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经济改革,中国需有二次“入世”心态

深化经济改革,中国需有二次“入世”心态

资料图 图/视觉中国

据新京报报道,在3月23日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经济峰会上,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提出,中国要以第二次“入世”的勇气和决心,加强统筹谋划,以解决结构性议题为契机,变外部压力为内生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一举多得。

回首历史,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段”,即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俗称入世),与国际接轨,对国内改革形成了强大的倒逼机制,开放成为改革的推动力量。入世近二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经历着历史性的调整。中国人均收入进入全球中等偏上水平,可以说,没有开放与改革,中国经济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

但与第一次“入世”后以商品为纽带的市场对接不同,新时代的对外开放意味着规则的对接,尤其是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动与配置规则的对接。就影响和意义而言,这其实就相当于第二次“入世”。

诚然,入世之际也有徘徊,也有犹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所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但这是正确的战略抉择”。

入世以来,中国成长为世界级的贸易型国家,同时,中国经济也到了一个深度调整的阶段。更重要的是,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人均GDP只有经合组织成员国(OECD)平均水平的23%,贫困线标准只有美国的10%。毫无疑问,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依然不小,发展的任务自然不轻。

因此,要达到发达国家经济水平,还需要脱胎换骨的改革,以及坚定不移的对外开放,需要以改革与开放为“双轮”继续驱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而中国经常项目盈余占GDP的比例从2007年的10%下降到2018年的0.3%,这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使命和命题已经悄然变化。因为贸易国家主要通过商品与世界市场对接,也可以说是浅层次的市场融合。但随着对外投资不断增长,这意味着需要与当地市场有更深入的“亲密接触”,不仅要了解当地市场,也需要了解和融入当地社会。

与此同时,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也已成为全球经济的牵引力量,分享中国发展红利也要求更高水平的开放。《外商投资法》的出台,负面清单的减少,竞争非中性原则的应用,都是在实现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对接。

当然,二次“入世”中的规则对接会带来很多的不适应,因为这挑战到了既有的思维方式,甚至是利益格局。然而,规则的调整,构建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本身,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国际经济越来越形成了以产业链为核心的合作网络,编织在网络中的不仅有国家,还有企业、技术。

因而,只有融入到开放、包容的规则体系之中,才能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高地,也才能引领中国经济的深化改革。以二次“入世”的魄力和意志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自然便成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唯一的战略抉择。

编辑 肖隆平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