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评|要空军何用?美陆军为何说其近空支援比不上海军陆战队

军武评|要空军何用?美陆军为何说其近空支援比不上海军陆战队

作者:丁尹 出品:旋翼飞行器

弁言

随着朝鲜战争日趋激烈,多军种的协同作战效率对战斗的胜负愈发关键。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向朝鲜战场投入的陆军X军迟迟无法得到美国空军有效的近距空中支援,导致地面作战行动完全无法展开。无奈之下,指挥官开始动用海军陆战队的近距空中支援力量对美国陆军X军进行支援。

在为期四周的近距空中支援作战中,美国海军陆战队表现卓越,打击力量迅速到位,对朝鲜军队的防御工事、移动部队和炮群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为美国陆军X军的推进和地面作战部署创造了极佳的条件。经此一役,美国X军拒绝了重新启用空军近距空中支援的提议。甚至于到了1950年11月,美国陆军参谋长正式向空军参谋长提出一份控诉书,指责其从未向陆军的地面部队提供任何有效的近距空中支援。

尽管这位美国陆军参谋长颇有几分甩锅的意味,但是美国空军的“近距空中支援”(CAS:Close Air Support,下同 )战略在朝鲜战争中确确实实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直接导致了美国空地协同之间的断层,也为其战败埋下了伏笔。而要剖析美国空军近距空中支援的症结所在,还得从二战讲起。

二战中美军近距空中支援能力的争议与进步

美国在二战中的近距空中支援能力明显是不足的。相比其他交战国的武力,1941年,美国陆军航空部队没有相应的机型,也没有任何有效的组织、战术、技术和程序来在任何战场执行一场有效的近距空中支援。当时美军用来执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务的飞机是A-20 浩劫轻型轰炸机,可惜该机根本无法满足CAS任务需要,再加上美军低效的组织结构和通信方式,导致其1943-1944年间的近距空中支援战略备受诟病。

图——A-20浩劫轻型轰炸机

到二战的最后两年,美国陆军航空军(美国空军的前身)通过在作战中痛苦的调整,极大改善了近距空中支援能力。他们重新规划了空中力量的部署方式和控制的原则,并将空中力量与地面力量进行对号入座式的集中编号以便进行近距空中支援的协调。同样重要的是,美国陆军航空部队发现P-47雷电战斗机是更好的近距空中支援平台,该型固定翼飞机配备了强大的气冷发动机,负载能力高,能搭载更多的炸弹和火箭弹。

图——P-47雷电战斗机

而在欧洲战场上,美国陆军航空军也在近距空中支援能力的战术控制方面实现了两项重大创新:

其一就是启动了“寻路者”地面分队,他们伴随着美国陆军的前沿地面中队而行动,并在最近的集结点与战斗机进行联络。寻路者地面分队中配备了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大幅提升了地面部队和空中力量的联系效率,使其近距空中支援能够快速而精准地锁定关键目标;其二就是在L-5联络飞机上启用了牛氓观测仪。如此一来,只要进入前线阵地,L-5就能够快速回应地面部队的支援请求。凭借L-5的飞行高度和伪“悬停”优势,牛氓观测仪能够与地面单元以及机场的任意战斗机、轰炸机进行通信,以此实现近距空中支援的快速响应,并能对目标和战况进行准确表达——这一问题已经困扰了在地形复杂的西欧作战的盟军战机很长时间了。

图——L-5联络飞机

二战到朝鲜战争美军空中支援能力的变化——装备的发展是重点

二战结束后几年内,美国空军发展迅速,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新战略任务,大多数都是积极进取的。而在近距空中支援能力方面,美国空军的工作就有点儿“渐进”了,他们颁布了修订版空地作战手册,即FM31-35,这份手册总结归纳了美军于1944年和1945年在欧洲战场作战中研究总结出来的近地空中支援战略,并将其制度化。但是近距空中支援的优先级仍然排在空中优势、拦截任务之后。

在执行CAS任务的装备方面,美国空军表现得比较积极一些,从二战到朝鲜战争,美国空军至少部署了6种新机型。其中大部分都是喷气式战斗机,性能相比活塞式战斗机大幅提升。在战斗机种类选择方面,美国空军更倾向于拦截机,而不是轰炸机。如当时部署的F-89蝎子和F-94星火都是全天候拦截机,机翼相对较高,速度更快,中空灵活性也比较好。

图——F-89蝎子

图——F-94星火

在朝鲜战场上,美国空军更看重的战斗机是F-80C流星。这一型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战斗机最初被设计为短程拦截机,早期甚至没有配备空对地武器挂架。可是该机相对比较脆弱,也无法从美军部署在日本的主要作战基地起飞而进入朝鲜作战,这就大大限制了它在朝鲜战争中的作用。但是到了1949年,远东空军战斗机组配备了直翼的F-80,他们在朝鲜战争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

图——F-80C流星

F-84闪电日间战斗机机动性更强,航程比F-80更远,自打该机的结构性问题被修复之后,负载能力也大幅上升,弥补了F-80的不足,成为了朝鲜战场上执行拦截任务的重要力量。

