时代的改革措施也被废除了。最后由彼得与叶卡捷琳娜的小女儿伊丽莎白发动政变,坐上了皇位。这便是伊丽莎白女皇,俄语称叶莉萨维塔女皇。

这位伊丽莎白也是个奇葩人物。年轻时曾和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谈婚论嫁,后来又钟情于一位德国贵族(其实就是后来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舅舅)。当他们马上要举行婚礼时,未婚夫突然病逝。心上人死后,她过度放纵自己,过着糜烂、纵欲的生活。其情夫如过江之鲫,上到达官显贵、外国使节,再到近卫军军官,下至车夫、仆役等,各色人物轮流登场(这是哪门子女皇,简直就是辆共享单车,谁都能上)。1741年12月,在法国大使(她的情夫)和一位宫廷官员(也是她情夫)的撺掇下,在近卫军军官们(几乎个个都是她情夫)的帮助下,伊丽莎白发动了政变,登上了皇位。所以这有本事的人找情夫都不一般,关键时候个个都能派上用场。球星在场边有“太太团”,这伊丽莎白身后可是有个“情夫团”。

伊丽莎白女皇

伊丽莎白继位后仍然以享乐为主,但她却声称要恢复彼得大帝时代的政策。她废除了大臣会议,恢复了枢密院。她喜怒无常,却嗜酒如命。她比较重视文化教育,并于1755年创办了俄国第一所大学——莫斯科大学。后来她又在彼得堡建立艺术学院,并修建了豪华的冬宫。她情夫虽多,但却没有子女(估计是酒喝多了)。所以,她只得把她姐姐的儿子立为皇储。其姐姐是彼得一世的大女儿安娜公主,被远嫁到德国,她丈夫是德国荷尔斯泰因公爵。1742年,当伊丽莎白立其姐姐的儿子为皇储时,其姐姐和姐夫都已去世。所以她的这位外甥当时就已经承袭了荷尔斯泰因公爵的头衔。同年,小公爵被带到彼得堡,改名为彼得·费奥多罗维奇,他就是后来的沙皇彼得三世。

有了皇储后,伊丽莎白就开始给他物色对象,最后选中了一个德国贵族的女儿,也就是她死去的那位未婚夫的外甥女。这个女孩名叫索菲娅·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冯·昂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她的父亲在普鲁士当过团级指挥官和什切青的城防司令。她其实与未来的丈夫彼得三世也有亲戚关系。她是彼得父亲堂妹的女儿(这关系实在太复杂了,欧洲皇室都爱搞近亲结婚)。1744年,索菲娅抵达莫斯科,并更名为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夫娜,她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叶卡捷琳娜在英语和德语里念作“凯瑟琳”,所以有些书籍和文章称其为凯瑟琳女皇或凯瑟琳大帝。接着,叶卡捷琳娜皈依了东正教,并于1745年8月与彼得举行了婚礼。

这彼得也是个可怜之人,自己刚出生不久,母亲便去世了。11岁时,父亲也去世了。由于过早的失去了双亲,从而影响了他的身心发育。成年后,彼得智力偏低、身体孱弱,有些任性、嗜酒,脾气也比较古怪。他到了俄国很多年,却依然说不好俄语,甚至是不屑于学俄语。他到俄国后不久,他姨妈就令其改宗东正教,但他从骨子里却十分鄙视东正教,他总认为自己是个德国人,时常怀念自己的祖国。伊丽莎白对彼得并不满意,但为了王朝后继有人,她也实在是没办法。

