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懂马语,他怼皇帝,他是那个黑暗时代的一抹奇光

他懂马语,他怼皇帝,他是那个黑暗时代的一抹奇光

古人之懂马者,莫过于伯乐、九方皋。而今天要说的这位,时代比他们都晚,晚到了魏晋时期,他叫王济。比起其他的相马师,王济的经历、爱好又更为广泛,可以说是一个奇人、异人。在政治整体腐朽、思想整体颓败的西晋王朝里,他虽不是特立独行者,但也绝对属于另类。

王济,字武子。看这个字,就有点武人气息。实际上,王济正是出身将门。他的父亲可是晋朝大臣王浑。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最后一回叫“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其中提到,咸宁五年(279年)西晋灭吴时,作为安东大将军的王浑率军出横江。尽管罗贯中在演义当中对王浑着墨不多,但在历史上他其实是主力之一。后来王浑跟另一位主力王濬因争夺功劳而为人们所哂笑,不过他还是很有本事的,安抚吴地的军民百姓颇有些办法,可以说为西晋平吴、抚吴立下了大功。

王济是王浑的二儿子。史书记载,他从小就有国人之才,长相气质也不错,“风姿英爽,气盖一时”。毕竟老爹是带过兵的,王济也喜好弓马,射艺精良。我们想想,作为将门二代的小伙子,又有本事,气质又好,这样的人哪能不为帝王家所青睐?司马昭把自己的女儿常山公主许配给了王济,那么后来篡位自立的晋武帝司马炎,就是王济的小舅子。可惜,这位常山公主却不是美女,更不是贤妻。史载她双目失明,内心善妒,跟王济终究没有生下子嗣。

懂马语

大概是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幸,王济只能把精力往玩儿上发泄。他爱马、懂马是出了名的,被西晋名臣杜预称为“马癖”。有一次,王济骑马出行,遇到河流时,此马无论如何不肯涉水渡河。王济一看,马鞍下悬挂的是名贵的连钱障泥。便判断马是怜惜障泥,不欲将其弄湿。于是王济让人解下障泥,马就顺利地渡河了。

在这里顺便给大家介绍下障泥。障泥一般由皮革或者织物制成,悬挂在马鞍两侧。既可以防止外界的泥土弄脏马身,也可以防止马身上的汗渍弄脏骑乘人的衣裤,跟今天的汽车挡泥板有点类似。

南京东晋墓出土陶马,两侧悬挂障泥

在韩国庆州天马冢中,出土了距今1500年左右的古新罗时代的障泥实物。这副障泥用竹片编制而成,表面还镶嵌有铜片装饰,正中心是一匹天马的形象,这也是此墓被称为天马冢的原因。竹障泥上方有两枚铜质的带扣,可见当时是用皮带悬挂在马鞍两侧的。由此我们推测,王济当时所用的连钱障泥,可能是装饰连钱图案的障泥,用类似的方法固定,比较好解开。

韩国庆州天马冢出土竹编障泥

怼皇帝

王济怼的皇帝,就是他的小舅子司马炎。这事儿跟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有直接关系。具体是这样的——当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本来不是司马懿的第一继承人,而应该是他的哥哥司马师。奈何司马师中道死亡,而且没儿子。司马昭就把自己的儿子司马攸过继过去,好让哥哥不至于断了香火。

司马攸颇有智谋,威望也很高,在司马炎正式建立西晋后,司马攸成了齐王。

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到了司马炎手里,虽然西晋王朝曾经出现了所谓的太康之治,但是在接班人这里出了大问题——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也就是后来的晋惠帝,是个弱智。可惜,护犊子的司马炎还是把他立为太子。很多有见识的大臣就不开心了,担心这么搞下去的话大晋要完。

很多人就把目光转向了皇帝的亲弟弟司马攸。既然您儿子不行,那就让您弟弟来个兄终弟及嘛,反正江山都是你们司马家的。

司马炎心想,你们骗谁呢?儿子虽然傻,那是自己的,弟弟毕竟还是个外人。于是,他就听了另一拨人的建议,要把齐王司马攸从京城赶回封地去。这时候,就有人连忙替司马攸求情,给皇帝写奏章,说一堆大道理,其中就有王济以及他的父亲王浑。可惜,司马炎通通没有听进去,还把王济指责了一顿。

后来,王济因事免官。司马炎就问王济的姐夫和峤,说我要是先把这小子叫来骂一顿,等他服服帖帖了再给他官做,你觉得咋样啊?和峤也是深深了解王济的,他直接说,王济恐怕不会屈服。司马炎还不信这个邪,非要牛不喝水强按头。

司马炎把王济找来,先是狠狠批评了一顿,问他,知道错了没啊?万万没想到,王济直接怼了回去,王济说:

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他人能令亲疏,臣不能使亲亲,以此愧陛下耳。

尺布斗粟,说的是汉文帝跟弟弟淮南王关系不和睦的事儿。王济借此表达对于司马炎、司马攸兄弟不和的嘲讽。

司马炎一下子噎住了。他能怎么样呢?再怎么说,也是姐夫小舅子的关系,他只能不说话。

我们今天去读《世说新语》、《晋书》,会总觉得王济是个豪奢无度的人——他一言不合就杀了天下名牛“八百里驳”(辛弃疾的“八百里分麾下炙”就是出于此),还用人乳来蒸食小猪。不过放在那个皇帝带头奢靡的太康之年里头来看,他在这方面的“成就”似乎又不足为奇。

或许,他从傻太子司马衷的身上,已经预料到了西晋王朝的衰败覆灭。拥立才望无双的齐王司马攸又屡屡碰壁,无法超脱的他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放浪形骸,做一些惊世骇俗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