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间闹矛盾不可避免,高情商家长这样教他还手!

孩子间闹矛盾不可避免,高情商家长这样教他还手!

文:vipJr

孩子打架闹矛盾真的都是坏事吗?如果孩子之间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父母应该怎样做呢?来看看今天的文章吧!

孩子之间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一样,合作和竞争必不可少,免不了口头甚至肢体的冲突。家长们往往不愿意看到自家孩子吃亏,可是面对孩子寻求帮助的眼神,又担心“护犊子”教坏宝宝。

这就引发了家长的心理冲突:孩子太“面”,成了同龄小朋友的出气筒;孩子太“熊”,整天称王称霸最后也没了朋友。如何处理孩子之间的“斗争”,书本上可能没说,但这是每个做父母的要做真实面对的问题。

孩子打架都是攻击行为吗?

攻击行为通常被分为两种: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身体攻击包括:打扭推抓咬等表现。如果一个小朋友打他弟弟,看到他哭了还不管不顾自己跑开了,这是一种身体攻击。

言语性攻击包括:是通过说脏话骂人、给人起外号等非暴力表现。这样的表现也是一种攻击行为。

日本教育学博士高野清纯认为:

打架能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因为彼此被打,双方都痛。由自己的痛就会想到对方一定也很痛,从而产生同理心,并且逐渐认识到,通过暴力是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的。

文斗篇:吵架了怎么办?

心理学专家提醒:

注意哦! 小孩子吵架,要的就是个气势,这里不是主张大家剑拔弩张,不过幼儿园的小朋友,常常词汇量有限,或者说骂人损人的经验不够丰富,有时候说不过人家,又很郁闷。做家长的这时候让他沉住气,他其实也沉不住。这个标准句型,有了一个面对别人羞辱时的气势,自信也来了,面对外界的困境也有了办法。值得推荐!

武斗篇:打架了怎么办?

当然,孩子在一起不只文斗,搞不好武斗就来了。

心理学专家提醒:

注意哦!孩子之间的友谊,也会在战斗中成长,但这决不是上上之策。脑补这样一个场景:两个膀大腰圆的朋友,谁也不服谁,打架又是势均力敌。可别忘了,人际交往的内容,除了竞争还有合作啊。

学龄前的小朋友,顺向思维的还是比较多,这是如果家长能主动的和那个小朋友打招呼,“糖衣炮弹”等小手段用上,帮助孩子交两个朋友,甚至直接把欺负自家娃的“熊孩子”“化敌为友”,那不是上上之选吗?

家长不重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密苏里州立大学发展心理系设计实验模型,让20个被调查儿童在一次夏令营后,分别对各自的伙伴做个评价,通过“你最喜欢和谁一起玩”、“你做讨厌谁”、“你给一起玩小伙伴排排队,按照你最喜欢的人排最先来排”等好感度评价指标,通过多次这样的实验,一个孩子社会结构图就建立出来了。

“小小人”交往晴雨表

受欢迎的儿童

积极、乐天

很多两人之间的交往

高水平的合作游戏

很少攻击性

愿意分享

被排斥的儿童

很多破坏性的行为

好争辩

很强攻击性

很多单独行为

经常试图交换玩伴

被忽略的儿童

害羞

极少有攻击性;

在别人攻击面前退缩

很少有破坏行为

避免两两交往,

总是和一群人一起玩

不果断

小朋友的 “票选”中,那些具有攻击性、不合群的小家伙,永远都是宝贝朋友圈排斥、忽略的对象。

这样的孩子,社会适应能力低

刚才实验中,被排斥的儿童,因破坏行为和攻击性被排斥的儿童,成年后都面临心理失调的危险,在学校中表现出各种各样适应不良:逃课、小霸王、学业不良比例高达74%。

“打人”的表达模式容易固化

孩子越小,模仿能力就越强,以“打人”作为表达的方式,容易“固化”。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打人,都是不对的。你可以直接把他们放在地上,双手按住孩子的肩膀,严肃而平和地告诉他:“爸爸妈妈/阿姨不喜欢打人的孩子!”保持1分钟,讲明谁也不要抱孩子,几次以后,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就会消减了。

父母的消极回避,让孩子无所适从

能躲则躲,远离是非,消极地回避纠纷。其实,这样的处理方式会剥夺孩子学会社交的权利。殊不知,与小伙伴之间发生争执,他们在自己尝试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些特别的心理体验,并尝试摸索最佳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这缺乏这种经历的孩子,成年后在处理人际交往以及社会发展的瓶颈时,就会出现手足无措、焦虑倾向,抗压能力也会相应降低。

打架时,家长怎么管?

矛盾放一边,安抚第一位

心理学中解决冲突的第一位,永远是“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孩子打架,无论哪方对错,双方都经历了情绪剧烈起伏,都需要家长在第一时间安抚孩子的情绪,如果事发当时,只有一方家长在场,也应该把两个孩子都安抚好,平静孩子们的心绪,为下一步梳理矛盾,留下心理空间。

就事论事,让孩子们表达愤怒

家长应该仅针对行为本身进行分析,不要先给这个事件下定义,给孩子们一个表达愤怒不满的机会。先动手的孩子会说出打架的原因,挨打的孩子也会责怪对方,并自己解释。家长需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信息对称的空间,让孩子梳理自己的行为,也可以给孩子构造一个假想情景,重演事实,让孩子体验不同的解决方法对于事情的发展会有不同的结果,让孩子自己体会“以暴制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无心有意,是伤害就应该制止

孩子无心或有意的攻击行为,都应得到制止。对孩子的无心伤害行为不作处理,容易让孩子对「行为-——后果」之间建立错误的联结,即攻击的行为产生了伤害的结果,可自己却不会受到惩罚。长次以往,会麻痹自己对伤害无动于衷,酿成悲剧。

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及时澄清问题,告诉孩子虽然是无意的行为,可也对他人造成了伤害,也需要做出道歉,并且对孩子下一次游戏的行为提出合理要求,引导孩子形成良好规则意识。

打完架,家长们该想想了


言传身教做到没?

父母亲应该用良好的行为规范来影响宝宝,不要让不良的行为习惯传给宝宝。此外,孩子无意中看到暴力、有打斗场面的电视节目,包括:某些进口的动画片,都会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场面。因此,家长有必要挑选内容健康的动画片和其他电视节目,一起看电视,一边讲道理。

孩子心声听了没?

当听说孩子打架时,千万不要什么都不问就一顿责骂。有时候孩子打架,是出于“正义”出手的,虽然做事方式可能有些草率。家长们要先问清楚孩子打架的原因,比如,孩子因为“抢东西”打架,要教育孩子大方谦让的道理,不要让嫉妒蒙蔽了心智。比如,孩子因某个问题与同学发生口角,大打出手,要耐心引导孩子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让孩子警醒,学会做人的道理。

据心理学家研究,人们对于童年记忆,相较于温馨的片段,冲突事件的印象会更鲜明,记忆更深刻。所以家长们,打架后的教导,会让孩子印象更深。一定不要因为心急而错失最佳的教育时机。

处事能力,你信任了没?

观棋不语真君子,面对孩子打架,让孩子自己解决“打架”这件事。

打架属于冲突事件,孩子现在年纪小,未来长大成人,将会面对社会中更多的冲突,到时候孩子能否承受并完美地解决冲突,关键就是看小时候面对冲突时,有没有独立承担。孩子在面对冲突时,摸索出来的与人相处的方法,会成为他成年后与人建立关系的基调。

所以,孩子是要“打回来”,还是要“道歉”,我们要看孩子的想法,不露痕迹地提出一些“谏言”,引导孩子的正确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