彼得三世与叶卡捷琳娜二世

反观叶卡捷琳娜则完全不同,她到了俄国之后便开始拼命地学习俄语。经常深更半夜起床,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地背单词。有时在冬夜里实在太困了,她就光着脚踩在地板上,让寒冷来刺激身体从而驱赶睡意,颇有些中国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在皈依东正教的仪式上,她用带有浓重德国口音的俄语,朗读了长达50页的教义课本,并像背书一样地背诵了东正教的信条。女皇都被感动得落了泪。所以也就是在当天,被感动的女皇用自己亲生母亲(就是彼得大帝的皇后,后来的女皇)的名字给她取名为叶卡捷琳娜。叶卡捷琳娜只身嫁到俄国来无依无靠。她认为除了持之以恒地使自己俄罗斯化,适应当地风俗,并与当地政治和宗教取得一致外,别无其它保身之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叶卡捷琳娜逐渐看清了披着文明外衣下那个野蛮、残忍和贫穷的俄罗斯。彼得大帝为了欧化这个国家可谓是用尽了洪荒之力。全国已无人蓄长须,人们头戴假发,身穿法国服装,嗅鼻烟,模仿维也纳和巴黎宫廷的舞步。然而这些绅士淑女们对真正的西方文化却茫然无知。彼得大帝在批判俄罗斯传统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副作用。那些达官显贵们借口模仿西方,个个沉溺于放荡的生活中。在西欧的宫廷里,纵情声色多少还有风雅的一面,而俄国宫廷内却是粗俗不堪。许多贵妇人大多粗鄙无知,对侍从是横眉冷对,对陪伴她们的男人则卖弄风骚。男人们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军官,读书风气不盛,会写字的不到三分之一。他们最爱的消遣就是妇人、赌博和酗酒。在圣彼得堡,德文和法文的书籍是凤毛麟角,俄文书籍几乎没有,当时俄罗斯民族文学尚在摸索阶段。

低劣与精致,野蛮与文明,贫穷与落后的混杂使人们能够理解,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像俄国那样培养出一个人的专横禀性。在俄国几乎每家都有皮鞭等刑具,专门用来折磨那些老天安排生来就该受苦的人。彼得三世就曾当着众人的面鞭打自己的宠臣——陆军中将麦尔古诺夫。看到这一切,叶卡捷琳娜觉得时间仿佛倒退了几百年。

叶卡捷琳娜对荒诞的宫廷生活实在不感兴趣,她发现骑马和读书是抵抗忧郁的好朋友。从小说到史书,几乎所有她能找到的书都读遍了。后来她开始读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著作,如《论各国的习俗和思想》、《论法的精神》。在孟德斯鸠的著作里,她学到了自由主义,她憧憬着一个美好、公正和开明的政权。当然,此时的她还很单纯。

彼得三世和叶卡捷琳娜的夫妻感情并不好,因为这桩婚事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感情基础,而且他们俩也都看不上对方。后来他们都开始找各自的情人,而且他们都知道对方有情人,但也都不吃醋。婚姻完全成了个摆设,没有任何感情可言。他们1745年结婚,但直到1754年叶卡捷琳娜才生了个儿子(后来的沙皇保罗一世),所以当时有传言说,这个孩子不是彼得的。不管怎样,彼得也有了儿子,这样王朝能得以进一步延续了。

伊丽莎白女皇的扩张政策使得俄国的国际威望不断提高。她的外交策略是联合奥地利,反对普鲁士。在七年战争期间(1756-1763),俄国加入反普鲁士联盟,联合法国、奥地利、瑞典对抗英国和普鲁士。1757年,俄军重创普军。1759年俄奥联军彻底击败普军。1760年,俄军直捣柏林,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走投无路,甚至想一死了之。谁料,1762年1月5日伊丽莎白突然去世。而继位的彼得三世偏偏是腓特烈的脑残粉,他随即与普鲁士议和,退出了战争。普鲁士奇迹般地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这个事件被称为“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

彼得三世即位后,在外交上处处维护德国的利益,还聘请了许多德国顾问。他的怪诞做法,使他在俄国贵族和平民中的威望大大下降。做为沙皇,彼得始终没有真正皈依东正教,他试图收回教会土地,强迫东正教采用路德教的宗教仪式,因而得罪了教会。因为他是腓特烈大帝的脑残粉,所以他让军人改穿普鲁士军服,遵守《腓特烈法典》,使军队也疏远了他。在伊丽莎白女皇的葬礼期间,叶卡捷琳娜每天都会前往教堂,跪在女皇的遗体旁祈祷好几个小时。虽然祈祷时说的俄语依然带有浓重的德国口音,但在众人看来,她已经成了真正的俄罗斯人。反观彼得则很少去教堂。在下葬当天,他狂笑、大声说话、肆意打断神甫的祈祷。彼得正逐步接近那终将吞噬他的万丈深渊,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在毁掉自己。

