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小圈、杨红樱这么受欢迎,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多读?

米小圈、杨红樱这么受欢迎,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多读?

“按着书单推荐的书来买,孩子都不看,就喜欢看米小圈怎么办?”

“孩子就看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对老师推荐的其他动物小说都没兴趣,这是为什么?”

“孩子喜欢看书就行啊,为什么说要挑好的书呢”

“米小圈、沈石溪、杨红樱这么受孩子们欢迎,为什么文学界却质疑声不断?孩子喜欢不就行了吗?不一样都是阅读吗?”

“以前不都没书看吗?不照样出大文豪么,读本书还选来选去干嘛?”

“到处都有推荐书单,我们到底按谁的推荐来买?”

……

在这个全民重视教育与阅读的年代,关于阅读的问题各种各样,尤其从小学开始,书单到处都有,然而真正落实下来家长们又很头疼,书单那么多,买谁的?按书单买,孩子又不喜欢怎么办;孩子喜欢的,自己再一看,都是大家质疑的书籍,推荐不要多读的?……那我们到底该怎么给孩子挑书?到底需不需要在书籍方面把关?

为什么要给孩子选的书把关?

买书看书,看起来不算多重要的是,就像书要看,饭要吃一样简单直白。那为什么挑好的书呢?以前没书看的时候,能读到书就不错了,现在各种书籍充斥市场,选书反倒成了难题。那这书到底要不要经过挑选后再读,当然!

类比一个例子:比如小孩吃东西,你最先给他吃街边小糕点,吃段时间后,然后再去吃下午茶点心,吃完后,你再问孩子你选哪个,他肯定选后者,也知道后者的有点,但前者他仍有记忆,没得选时,他肯定还是愿意吃。

反过来,一个孩子吃惯了下午茶点心后,你让他去吃小糕点,这养叼了的嘴,很快会告诉你,这糕点比起平时的差距在哪,口感有哪些不同等。

同理,这可以换成小餐馆与五星级大厨、普通餐酒和名葡萄酒等等,而这一前一后,区别在哪?在于“品味”二字。就像当你习惯喝名酒后,再来普通餐酒喝,你很快能区分其中的优劣。也就是说,快餐偶尔吃吃可以,但不能长期吃。虽说,这个类比显得有点粗痞,但确实同理。

所以,你的选择拉高的是你的起点。最重要的是,喝名酒不是每家人都可以,但是书你可以。优秀的书,和一般的书,差价并不大,但是给孩子精神思维上的影响却非常大,当你习惯了对话于精神世界里各色人物时,你对街边的《知音》则是另外一种思考了。作家叶开在他的著作《对抗语文》中也提过:小学生年级小,理解力不够,要趁着记忆最好时多诵读经典……经典作品是每个人一生中都有用的精神营养,而且会随着你的成长,随着你的理解力的增强,给你带来不同的感悟。经典之所以能还能成为经典,因为它们都是作家经过长期的思考积累,千锤百炼磨练好自己的技艺之后才写出来的。

如果,你还在说:我又不指望孩子成为个大文豪、大人物,就做个普通人,选书有那么重要吗?那么,只问你一个问题:同样的钱,你选什么书来给孩子读呢?

优秀的儿童文学,到底好在哪?

了解优秀的书籍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但是其优秀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个问题大概是所有重视孩子阅读的家长很想了解的。

想要了解儿童文学书籍的优劣,不妨先看看儿童文学发展的几个阶段性的理论:第一个阶段,儿童文学是教育的,艺术作为手段完全服务于教育目的;第二个阶段,艺术既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作为手段它运载教育内容,作为目的是指载体本身也有审美的价值;第三个阶段、艺术不是手段,而是审美整体,对艺术品来说,艺术审美就是它根本和最高的目的。

用我们直白的语言来理解,即使:有些儿童书籍就是用来教育孩子的,将“道理”用故事包装一下,基本无文学审美而言,为教育而教育,为道理而道理;第二种则是教育与文学审美并存,但是教育是目的,一定的文学审美只是为了服务于教育目的;第三种则是其本身是文学作品,给孩子带来教育意义的是其审美的整体。

近年来,许多作家、理论家信奉第二种观点。但刘绪源、曹文轩等作家力倡第三种观点。作家刘绪源在其著作《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中,把教育性称为审美中的理性,并认为,离开审美它们就是作品的外在因素或破坏因素。只有当它们自然流露于作品这一整体之中,成为审美情感运行过程的有机部分时,才会在文学中获得自身的价值。不是文学的概念大于审美,而是审美的概念大于文学。

如果我们将身边的儿童文学书籍对号入座,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区别——关键还是在于文学性。其中,刘绪源先生也对其中一些作品作出过评论:比如对比同样写淘气的孩子的意大利万巴《捣蛋鬼日记》和杨红樱的《马小跳》:

《捣蛋鬼日记》当中,书中的“我”也曾懵懵懂懂闯祸,但他显得那么无辜,那傻傻的性格可爱而又真实,完整地贯穿于书中的一切细部,让整部作品浑然天成,没有拼凑的痕迹。书中有一节,写“我”开了一个最平常的挖下你笑,结果两位老人一戴上眼镜,眼前一片模糊,顿时大惊失色,穷的那位因不能工作而绝望,富的那位则急着写遗嘱(由此还暴露出家族中的阴谋)。至于“我”开的什么玩笑,作者始终没有点破,当然读着可以猜出是他悄悄地换了两位老人的镜片。看的出,这样的作品,不仅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而且十分讲究布局和构思。