图——F-84闪电

朝鲜战争打响之后,美军还部署了当时的首型后掠翼喷气式战斗机F-86佩刀。F-86机动性极佳,尾翼全向可移动,是朝鲜战争中美国最著名的空中优势战斗机。但是它在近距空中支援能力上实在毫无亮点。

图——F-86佩刀

尽管从二战到朝鲜战争,美国空军武器装备的全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由于其对近距空中支援能力不够重视(毕竟战术重要性上只排到了第三名),所以美国空军的近距空中支援能力对战场的影响远小于预期。相对于重型轰炸、中型轰炸和防空拦截任务,近距空中支援任务关注最低,甚至没有专门负责这块的作战组织。

最终的后果就是美国空军作战单位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近距空中支援任务,最终在朝鲜战争中,整个美国空军甚至连执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务的最低水平能力都没有达到。

朝鲜战场上的空中支援——空军一塌糊涂,海军陆战队崛起

# 只有10分钟的F-80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大爆发,美国空军在3天后的6月28日执行了第一次空中作战支援飞行,以此拉开了大规模近距空中支援的序幕,后续的3年里,美国之行了123000架次的CAS行动。

同年,美国远东航空队总计有553架飞机可供随时调用,但是其中大部分都不适用于近距空中支援任务。其中近三分之二的飞机是替换F-51野马战斗机而加入远东航空队的F-80C战斗机。在刚开打的几个月内,美军的大部分CAS任务都是由F-80 战斗机携带5英寸的火箭弹和轻型炸弹来执行的。可惜F-80实在太脆弱了,根本无法从简易而粗糙的前沿阵地机场起飞,因此只能从日本起飞。而即便加装了外置油箱且去掉了所有能去掉的负载,F-80在近距空中支援的目标区域内也只能停留10分钟左右。这么点时间,能发现目标就不错了,何谈有效支援?

图——F-80战斗机编队作战

# 把F-51野马重新拎出来?会更好吗?

在战争开始的前几周里,美军和联军的地面部队对远东航空队的近距空中支援能力提出了非常“严苛”的批评。“严苛”程度之高,致使远东航空队不得不立马采取了最“极端”的措施——重新启用F-51野马战斗机。于是,大批量的野马被重新从空军国民警卫队和仓库里扒拉了出来,并用航母运到日本。此处不得不说的是,远东航空队的效率还是很高的,6月25日开战后一个月不到,他们就已经开始把F-80更换成F-51了。

图——F-51野马战斗机

尽管F-51比F-80更适合近距空中支援——其航程更长,也比较坚固,能从韩国机场起飞,因此能够在目标区域执行更多任务。但是,重点来了,F-51对地面火力的防御能力很差,尤其是它的液冷发动机,完全无法承受战损。

# 飞机能力要为美国空军背锅吗?

飞机能力差其实并不能说是美国空军在朝鲜战场上缺乏近距空中支援能力的最主要原因,最应该背锅的是美国空军条令。在朝鲜战场上地面联合作战激烈无比的时候,远东航空队仍然采用了上文所述的FM31-35空地作战手册,也就是说:空中优势排第一位、拦截任务排第二位,然后才是近距空中支援。

这就问题大了!两个方面来说:

朝鲜战争作战表现出高度动态化特点,对美军地面部队而言,威胁极大,这就要求近距空中支援能够更加迅捷且同样动态化,但是FM31-35的表述中是集中采用专门办法管理近距空中支援,显然无法适应当时的情况;FM31-35的执行必须要战斗机数量充足,在二战快结束的时候,盟军的战斗机数量一直都很充足,所以能够在多种任务中游刃有余。而远东航空队仅有187架F-51,252架F-80,空中优势和拦截任务消耗了绝大部分战力,还如何组织有效的近地空中支援?

# 海军陆战队的崛起

美国空军可能本打算把近距空中支援的烂摊子甩锅给“和平时期过渡到战争时期没有做好准备”,可惜,同时参战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却在同一时期表现出了出色的近距空中支援能力,使得美国空军只能哑口无言。

海军陆战队从二战到朝鲜战争一直保持使用F4U海盗飞机,并在朝鲜战场中投入了3个中队来支援海军陆战队作战。海盗飞机在前沿战场时刻保持警戒,能在几分钟之内就对冲突做出响应,在有必要的时候,它还能在前线上空盘旋数个小时。

图——F4U海盗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通信系统也非常有效,这得益于他们在平时训练中的反复演练。海军陆战队机组人员也接受了完整的近距空中支援训练,相比之下,美国空军的机组人员几乎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训练。因此,在作战过程中,海军陆战队为美国陆军X军进行了大量的近距空中支援任务——超过一半的海军陆战队空中力量距离作战前线不超过300米,他们能够随时对地面部队的战况作出响应——他们能够快速出动,击毁防御工事、打击机动部队和炮兵,为美国陆军的地面作战创造有利条件。

这也是到了朝鲜战争中后期,美国陆军普遍要求海军陆战队为其提供近距空中支援,而拒绝美国空军的主要原因——美国空军的支援那根本不叫支援,那顶多叫围观!所以说,技术、武器装备的革新远远不是打赢战争的全部。相比二战,美国空军的飞机要先进太多太多,但是在朝鲜战争中的近距空中支援任务完成度甚至还不如二战那些飞机做得好。从这个角度来说,作战组织、战术调整也许比武器装备更重要。