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美制空空导弹曾开创空战新模式,子孙遍布英国、意大利和中国

这种美制空空导弹曾开创空战新模式,子孙遍布英国、意大利和中国

作者:尤里今天不复仇

现代空战,不再以机炮为武器,超视距(BVR)空战早已常态化,三代机、四代机的中距空空导弹射程越来越远,而提起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化中距空空导弹,美国的雷声AIM-7“麻雀”家族无疑是开山之作,而巧的是,英国、意大利和中国,都有“麻雀”正儿八经的衍生型号。

图片:麻雀III导弹

上世纪50年代初第一次出现了喷气机之间的空战,战机飞得更快、更高,促成了第一代空对空导弹的出现。美国当时主要由休斯飞机公司研发了AIM-4“猎鹰”雷达制导空空导弹,雷声公司则研发了AIM-9“响尾蛇”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和AIM-7“麻雀”中距空空导弹,后两者更是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图片:麻雀1就是一根烧火棍

现在美军及西方战斗机大批采用的“麻雀”,是“麻雀III”型。因为麻雀导弹最早是从上世纪40年代末的无制导空对空火箭发展而来的,称为麻雀1,后来休斯又和加拿大合作,研制了很超前的主动雷达末制导的麻雀II,但技术不可靠,美军也没采用,真正意义上的“麻雀”,要从1958年投入使用的麻雀III算起,正式代号为AIM-7C。

图片:麻雀II是为加拿大CF-105截击机研发的

从“麻雀III”开始,这种空空导弹采用了标志性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射程也达到了30公里左右,其改进型AIM-7E,生产了25000发,并在60年代末的越战中大批使用,然而携带“麻雀III”的美军战机,战绩十分差,由于对超视距空战认识不足,导引头也不成熟,越战中“麻雀III”的杀伤概率竟然低于10%,美军战机越战期间一共发射了612发麻雀,只击落了59架北越战斗机,而且其中更只有2架是在超视距空战中击落的。

图片:1966年,驻金兰湾机场美军F-4C战机前面的AIM-7E

麻雀导弹真正的成熟,是在越战后才实现的,雷声推出了AIM-7F、AIM-7M等大幅改进型。

其中AIM-7F导弹采用了新的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射程增至70公里,于1976年服役,1982年服役的AIM-7M导弹,采用了新的逆单脉冲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具备“下射”能力,在上世纪90年代,全新的AIM-120“阿姆拉姆”主动雷达末制导中距空空导弹服役前,后期型“麻雀”导弹,是美军F-14、F-15、F-16、F/A-18等所有三代机的标配中距空战武器。

图片:海湾战争中,一架雄猫发射AIM-7M

有趣的是,大器晚成的麻雀导弹,在世界上也有不少仿版。

英国BAE系统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末获得雷声的技术转让,开始研制采用逆单脉冲半主动雷达导引头的英国版“麻雀”——“天空闪光”,成为英国造的“鬼怪”和“狂风F3”战斗机的标配武器,瑞典也引进了“天空闪光”,叫Rb71。

图片:携带天空闪光的狂风F3

同时期,西方另一个仿制、改进“麻雀”导弹的是意大利阿莱尼亚公司,他们研制了著名的“阿斯派德”导弹。

这种导弹也采用了性能更好的逆单脉冲半主动雷达导引头,主要是供意大利的“魔改”版F-104S/ASA“星战士”战斗机使用,“阿斯派德”导弹衍生的舰空、地空型,气动布局已经和“麻雀”差异很大了,但同样可以使用“海麻雀”标配的MK29八联装倾斜发射装置发射。

图片:携带阿斯派德的F-104S/ASA战斗机

大家都知道,上世纪80年代,中国也引进了“阿斯派德”导弹,其空对空型号叫霹雳-11。

霹雳-11导弹研发过程也很艰辛,一直到90年代才成熟,成为歼-8H、歼-10(早期型)战斗机标配的中距空战武器,而中国也在“阿斯派德”基础上研发了地空型,和“陆盾2000”组成了阵地末端防空系统,叫“红旗-6”。

图片:歼-10翼下的霹雳-11

其实,引进“阿斯派德”,让中国实现获得与“麻雀”同级的中距空空导弹的夙愿,已经是绕了一个大弯。

在霹雳-11之前,作为成飞研制的歼-9高空高速歼击机的配套产物,外形上和“麻雀III”类似的霹雳-4,作为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半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早在1966年就开始研制,只不过遗憾的是,霹雳-4研发十分困难,最终在上世纪80年代下马。

图片:霹雳-4的照片非常少

现在,作为空对空导弹,几乎已有60年历史的“麻雀”导弹基本在各国退休了,但“改进型海麻雀”(ESSM)依然是美欧海军标配的中距舰空导弹,甚至美国核航母“防身”也靠这个,更先进的主动雷达末制导型ESSM block2导弹也还在研发,红旗-6弹炮合一阵地防御系统也广泛装备中国空海军,“麻雀”的故事还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