……而这一切,在杨红樱的作品中似乎都难以觅得。她的笔下只有故事,那种变得很匆忙的调皮捣蛋的故事,而没有弦外之音,也没有精致的谋篇布局。至于人物,马小跳与五三班的肥猫他们就没有多少区别,总之就是调皮,是一种单一的模糊的而影子,即使字数累计到几十万字,也让然没有写出清晰、真实、多层次的“这一个”来。而且这些故事从头至尾没有多少发展,除了马小跳年龄见长,故事即使只有数量的增加而已。

从刘绪源先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对比中,我们能管中窥豹,慢慢去领会真实优秀的儿童文学的精妙之处。在《莫扎特 所谓无常》一书中,在“亚麻”一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有美的“花朵”,没有花朵之美,大概很完全诠释了真正经典的儿童文学之“花朵之美”。因为“一部真正杰出的文学艺术作品,它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审美的正题,而不是多少沾染上一些审美的涂料。”

怎样挑选优秀的儿童文学

好的书籍能让大脑汲取养料,阅读优秀的书籍甚至可以改造大脑(详见《阅读改造大脑》)。既然书籍的选择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来选择给孩子的书呢?

其实通过坐标图来选择,纵向坐标是孩子的年龄、兴趣、阅读水平等,横向坐标则是出版社、作者、作品获奖情况等,来锁定孩子的阅读书籍。

为什么要将孩子年龄、兴趣、阅读水平作为选择坐标因素,因为无论是多优秀的书籍,首先你需要明确: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他的兴趣及阅读水平都决定了他能多什么样的书。比如同样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有的孩子阅读水平已经可以啃下大部头小说《三国演义》,而有的却只能读桥梁书,有的孩子喜欢温情温馨的书籍,有的喜欢搞笑幽默的书籍,以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前提下,所以你所选择的书前期的分别则会非常明显。

再详细一些来说。比如针对一个一年级孩子,他属于阅读桥梁书水平,喜欢幽默搞笑的书籍,这时你需要引导孩子读哪些书呢?这时你需要了解市面的桥梁书有哪些,通过出版社、各种书单推荐、以及孩子的意愿,你会发现摆在眼前的书大概有这些(往期桥梁书推荐书单):《米小圈系列》、《老鼠记者》系列、《晴天有时下猪》、《启发童话小巴士》桥梁书系列、《我的小姐姐克拉拉》等等(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这时候,如果你仔细来查找书的出版社、作者及获奖情况,以及对书籍评论,再和孩子一起来挑选,你就会发现男生选《老鼠记者》系列居多,女生则喜欢《我的小姐姐克拉拉》系列居多,不要小看孩子们的眼光,不要认为每个孩子都喜欢米小圈,其实他们同样知道比较的。

如果阅读水平差距不大时候,通过出版社、作者等来选择作用就更为明显。如果一个三年级孩子特别喜欢动物小说,你尝试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和西顿动物小说、黎达的动物小说放在一起,让孩子每本书读十页,看他们更喜欢哪一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如果是同样的作者,又如何选择呢?这就要看版本,一看是否是全版(即无改编),二是出版社及出版时间,如果是国外引进小说,还要看翻译者。

比如孩子们经常读到的童话,就有无数个版本,有给幼儿的图画书,有各种改编版,美绘版等等,仔细对比几个版本,你就会发现那些改变版本根本没法读。作家叶开在著作《对抗语文》语文中,就有一篇《被删改的安徒生童话还是童话吗?》就对比过两个版本:

安徒生:有一个豆荚,里面有五粒豌豆。它们都是绿的,它们就以为整个世界是绿的。事实也正是这样!豆荚在生长,豆粒也在生长。它们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太阳在外面照着,把豆荚晒得暖洋洋的;雨把它们洗得透明。这儿是既温暖,又舒适;白天有亮,晚间黑暗,这本事必然的规律。豌豆粒坐在那儿越长越大,同时也越变得沉思起来,因为它们多少得做点事情呀。编写者:有一个豌豆夹,绿莹莹的,好像一间绿色的小房子,里面住着五颗豌豆,也是绿莹莹的。它们一排儿坐着,谁也不跑来跑去。时间一天天过去,豌豆夹慢慢地变黄了,豌豆也慢慢地变黄了,它们长大了,长得结识了。

一对比,就会发现改编者改写的显而易见的低级无趣,但还是会有人硬说这个改编版很好,很符合小孩子智力水平。这种实现设定小孩子的智商和理解能力比较低级,先伤害他们的自信心,然后给他们喂“三聚氰胺”奶粉的做法,语文书(市面的书籍)很常见。

所以在选择书籍时,一定要尽量避免选择改编版本;其次选择出版社,国内优秀的少儿图书出版机构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浙江少儿出版社、明天出版社,接力出版社、海豚传媒等,这些出版社的书籍都不错;其次看出版时间,尽量不要选择时间太近的,因为这些书还没有经过市场检验,不好把握;也不要选太远的书,因为排版装帧等问题阅读感受会减弱。

最后,引进的翻译版本,则要看看翻译者的情况,同样的书,翻译的优劣直接决定书的优劣。就普希金的诗集,很多人都翻译过,但是实力强的出版社会精挑出其中最优秀的。一般好的翻译家都会给大出版社投稿。如果自己有鉴别能力,就看翻译家就可以,自己不能鉴别的话,就买大出版社发行的。

阅读是一件有趣的事,也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从小学到中学的黄金十年,孩子能读到什么好书,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既然我们作为在引导孩子阅读的路上如此重视,不如更用心一点,在孩子让孩子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让阅读改变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