1762年2月21日,在彼得的生日宴会上,彼得命叶卡捷琳娜将皇后才能佩戴的勋章交给自己的情妇伊丽莎白·沃伦佐娃,同时彼得还把皇后的皇冠戴在其情妇的头上。这等于当众宣布要废掉叶卡捷琳娜的皇后地位。叶卡捷琳娜平静而庄重的举止赢得了众人的同情。

此后,叶卡捷琳娜便开始与其情夫近卫军军官奥尔洛夫谋划政变事宜。她想方设法从一位英国商人处获得了一笔10万卢布的资助。

格里戈里·奥尔洛夫

1762年6月12日,彼得前往奥拉宁堡,开始策划对丹麦的战争。为了更好地监视他老婆,他命叶卡捷琳娜离开彼得堡,前往彼得戈夫。彼得同时宣布,自己将于6月29日抵达彼得戈夫。几天后,叶卡捷琳娜得到消息:参与谋划政变的一位军官被捕。为了以防万一,奥尔洛夫他们只得提前发动政变。

6月28日拂晓,叶卡捷琳娜在奥尔洛夫兄弟的保护下,偷偷踏上了返回彼得堡的征程,准备前往伊兹梅诺夫斯基兵营。当她抵达兵营时,全体官兵立即向她宣誓效忠。接着队伍又朝着谢苗诺夫斯基兵营挺进。神甫挥动着十字架走在最前面。一进兵营,近卫军军官们就高呼:“乌拉!叶卡捷琳娜!我们誓死捍卫她!”就这样,一个个兵营相继倒戈。最后,共有1.4万名官兵簇拥着叶卡捷琳娜前往彼得堡喀山大教堂,一路上许多市民也加入了队伍。到达教堂后,大主教在众教士的簇拥下,向她祝福,祝贺她成为女皇。叶卡捷琳娜当即在教堂宣布登基称帝,是为叶卡捷琳娜二世。

彼得三世本有机会利用忠于他的军队夺回政权,但他缺乏这样的勇气。7月6日彼得去世,死因至今不明。官方宣称是死于腹绞痛,但有人说他是被毒死的,也有人说是被勒死的。总之,彼得退位时曾想保住性命和富贵,结果一样也没保住。1762年9月22日,叶卡捷琳娜二世在莫斯科举行了由诺夫哥罗德大主教主持的加冕典礼,从而正式成为东正教的教长。从彼得大帝开始,沙皇就一直是僧俗两界的最高首领。而由于不喜欢俄国和东正教,彼得三世一直不愿意在莫斯科举行加冕典礼。再加上前面他那些怪诞、荒唐的行为,导致没人同情和可怜他。因此,虽然彼得三世死得不明不白,但人们并不关心他的真正死因。其实从政变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一切都进展得非常顺利,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了似的,也印证了那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彼得三世在位只有半年,他是沙皇宝座上的匆匆过客,也是闪过俄国的政治苍穹的一道流星。人们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出现,也许他出现的唯一意义就是为俄国带来了第二个“大帝”。他虽做出过许多出格和不靠谱的事,但依然还是有些政绩。他建立了俄国第一家国家银行,并发行了第一套纸币。他解散了秘密刑侦衙门,并扶助工商业发展。彼得三世签署了《贵族自由宣言》,使贵族们不必像彼得大帝时期那样终身服役。其中还规定贵族可以随时出国,可以随意处置其名下的封地。但也有人说,不少改革措施在伊丽莎白女皇时代就开始策划了,只是由彼得三世颁布而已。无论如何,从伊丽莎白时代开始的改革措施,由彼得三世颁布,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得以推广执行,是19世纪初俄罗斯获得空前繁荣的重要前提。

叶卡捷琳娜二世

忍辱负重18年,叶卡捷琳娜终于登上了俄国权力的巅峰。面对这个野蛮与文明交织的国家,她决定开始清扫那些覆盖在俄罗斯身上多年的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